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千家诗
10670600000013

第13章 卷四五律

幸蜀回至剑门①

李隆基②

剑阁横云峻③,銮舆出狩回④。

翠屏千仞合⑤,丹嶂五丁开⑥。

灌木萦旗转⑦,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⑧,嗟尔勒铭才⑨。

①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唐玄宗天皇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唐玄宗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次年,李亨迎玄宗回京,车驾到剑门,玄宗作此诗。诗歌联系神话传说写剑门的险峻,进而提出治国之道在于德政而不能依靠地势的险峻,反映了诗人乱后对治国方略的反思。幸蜀:到达四川,指安史之乱中到四川避难,是委婉的说法。幸,古代称帝王到某处为幸。蜀,四川。剑门:剑门关,又名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得名于剑门山,是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栈道,三国时诸葛亮所建,关口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②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是睿宗李旦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即位。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使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晚年纵情声色,重用权臣李林甫、杨国忠,国政日非,酿成安史之乱。他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李商隐在《马嵬》诗中称其“四纪为天子”。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王书法。《全唐诗》存诗一卷。

③横云峻:形容剑门关极高,横过云层。峻,高峻。

④銮(luán)舆:皇帝的车驾。出狩:皇帝离开京师到外地巡守,又称作巡守,这里是李隆基对自己出逃的一种委婉说法。

⑤翠屏:绿色的屏风。千仞:形容山势高峻。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为现在的八尺。

⑥丹嶂:赤红色的像屏障一样直立的陡峭山崖。五丁:典出《水经注·沔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五丁后喻指功勋卓著的功臣名将。

⑦萦:绕。

⑧乘时方在德:《史记》中吴起说魏国的宝“在德不在险”。乘时,顺应时势。

⑨嗟尔:赞叹你们。一说“尔”指张载。勒铭才:称赞随侍大臣们有张载一样的才华。张载,字孟阳,古籍安平武邑(今河北武邑县),晋代人。曾任佐著作郎,官至中书侍郎。因逢乱世,无意继续为官,辞归故里。张载高雅博学,与弟张协、张亢俱有文名,世称“三张”。明人辑其平生著作为《张孟阳集》。张载有《剑阁铭》,其中有“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勒铭,刻石记功。

剑阁道上山高势险,岭上乱云飞渡,我的车驾又从蜀中回到这里。青翠的高山像层层屏障排列着,千峰万峦合抱在一起,红色的山岩像座座门户锁闭着,只有五丁的巨力才能开通这条栈道。旌旗辗转在山峦间,到处被灌木丛林环绕遮蔽,车骑行进在峻岭之上,冉冉行云犹如飞仙拂马而来。过去的事实表明,国家的稳固和强大不是靠天然险阻,而在于教化。你们这班平定战乱的功臣的才德事迹足以刻石铭记。

这首诗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出逃蜀中,于次年回长安至剑门途中而作,诗歌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首联用一“回”字点明事件中心,与主题相呼应。颔联引入神话来烘托剑门山的险峻、雄壮,一“开”一“合”凸现其纵横捭阖的气势。颈联由静转动,由远及近,写出作者在登山时的见闻。结尾由景即情,抒发了治国平天下的种种感慨,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的悔恨心情。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①

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③,偏惊物候新④。

云霞出海曙⑤,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⑥,晴光转绿⑦。

忽闻歌古调⑧,归思欲沾巾⑨。

①诗题一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陆丞即陆元方,武后时曾任宰相。陆有《早春游望》,杜审言就写了这首和作。晋陵:县名,昆陵郡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

②杜审言(648?-708),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父亲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曾拜著作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年流放岭南,不久召还,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他的诗以浑厚见长,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有《杜审言集》。

③宦游:在外做官的人。

④偏:特别。物候:自然界显出季节变化的现象。

⑤曙:曙光。

⑥淑气:温暖的气候。

⑦晴光:晴朗的阳光。:浮萍,蕨类植物,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这里化用江淹《咏梅人春游》“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萍”句意。

⑧古调:古时传统曲调,这里指陆丞的《早春游望》。

⑨归思:思乡的念头。巾:手巾。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才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①

杜审言

北斗挂城边②,南山倚殿前③。

云标金阙迥④,树杪玉堂悬⑤。

半岭通佳气⑥,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⑦,长此戴尧天⑧。

①诗作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十五日,时中宗诞辰,长宁公主满月,中宗在蓬莱三殿赐宴群臣,杜审言奉命而作,当时李峤的应制诗有“神龙见象日,仙凤养雏年”句。蓬莱三殿:唐大明宫内麟德殿,《长安志》载:“西北有麟德殿,此殿三面,南有阁……凡内宴多于此殿。”奉敕:奉皇帝之命写诗。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②北斗:北斗星。

③南山:终南山。

④云标:云端。金阙:皇宫,指其富丽堂皇。迥(jiǒng):高远。

⑤树杪:树梢。玉堂:本为汉代宫殿,这里泛指宫殿。

⑥半岭:半山腰。

⑦小臣:诗人自称。持:持酒。献寿:祝寿。

⑧戴:头顶着,引申为生活在什么情况下。尧天:如同尧帝时代一样的太平盛世。语出《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北斗星悬挂在京城天边,终南山倚靠在宫殿前面。巍峨的宫殿高耸入云,明净的殿堂远远望去像挂在树梢上边。京城中一派和乐喜庆的气氛,散步到城外,连大半个秦岭都笼罩在这片喜庆之中;宫殿中吉祥的香烟,袅袅飘向天空,连终南山的高峰也缭绕着这种烟雾。我手捧诗歌前来贺寿,希望皇上治理的天下永远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这首应制诗是为皇帝诞辰而作。诗人用“北斗”、“南山”、“金阙”、“玉堂”等词既显示出皇宫大院的巍峨气派和富丽堂皇,又衬托出皇帝的九五之尊和无比威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佳气”和“瑞烟”进一步颂赞皇帝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尾联点出此诗乃奉敕而写,呼应了题意。

