书城社科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10671200000022

第22章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不仅指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指学生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也是教育努力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与特色化。我们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诊视学生的独特性,将他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

应试教育最失败的地方是只看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无视其精神世界,结果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萎缩。事实上,学生并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每天来到学校,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案例”

误解学生

正在上课。突然,从一个男生的抽屉里飞出一个纸团,学生都“哗”地叫起来。我非常生气,快步走到那个抛纸团的学生旁边,严厉地说:“你为什么上课乱抛纸?你看你现在对全班纪律造成的影响1这个学生说:“纸团不是我抛的。”我更加生气:“做了错事还不肯承认。我明明看见纸团是由你这儿被抛出去的,还想抵赖?”这个学生被我这样一说也发起了脾气:“我说不是我就不是我。”还出言顶撞我。班级这下更加乱了,吵声引来了领导,将学生带出了课室。课后我才了解到,那纸团确实不是该生抛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这是不恰当的。其实,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正如合作教育学所指出的:“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而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案例”一

校园学生节日

南京外国语学校十多年来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套校园“节日”活动,总共有九大序列:一是旨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学生会竞选活动;二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环城远足”和登山活动;三是全面展示和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外语节活动;四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表演能力的艺术节活动;五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组织活动能力的体育节,另外还有一年一度的排球联赛、篮球联赛、“足王杯”乒乓球赛等。六是集中介绍科技知识并展示学生科技制作能力的科技周;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节;八是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五四辩论赛”;九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的“校园礼仪之星”评比。

“案例”二

“模拟—体验”教育

南师大附中开展了模拟联合国活动。他们独立编撰了模拟联合国课程的专门教材。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在模拟的国际性会议上开展各种外交活动。该模拟活动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增强同学们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结构、程序和功能的认识,促进他们对于当前的多元文化的理解,让他们学会以世界公民的眼光与立场思考问题与看待问题。提高同学们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求同存异、换位思考的能力,运用英语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模拟—体验”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小学通过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角色模拟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成人、成人的职业和成人社会的一种学习和教育活动形式。诸如模拟法庭、模拟竞癣模拟联合国等。

通过“模拟—体验”教育活动,学生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地扮演角色,了解各种成人职业的要求与特点,理解成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学会体验和换位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职业意向和人生理想。

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也是教育努力的重要目标。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独特性和教育的统一性如何协调?对此,既有片面强调教育统一要求的,又有单纯强调学生独特性和兴趣的,但这都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3)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成人标准衡量

“案例”

学生生涯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引导和教育学生从学业、职业、事业三个递进层面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首先,结合学生特点及学校特色,学校充分挖掘有利资源开展生涯辅导活动。学校通过阅读活动、系列班会、辩论会,通过到人才市场的调查采访、模拟招聘,撰写创业计划书、成立公司模拟经营等,增进学生生涯认知和生涯行为能力;通过成立“莫愁新父母学校”,发挥家长协助学校开展学生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作用。其次,增强学校教师的辅导技能与辅导教师的专业辅导技能。再次,增加有关生涯规划的教材、课程。建立学生生涯辅导档案(包括量表的测试,如职业兴趣量表、MBTI量表等,个人背景情况,个人环境情况等)。

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普通中学帮助学生个体了解与认识自我,对人生的每一发展阶段(学业、职业、事业、生活等)所面临的状况与任务加以规划与安排,以期达成自我实现的教育活动。

生涯规划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一生,唤醒学生自主成长和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人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小大人,认为他们能够认同、仿效成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基于这种认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价。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现在的学生已走在时代的前列,比许多成人更具时代气息。再用上一代的观念和行为来约束学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摈弃传统的小大人观念,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同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

简言之,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群体同样具有内在的独特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应立足于这一事实,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