春夜别友人①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②,金尊对绮筵③。

离堂思琴瑟④,别路绕山川⑤。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⑥。

悠悠洛阳道⑦,此会在何年⑧。

①诗作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前后,诗人准备离开故乡,前往洛阳,友人张筵为他饯行,陈子昂赠诗二首,本诗为第一首。一说作于中宗文明元年(684),诗人离蜀赴洛阳应试。

②银烛:白色蜡烛。

③金尊:酒尊的美称,精美的酒杯。绮筵:丰盛的宴席。

④离堂:设宴饯别的客厅。琴瑟:指朋友宴饮之乐,典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⑤别路:朋友分别后踏上的路程。

⑥长河:银河。

⑦悠悠:遥远,漫长。

⑧此会:这样的聚会。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席。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席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夜空的景色。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表面看像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实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回悲抑之感。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长宁公主东庄侍宴①

李峤②

别业临青甸③,鸣銮降紫霄④。

长筵鹭集⑤,仙管凤凰调⑥。

树接南山近⑦,烟含北渚遥⑧。

承恩咸已醉⑨,恋赏未还镳⑩。

①诗作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四月一日,中宗幸长宁公主庄园,诗人奉命而作。

②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二十举制策甲科进士,历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四朝,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职。李峤文学造诣很深,诗多咏物之作,与苏味道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晚年被尊为文章宿老。代表作《汾阴行》颇为时人推崇。有《李峤集》。

③青甸:青色的郊原。

④銮:皇帝车驾上用的铃。紫霄:本指天,此指皇宫。

⑤长筵:长排的宴席。鹭:本为两种鸟名,因为飞行有序,所以用来比喻百官朝见皇帝时秩序井然。

⑥仙管:管乐的美称。凤凰调:形容音调优美,像凤凰鸣叫。

⑦南山:终南山。

⑧渚:水中陆地。

⑨承恩:蒙受恩典。咸:全、都。

⑩恋赏:流连玩赏。还镳(biāo):返回。镳,马嚼子,这里代指马。

公主的别墅临近郊外碧绿的田野,皇帝的车驾似是从天而降来到这里。公主的盛宴排成一长列,众多的随行官员像鸳鸯和鹭鸶那样聚集到一起,优美动听的仙乐好像把凤凰也吸引过来了。山庄园林内树木高耸,仿佛与终南山相连接;漂浮不定的烟雾弥漫延伸到渭水边。官员们得到皇帝赐宴后都喝得大醉,对于东庄景致还恋恋不舍。

全诗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了长宁公主别墅的豪奢胜景,以及皇帝驾临筵宴的盛况景象。诗歌写得华丽、生动,气势阔大,虽然内容仍不脱应制诗之窠臼,但整体气象上稍为胜出。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①

张说

东壁图书府②,西园翰墨林③。

诵诗闻国政④,讲易见天心⑤。

位窃和羹重⑥,恩叨醉酒深⑦。

载歌春兴曲⑧,情竭为知音⑨。

①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建丽正殿书院,命张说为书院使,执掌儒臣讲读经史诸事。张说在宴席上,奉唐玄宗之命作诗,得“林”字韵。丽正殿书院:即丽正书院,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建,是帝王读书的地方。制:古代称皇帝的命令为制。得林字:押林字韵。

②东壁:二十八星宿之一,由飞马座和仙女座组成,古人认为它是掌管天上文章图书的秘府,后世称皇家藏书秘府为东壁。《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

③西园:三国时魏国园林,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等文人多在此筵集赋诗,后世称为西园雅集。翰墨:笔墨,这里指文人雅士。

④诗:《诗经》。闻:从中听到。国政:国家政事,治国道理。

⑤易:《易经》。天心:天意。

⑥位窃:诗人自谦的说法,居官。和羹:调和羹汤,比喻宰相辅佐皇帝理政。

⑦恩叨:即叨恩,受到恩惠。

⑧载:乃,就。春兴曲:充满春意的曲子,指本诗。

⑨情竭:尽情。知音:知己,知遇,这里指唐玄宗。

东边是藏书馆舍,正应天上东壁文章的星象;西边是学士雅集,巧合曹植当年名人相聚的典故。诵读《诗经》以晓治国之道,讲解《易经》以知天地之妙。我窃居宰相高位,身负着重任,因蒙受皇恩而开怀畅饮。宴会上载歌载舞,春意融融,引起了我作诗的雅兴,希望竭尽所能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诗题意为作者奉唐玄宗之命以“林”字为韵脚作诗,因而这也是一首应制诗。诗歌前四句叙述丽正殿书院的概貌,对仗工整、精练;后四句是为皇上歌功颂德之词,但过于直露,缺乏诗意。

送友人①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②,白水绕东城③。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⑤,落日故人情⑥。

挥手自兹去⑦,萧萧班马鸣⑧。

①诗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约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与游人赠别。一说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李白漫游江淮。

②郭:外城;古人称城外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野。

③白水:清澈的河水。

④蓬:蓬草,又名飞蓬,枯后根断,遇风飞旋,多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旅人。

⑤游子:旅居他乡的人。

⑥故人:老朋友,指诗人自己。

⑦兹:此。

⑧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此指离别的马。班,别。

青翠的山峰横贯外城的北面,白练般的河水环绕着东城。我们今天在此地分别后,就会像蓬草一样万里飘零,辗转不定。游子的行迹像天上的浮云,来去无踪,我送别友人的心情仿似西下的夕阳,惨淡凄凉。挥挥手,自此而别,听到了离群马儿的“萧萧”叫声。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②,崎岖不易行③。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④,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⑤,不必问君平⑥。

①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回四川时。这年春天,李白游坊州,不久归长安,适逢友人王炎入蜀,便作此诗及《剑阁赋》送之。入蜀:到蜀地(今四省川)去。

②见说:听说。蚕丛:古蜀国国王,借指蜀地。

③崎岖: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④笼:笼罩。秦栈:秦时的栈道,这里是说栈道的古老。栈,在陡岩峭壁之上凿岩架木,上铺木板以通行。

⑤升沉:宦途得失。

⑥君平:汉代严遵,字君平,隐居成都,以占卜为生。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循循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为“五律正宗”(《唐宋诗醇》卷一)。

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清人赵翼曾指出李白所写的五律,“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卷一)。这一评语很精确,正好道出了这首五律在对偶上的艺术特点。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②

客路青山外③,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④,风正一帆悬⑤。

海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⑦。

乡书何由达⑧,归雁洛阳边⑨。

①诗题一作《江南意》。

②王湾(693-751),洛阳人,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马怀素请校正群籍,编纂《群书四部录》,召博学之士,分部撰次,王湾在眩后又与陆绍伯等同校丽正院书,终洛阳尉。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享名甚大。次:到,停留。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下临长江,与焦山、金山并称京口三山。

③客路:大路,旅途。

④潮平:江水高涨而又平静。两岸阔:一作“两岸失”。

⑤风正:风顺。

⑥海日:从海上升起的朝阳。残夜:夜尽时,天快亮的时候。

⑦入旧年:指春暖早到节令交替。

⑧乡书:家信。何由达:由谁传递。

⑨归雁: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源于《汉书·苏武传》。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苏氏别业

祖咏①

别业居幽处②,到来生隐心③。

南山当户牖④,澧水映园林⑤。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⑥,闲坐听春禽。

①祖咏(699-746?),洛阳人。唐开元年间中进士第,屡遭迁谪,仕途落拓,遂无意于政治,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隐居生活终。祖咏与王维交情颇深,往来酬唱频繁。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诗作以描写隐逸生活、山水风光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练,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之一,有《祖咏集》。

②幽处:幽静的地方。

③隐心:归隐山林的心思。

④南山:终南山。当:对着。户牖:门窗。

⑤澧水:又作“丰水”,渭水的支流,发源于终南山。

⑥寥寥:空寂,人迹罕至。

苏氏的别墅在非常清幽的地方,人们到此一看就会顿生隐居的心情。终南山正对着别墅的门窗,澧水围绕着庄园的园林。经冬未化之雪覆盖在竹梢,天还未到黄昏庭院已昏暗。别墅幽深寂静远离人境,可以悠然闲坐谛听春鸟的啼鸣。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描写他到深山中的苏氏别墅游览的情景。全篇语言洗练,造语新奇,格律严谨,意境清幽,是盛唐五言律的一首杰作。

开始两句点明别墅坐落在深山幽僻之处,并抒写自己一到别墅就产生了隐逸之情。叙事干净利落,开篇即点明主旨。以下,就从各个角度写景抒情,具体阐述这个“临幽欲隐”的主题。

中间四句写景极美妙。高峻辽阔的终南山,充当了这座别墅的门窗。住在这所别墅的人,推开门窗就能尽览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从终南山流出来的沣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着别墅的园林。由此别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经常观赏青山、园林的秀丽倒影了。这两句描写别墅环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开阔。巧妙之处是采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户绘南山,借园林写沣水,在小景、近景中蕴藏着大景、远景,这就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从远景转入近景,描写别墅园庭。诗人惊异地看到:遮掩着别墅的竹林,还覆盖着经久不化的白雪,尽管还没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笼罩在浓重的昏暗之中。这两句诗,用字非常精炼。“经冬”,表明了这时已是春天;“未夕”,说明这是白昼。“覆”字表现积雪很厚。在春天里,还有那么厚的积雪覆盖着竹林;在大白天里,庭院居然如此幽暗。这景色多么新奇啊,可见别墅所处地势很高,而且周围一定有山崖和郁茂的林木遮挡了阳光,因此特别清冷和幽暗。前人评这四句诗“极力出奇”(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这四句诗的确写出了新鲜的、不同寻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阴”一句,是自晋宋诗人颜延年《赠王太常诗》中的“庭昏见野阴”一句化出,但二语所写景色侧重点不同。颜诗是从“庭昏”显出旷野之阴;祖诗只写“庭昏”,却以“未夕阴”来烘衬。

最后两句,“寥寥人境外”,写诗人的感受。置身在这清幽的深山别墅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已脱离了尘世,整个身心融入到空阔的太虚境中,一切烦恼、杂念全都消失了。于是,他静静地坐下来,悠闲地聆听深山中春鸟的啼鸣。全诗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没有声息。诗人在篇末表现自己闲坐听春禽,以声音传递出春的讯息。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祖咏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从这首诗中可以见出一斑。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②,啾啾栖鸟过③。

星临万户动④,月傍九霄多⑤。

不寝听金钥⑥,因风想玉珂⑦。

明朝有封事⑧,数问夜如何⑨。

①诗约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时任左拾遗。宿:值宿,值夜班。左省:左掖,古时称门下省为左掖,在皇宫东边,临近左掖门。

②掖垣:皇宫的旁垣,偏殿的短墙,也用来称中书、门下两省,这里指门下剩

③啾啾:鸟鸣声。

④星临:星光下照。动:灿然欲动。

⑤九霄:九天,天的最高处,这里指宫殿。

⑥金钥:本指门上的钥匙,这里指开宫门的钥匙声。

⑦玉珂:马饰物,马铃。

⑧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一律封缄,防止泄密。

⑨数问:多次问。夜如何:夜色将近了吗。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靠近天庭,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时,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时。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时的景色。看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时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时)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代值夜的所在地,扣“左时。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两句是说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代“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清夜时辰几何?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加了“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觉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多少带有某些应制诗的色彩,写得平正妥帖,在杜甫五律中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题玄武禅师屋壁①

杜甫

何年顾虎头②,满壁画沧州③。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④。

锡飞常近鹤⑤,杯渡不惊鸥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⑦。

①玄武禅师:玄武庙中的僧人。禅师,是对和尚的尊称。玄武,山名,又名宜君山、三嵎山,在玄武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东二里,一说是大雄山玄武庙。

②顾虎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子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人称“才绝、画绝、痴绝”。

③沧州:临水的地方。

④青天:蓝天。

⑤锡飞常近鹤:化用梁武帝时高僧宝至与白鹤道人斗法的典故。《高僧传》载,舒州潜山风光奇绝,梁高僧宝至与白鹤道人都想到那里祝梁武帝知道后,就让他们各带自己的法宝一比高低。于是白鹤道人先放鹤先飞,宝至随后将锡杖抛向空中。待白鹤飞到时,锡杖已经先立到山上了。最后梁武帝分别在鹤杖所停的地方建立了寺院和道观。锡,锡杖,僧人化缘时用来叩门的拄杖,顶头装着锡环。

⑥杯渡:以木杯渡海。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度岸,达于京师。”后喻指高僧。

⑦真随:真愿意跟随。惠远:东晋高僧,曾在庐山修行,与陶渊明有交往。这里以惠远比玄武禅师,以陶渊明自比。

顾恺之什么时候在禅师房的两壁上画满了图画。画中的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光芒映照在石泉林木间,气势十分雄壮。江海绿波横流,与蓝天连接在一起,浩浩荡荡。和尚的锡杖飞动,超过了道人的白鹤,高僧乘木杯渡海而来。他们好像找到了进入庐山的道路,真的要追随惠远修道远游。

这首诗用文学的语言展现绘画的精妙和神韵。首联用赞叹的语气引出主题,中间四句细致描绘出壁画的壮丽奇景,远近结合,动静互衬。末两句抒情,壁画中的图景引起了诗人遁世隐居的念头。全诗用典贴切自如,诗意自然天成。

终南山①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⑤。

欲投人处宿⑥,隔水问樵夫。

①唐玄宗开元末、天宝初,王维在终南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②“太乙”以下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绵延不绝。太乙,又名太一,终南山的别名,是秦岭主山峰之一,西起今甘肃省天水市,东至今河南陕县。天都,天帝所居之处,近天都说其高峻。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边,这里是夸张的说法。

③“白云”以下两句:传神地描写出登山时观察到的奇特的云雾景观。回望,四面瞭望。青霭(越),青色云气。入,接近,进入。

④分野: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相对应,叫做分野,这里是说终南山很大,一峰之隔便区域不同。中锋:最高处。

⑤壑:山谷。殊:不同。

⑥投:投奔。人处:有人居住的地方。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山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薇③。

晓随天仗入④,暮惹御香归⑤。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⑥。

圣朝无阙事⑦,自觉谏书稀⑧。

①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初,杜甫时任左拾遗,岑参任右补阙,二人都是谏官。左省:门下省,因在宫殿左侧而得名。杜拾遗:杜甫,任左拾遗之职。

②联步:同步,并行,这里是说自己与杜甫一起上朝。趋:碎步上朝,极为谨慎的样子。丹陛(bì):宫中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③分曹:分班,各立左右。限:分隔。紫薇:紫薇省,即中书省,诗人时任右补阙,属中书省,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一左一右,分班办公。

④天仗:皇帝的仪仗。

⑤惹:沾染,带着。御香:朝会时金殿上的炉香。

⑥青云:比喻高官显爵,以鸟飞青云上比喻杜甫很快就要得到显贵的官职。

⑦圣朝:圣明的朝代,说当世。阙事:缺点,过失。阙,同“缺”。

⑧谏书:规劝皇帝的上书。

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盛分属办公。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时。“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薇”,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之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

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媳,一个“媳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袞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③,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④,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⑤,常愿奉金仙⑥。

①总持阁:总持寺阁,故址在终南山上。总持,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缺漏。

②逼:迫近。诸天:佛教术语,指众神佛居住的地方。诸,也可解作之于、于。天,天空。

③井:指长安街道四方如井。

④槛:栏杆。

⑤清净理:佛教中所说的远离罪恶与烦恼的禅理。

⑥奉:侍奉。金仙:佛像。传说汉明帝梦见一仙人身长一丈六尺,紫金身,就问是何人。有人回答说是西方的佛。明帝就派蔡情到西域(今印度)求佛。佛教就此传入中国。

总持阁寺高耸入云,登临其上,仿佛靠近了太阳。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使人产生哀愁之思。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隔窗远望,渭水也显得细校如果早明白佛教清静之理,我宁愿经常侍奉仙佛。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首联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寺阁的高耸入云。颔联写登高远望之景,一“愁”字牵出了诗人的无限情思。颈联运用反衬进一步烘托出寺阁之高,气势盛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神韵。后两句即景抒情,写出诗人对参禅悟道的心领神会,既呼应了主题之“寺”,又不显突兀。

登兖州城楼①

杜甫

东郡趋庭日②,南楼纵目初③。

浮云连海岱④,平野入青徐⑤。

孤嶂秦碑在⑥,荒城鲁殿余⑦。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⑧。

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京兆贡举下第,二十五年(737)漫游齐赵,其间到兖州看望父亲,作此诗。兖州:古称东郡,唐代州名:在今曲东兖州市西。

②趋庭:典出《论语·季氏》载:“鲤(孔子儿子)趋而过庭。”意为随侍父母,这里指杜甫到兖州看望父亲杜闲。

③南楼:兖州南城楼。纵目:放眼远望。初:首次。

④海岱:黄海、泰山。岱,泰山的别名,泰山又称岱宗、岱山。

⑤平野:平旷的原野。青徐:青州(今山东益都)和徐州(今江苏徐州)。入:一直延伸。

⑥孤嶂:孤立的山峰,指泰山。秦碑:秦代的碑刻,据《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游泰山,于山上刻石颂德。

⑦鲁殿:鲁灵光殿,汉景帝刘启儿子鲁恭王刘余所建,旧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县东二里。

⑧临眺:登高远望。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远眺。飘浮的白云连接着黄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杜甫写这首诗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他的早期作品。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是雄壮的渤海,巍峨的泰山,辽阔的平原,一切都气势磅礴。接下来的镜头由远及近,历历可见秦碑鲁殿,悠悠历史,触人心怀。全诗意境浑融,结构严谨,充分显示出杜甫的写诗才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王勃②

城阙辅三秦③,风烟望五津④。

与君离别意⑤,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⑥。

无为在歧路⑦,儿女共沾巾⑧。

①诗题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少府:县尉,地位仅次于县令,掌管一带治安。之任:赴任。蜀川:今四川剩

②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有《王子安集》。

③城阙:本指皇宫门前的望楼,这里指唐代京都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拱卫,护着。三秦: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一带,秦亡以后,项羽曾将秦国故地分为雍、塞、翟三个国家,故称三秦。

④风烟:风光烟色,美好的景色。五津:四川岷江从灌县到犍为县一段中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涉头津、江南津、江首津。

⑤君:您,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意绪。

⑥“海内”以下两句:《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话,表达了海内一家的思想,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融入了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不过曹植的诗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诗意,用在友人间分别的场合,强调了朋友间的亲情,所谓心近无远近,洗去了别离场合中习见的缠绵悲恻,显示出诗人的胸襟与气量。海内,四海之内,指天下。知已,知心朋友。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比邻,近邻。唐制四家为邻。

⑦无为:不要。歧路:岔路口。

⑧沾巾:让泪水沾湿手巾(或佩巾)。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送崔融①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②,书记远从征③。

祖帐连河阙④,军麾动洛城⑤。

旌旗朝朔气⑥,笳吹夜边声⑦。

坐觉烟尘扫⑧,秋风古北平⑨。

①诗作于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在营州(今辽宁境内)反叛,朝廷派武三思率兵讨伐,崔融任节度使幕府执掌书记随军出征,临行前朝廷设宴饯行,诗人赋诗赠之。崔融:唐代诗人,字安成,齐周全节(今山东历城附近)人。武后长安间任著作佐郎,迁右史。后贬袁州刺史,不久召回,授国子司业。

②行:将要。出将:派将出征。

③书记:指崔融,时任节度使幕府执掌书记随军出征。

④祖帐:饯别时在野外临时搭建的帐篷。河阙:即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因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隔伊水夹峙如阙门,故称。

⑤军麾:军中旗帜,借指军旅。洛城:洛阳城。

⑥朔气:北方的寒气。

⑦笳:胡笳,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军中用来发布号令。边声:边地的胡笳声。

⑧坐觉:顿觉。烟尘:战事。

⑨古北平:古代的北平郡,秦汉时叫右北平郡,西晋时称北平郡,唐初改称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东。

君王命令将士出师讨伐,作为书记官,你也跟随远征。饯行的朝臣很多,自宫阙之外一直延续到河洛,军旗飘扬震动了整个洛阳城。出征边地,早上要迎着北方来的寒风,夜里能听到警卫的胡笳之声。不多久战争就会胜利结束,古老的北方边地秋风来得早来得猛,请你多加保重。

诗题虽为《送崔融》,但全诗着重于描写军队和战场的情况。颔联描写饯别时的壮阔情景。颈联则运用想象刻绘出征后的军旅生活。最后两句展望前景,表明必胜的信心,对离别远征的朋友提出了希望并给予了鼓励,与送别的主题遥相呼应,收束全文。

扈从登封途中作①

宋之问②

帐殿郁崔嵬③,仙游实壮哉④。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⑤。

谷暗千旗出⑥,山鸣万乘来⑦。

扈从良可赋⑧,终乏掞天才⑨。

①武则天天册万岁二年(696)祭祀河南嵩山,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将嵩山所在的阳城县改名为登封县,宋之问随驾前往,在登山途中作了这首诗来颂扬。扈从:皇帝出行时随从护驾。

②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与沈佺期齐名,世称沈宋。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不久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大型类书《三教珠英》。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宋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后任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徙宋之问于钦州,寻赐死。宋之问精音律,在近体诗定型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宋之问集》。

③帐殿:皇帝出巡时用帐幔搭建的临时宫殿。郁:文采华丽的样子。崔嵬(wéi):高大的样子。

④仙游:皇帝出巡的谀称。壮:雄壮威武。

⑤杂:杂同,连同。

⑥谷暗千旗出:上千面旗帜遮暗了山谷,扈从的军队走了过来。

⑦山鸣万乘来:山间发出轰鸣声,皇帝的车驾由此经过。万乘,帝王。

⑧良可赋:实在值得赋诗。

⑨乏:缺少。掞天才:形容非常有文采。掞天,光芒照天。掞,光芒。

锦帐围成的宫殿坐落在郁郁葱葱的高山上,有如神仙一样的出游,实在壮观。清晨的云彩和帐幕一起翻卷,晚上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星交杂回旋。幽暗的山谷里千杆旌旗拥出,山里雷鸣喧嚣,皇帝的车驾到来。我跟随皇上出游应该献词赋诗,可惜我缺乏颂扬皇上德仁的天才。

这首诗歌颂的是帝王出巡游幸,祭祀登封之事。首联用抒情的手法夸赞了帝王帐殿的雄壮,气势非凡。颔联写景,把白天夜晚,天上人间的景致融会一体,浑然天成。颈联侧重于描写帝王仪仗出行的壮观景象,突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高高在上。诗歌虽为取悦皇帝而作,但意境开阔,笔力刚劲,有可取之处。

题义公禅房①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②,结宇依空林③。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④,空翠落庭阴⑤。

看取莲花净⑥,方知不染心⑦。

①诗题一作《题大禹义公房》。禅房:僧房。

②义公:唐代的一位高僧,与孟浩然有交往。习禅寂:习惯于佛教清寂的环境。

③结宇:构屋居住,造房。空林:空旷的山林。

④雨足:雨的踪迹。

⑤空翠:空明苍翠。

⑥莲花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故多以莲花象征洁净。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创立了净土宗,谢灵运为他开凿了两个池塘种白莲花,所以称为白莲社,净土宗又称莲宗,它所宣扬的西方净土被称为莲邦。

⑦方:一作“应”。

义公高僧安于禅房的寂静,将房子修在空寂的树林之中。门外是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台阶前有众多深深的沟壑。雨过天晴,夕阳斜照,树木的翠影映在禅院之中。义公诵读《莲花经》,心里纯净清静,这才知道他的一尘不染的虔诚之心。

这是一首题赞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这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而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是孟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唯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本诗的主题。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至今仍不失为精品。

醉后赠张九旭①

高适

世上漫相识②,此翁殊不然③。

兴来书自圣④,醉后语尤颠⑤。

白发老闲事⑥,青云在目前⑦。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①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应征赴长安,落第。次年结交张旭、颜真卿等人,秋,营别业居淇上。张九旭:张旭,字伯高,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以草书著称,人称“草圣”,因排行第九,故称张九。与李白诗歌、斐是剑舞为天下三绝。

②漫相识:随意交往。

③此翁:张旭。殊不然:特别与众不同。

④兴:兴致。

⑤颠:癫狂,张旭号称“张癫”。

⑥白发老闲事:直到晚年也不求闻达,唯闲居自乐为事。

⑦青云:青云直上,这里指张旭被唐玄宗召为博士一事。

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

首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

“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旭这个人却不一样。“翁”,是对张旭的尊称,在这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联好像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诗人对张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那么,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无比钦敬的感情。

张旭有两个称号,一是“草圣”,二是“张癫”,为世所公认,实写时即先从这两个称号着笔:“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新的风格,人称“草圣”。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的诗句。又《新唐书·文艺传》说: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癫’。”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接着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因此也才能够时时保有天真之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极高的成就。这一联乍看似与第二联平列,而实则深入了一层,将诗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两句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孔融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诗文皆善,为人恃才负气,狂放不羁。这里以孔文举比张旭,足见推重之意。但这一联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头那壶酒,怕会被家中子、孙偷喝吧,能伴您几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带调侃,但又极有分寸,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另一方面,诗人在老前辈面前竟然开起玩笑来,这位老前辈的豁达可亲自然可以想见,而诗人自己的天真发问,也愈显得醉态淋漓。至此,宴席间的热烈气氛,宴饮者的融洽关系,皆如在目前。这是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本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读来真切动人。

玉台观①

杜甫

浩劫因王造②,平台访古游③。

彩云萧史驻④,文字鲁恭留⑤。

宫阙通群帝⑥,乾坤到十洲⑦。

人传有笙鹤⑧,时过北山头。

①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因汉州刺史房琯卒于阆中,杜甫为其治丧,此间游玉台观,作此诗。玉台观:道观名,唐滕王李元婴所建,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市)北七里。

②浩劫:佛塔的大层级,这里指玉台观的台阶。王:滕王李元婴。

③访:寻访。

④萧史:《列仙传》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便把喜欢箫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并为他们建造了凤台。数年以后,弄玉跨凤,萧史驾龙,双双升天。萧衍《游仙诗》:“萧史暂徘徊,待我升龙辔。”沈佺期《凤箫曲》:“昔时赢女厌世纷,学吹凤第乘彩云。含情转睐向萧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⑤鲁恭:鲁恭王刘余,汉景帝子,在扩建宫殿时曾拆毁孔子旧宅,在墙壁间获得《古文尚书》等儒家经典,此处用鲁恭王所保留的儒家经典比喻玉台观上的题词。

⑥群帝:五方之帝,道教认为天有群帝,而大帝最尊。

⑦十洲:古代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十个岛屿,即《海内十洲记》所载的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此处泛指四海之地。

⑧笙鹤:《神仙传》载,周灵王之子子乔,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他上了嵩山。三十多年后,他在缑氏山顶,挥手告别世人乘鹤而去。

玉台观是滕王建造的,观看玉台观就好像看到春秋时人所建的平台。壁画上画有仙人萧史站在彩云之中,石碑上记有滕王序文,有如鲁恭王在灵光殿留下的文字。玉台观雄伟高耸,直通五方天帝诸神;殿宇中的壁画画出了十洲仙界的仙灵。人们传说听到笙鸣鹤叫,大概是子乔乘鹤飞过北山头。

诗歌运用多则典故和神话传说来描写玉台观的恢弘气势和壮丽景色。首联交代造观的缘由;颔联由玉台观引发联想,烘托了玉台观的历史底蕴;颈联则具体描绘了道观的高大巍峨以及壁画的雄浑壮观。尾联运用王子晋的传说发挥想象,影射了腾王的修仙悟道。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

杜甫

方丈浑连水②,天台总映云③。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④。

范蠡舟偏小⑤,王乔鹤不群⑥。

此生随万物⑦,何处出尘氛⑧。

①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蜀人李固将表弟给他画的画挂在墙上,请杜甫题咏。李固:蜀人,其弟曾任司马,能作山水画。

②方丈:传说中的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这里指画中的仙境。浑:全。

③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西,《天台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④恨:遗憾。空闻:只是听说而已。

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之后,携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向。

⑥王乔:王子乔。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王乔鹤后来比喻洒脱不凡之人,或指鹤。

⑦随万物:随万物而浮沉,即随俗而生。

③尘氛:尘俗世间。

神山方丈与茫茫海水浑然一体,连成一片,天台山总是掩映在悠悠浮云中。这样的奇山异景只在画中经常见到,如今年岁已老,还是只能空闻其美名,而不能亲自登临。范蠡的舟太小,王乔的鹤又只有一只,都不能载我同游。我这一生只能随着世上万物浮沉生灭,岂能超然物外,去游历图画中的神山仙境呢!

这首诗意境开阔,文笔回荡,虚实相生,浮想联翩。首联描绘海上仙山,天台云烟,是对画中美景的再现。以下数句则是赏画生情。首先抒发了诗人无缘亲见真实奇景的遗憾,接着进一步感叹无法畅游神山仙府的惆怅,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看破红尘,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使得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诗意无穷。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②,危樯独夜舟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④。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⑥。

①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辞去幕僚职务,携家眷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这首诗便是写于从成都经嘉州(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到忠州(四川忠县)的路上。

②细草:江岸小草。

③危樯:高耸的桅杆。独夜舟:夜泊孤舟。

④“星垂”以下两句:因为原野宽阔,所以星星显得好像从天空垂下一样。形象地描绘出原野的辽阔,长江奔腾不息,辽阔无边,所以月亮好似从江面上涌现。“垂”、“涌”字化静态为动态,既显现了景象的壮观,又有一种压迫感。这样的广阔天地中,诗人只是如同离群索居的沙鸥,更见出内心的凄苦。星垂,星光低垂。涌,腾跃,此指波光闪烁。大江,长江。

⑤因:应该,想必。

⑥“飘飘”以下两句:以设问的手法用沙鸥作比喻,描述自己孤苦凄凉的境遇。飘飘,漂泊。沙鸥,杜甫自况。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②,今上岳阳楼③。

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

亲朋无一字⑥,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⑦,凭轩涕泗流⑧。

①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岁末,当时吐蕃侵略陇右、关中一带,杜甫携家眷由公安(今湖北境内)南来,抵达岳阳,登临岳阳楼,赋诗咏怀。

②洞庭水:洞庭湖,在今湖南省东北部。

③岳阳楼: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城西门楼,高三层,为开元年间岳州刺史张说所建,前临洞庭湖,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宽阔。”

④吴楚:春秋时两个诸侯国名,其地域大致在我国东南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坼:分开,古楚地大致在洞庭湖的西北部,吴在湖的东南部,两地好似为湖水分开。

⑤乾坤日夜浮:通过乾坤在湖中悬浮写出洞庭湖的广阔与气势。乾坤,天地。《水经注·湘水》载:“洞庭湖水广八百余里,日月出没其中。”这里说洞庭湖湖面宽广。

⑥字:书信。

⑦戎马:兵马,此指战事。当时吐蕃不断侵扰灵武等地,郭子仪领兵五万驻守奉天(今陕西乾县)。关山北:泛指北方边地。

⑧凭轩:依着楼窗。涕泗:眼泪鼻涕。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副,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副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江南旅情

祖咏

楚山不可极①,归路但萧条②。

海色晴看雨③,江声夜听潮④。

剑留南斗近⑤,书寄北风遥⑥。

为报空潭橘⑦,无媒寄洛桥⑧。

①楚山:泛指江南的山。极:荆

②归路:归途,返乡的路。但:只。萧条:冷落寂寞的样子。

③海色:海上日出的景色。又解作江边的景色。

④江声:江水奔流的声音。夜听潮:从江流奔腾声判断是否涨潮。

⑤南斗:星名,其分野正对吴地。《晋书·张华传》载,吴灭晋兴之际,有紫气直斗、牛二星之间。晋尚书张华请教雷焕,被告知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在豫章丰城。张华就让雷焕当丰城县令,掘出龙泉、太阿两把剑,当晚斗牛间的紫气就消失了。

⑥书寄北风遥:要往北方寄封家信,却像是北风吹鸿雁,能南不能北。

⑦空潭橘:泛指南方的橘子。空潭,深潭,指昭潭,在湖南境内,湘江水最深的地方,古时有“昭潭无底橘洲副的说法。

⑧媒:捎信人。洛桥:洛水上的天津桥,在洛阳,这里指代诗人故乡洛阳。

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之下,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昭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这是一首旅途怀乡之作。诗中处处流露出诗人与家人音信隔绝,两地茫茫的愁绪。诗歌开篇即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楚山绵延没有尽头,归家之路落寞漫长,诗人的乡愁尽在其中。颔联描写的是江南景色,却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对北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紧接着,诗人又写故乡的遥不可见,留下无限愁情,至此,诗人的“旅情”达到了浓得化不开的境界,也深深感染了读者。

宿龙兴寺①

綦毋潜②

香刹夜忘归③,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④,珠系比丘衣⑤。

白日传心净⑥,青莲喻法微⑦。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⑧。

①龙兴寺:其所指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湖北省房县西北,一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②綦(qí)毋潜(692-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属湖北江陵)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官宜寿尉、左拾遗。开元十八年,入为集贤院待制,为著作郎。天宝十一载(752)任左拾遗,后迁为著作郎。安史之乱后,他再度归隐,游于江淮一带。其诗善写幽寂之景,诗风接近王维,充满禅理,为盛唐田园山水诗代表人物之一。前人对他的评价很高:“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一路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二十六首。

③香刹:佛寺。

④方丈:寺院长老或住持说法处,《法苑珠林·感通圣迹》:“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此处泛指禅房。

⑤珠:佛教徒所挂的念珠。比丘:和尚。

⑥白日:这里比喻长老传法时,心像白日那样明朗洁净。

⑦青莲:青色莲花,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常用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务,这里指佛经。微:精微。

⑧“天花”以下两句:典出《维摩经·观众生品》载,佛祖让天女散花来试探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落之不尽,有鸟衔而去。

白天来游览龙兴寺,晚上却忘了回去,寺前的松树在清风拂动下,拍打着古殿门窗,发出瑟瑟声响。长老的禅房灯火通明,念珠系在长老的法衣上。长老传授佛的心法,像白昼的阳光那样明净;讲解佛法时的精妙比喻,像青莲那样洁白无邪。天女散花于诸佛之前,纷纷坠落而不着身,被仙鸟衔在嘴中飞去。

诗歌开头即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缘由,诗人因为郊游到龙兴寺乐而忘返,因此有幸观察到寺中僧侣们晚间的功课活动,诗歌侧重描写了他们传授佛法,讲授心经的场面。结尾运用典故,展开联想,比较灵动、清新。

破山寺后禅院①

常建②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③。

曲径通幽处④,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⑤,惟闻钟磬音⑥。

①诗题一作《题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又名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始建于南朝齐,唐成通九年(868)赐额破山兴福寺。

②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登科。曾官盱眙尉,后隐居鄂州武昌之西山。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趋附权贵。诗多为五言,以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为主。意境恬淡清迥,语言洗练自然,风格质朴清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有“王、孟、储(储光羲)、常”之称。禅房:寺院中僧侣居住的地方。

③初日:刚刚升起的太阳。

④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

⑤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此俱寂:这里一切都很寂静。

⑥惟闻:只听到。钟磬:寺院里的两种乐器,诵经、斋供时用以敲击的信号,发动时用钟,终止时用磬。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剩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晤,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松汀驿①

张祜②

山色远含空③,苍茫泽国东④。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⑤。

鸟道高原去⑥,人烟小径通⑦。

那知旧遗逸⑧,不在五湖中。

①松汀驿:驿站名,在太湖东部江苏吴江一带,具体位置不详。

②张祜(782-852),字承吉,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南阳人,中晚唐著名诗人。早年曾浪迹江湖,狂放不羁。累试不第。曾受节度使令狐楚赏识,上表推荐,遭到元稹反对未能任用。张祜尝客淮南,爱丹阳(今属江苏)曲阿地,筑室卜隐。作诗用心良苦,宫词辞曲艳发,五律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杜牧称赞说:“何处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有《张祜诗集》、《张承吉文集》。

③含:衔接。

④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泽国:多水的地方。

⑤迥:远。

⑥鸟道:只有鸟可以飞越的地方,形容山路险峻狭窄。

⑦人烟:人迹,住户。

⑧那知:哪知,谁知道。旧遗逸:指诗人隐居江湖的旧友。遗逸,隐身遁迹的人。

远远望去,山色与蓝天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湖沼河渠,白茫茫一片,使人如置身水乡中。东南近海,太阳升得也早,风声远来,江上白浪翻腾。鸟儿飞过险峻狭窄的山路,人烟村落里条条小路相通。进入村子后才知道以前的老朋友早已不在吴地居住了。

从松汀驿看去,青青的山色远远和天空相连,东边的水乡泽国烟波迷茫。海上黎明之时,最先看到日出;江上白浪滔天,远远地能听到风声。鸟飞之道在高原上,人烟村落条条小道相通。哪知我要寻找的旧时隐逸之士,已不在这太湖之中。

这是一首写景叙事的诗。前六句是写景,描绘了吴地的风光景物:群山远空,湖泊交错,海上日出,江上急风,高原鸟道,村落人烟,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色彩斑驳的怡人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尾联由对美景的欣赏转至叙事,访友不遇,因而心生遗憾,略带忧思,平添了几分诗意,达到了诗情美景的高度统一。

圣果寺①

释处默②

路自中峰上③,盘回出薜萝④。

到江吴地尽⑤,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⑥,钟磬杂笙歌⑦。

①圣果寺:故址在浙江省杭州市城南凤凰山上。

②处默,越僧人,曾与释贯休有密切往来,后入庐山,与释修睦、栖隐游,为罗隐、郑谷诗友。

③中峰:主峰。

④盘回:盘旋萦绕的山路。薜(bì)萝:薜荔、女萝,两种藤萝植物。

⑤江:钱塘江,古时江北属吴,江南属越。

⑥下方:山下。城郭:位于凤凰山北的杭州城。

⑦钟:佛教所用乐器。笙歌:笙管歌舞。

凤凰山之主峰通往圣果寺,山路曲折迂回,长满了薜荔和女萝。寺院南临钱塘江,快到吴地的尽头了,江的对面是群山连绵的越地。近看古木丛中,青翠的山气缭绕,遥望江边天际,白茫茫的水天相接。俯瞰山下,城郭山镇尽收眼底,寺院中鸣钟击磬的声音与西湖上的丝竹管弦声竟然混成一片了。

诗歌首联写出圣果寺的地理特色,处高而隐蔽。第二联写诗人登临其上,俯瞰所得,勾绘出吴越两地绵山相邻,两江相对的伟岸气势,令人陶醉。第三联写景,远近交错,色彩纷呈,突出了圣果寺周围的美不胜收。最后两句由自然之景转入对世俗红尘的表达,“钟磬杂笙歌”流露出诗人的复杂心绪,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野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②,徙倚欲何依③。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④。

牧人驱犊返⑤,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⑥,长歌怀采薇⑦。

①王绩(586-644),王通之弟,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隋大业元年(605)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后为六合县丞。贞观初,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他把焦革的制酒法总结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酿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好弹琴,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风光与隐士生活,平淡疏野,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文集》。

②东皋: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诗人归隐后的常游之地。皋,水边地。

③徙倚:徘徊。欲何依:打算依靠什么,描绘诗人内心苦闷、彷徨不安的神态。

④落晖:夕阳余晖。

⑤犊:小牛。

⑥相顾:相看。

⑦采薇:《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锸矛,我心伤悲。”《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俨狁之故。不遑启居,俨狁之故。”诗人联想到《诗经》中关于“采薇”的片断,借以抒发苦闷。一说此处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寄托避世隐居之意。薇,野菜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送别崔著作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②,白露始专征③。

王师非乐战④,之子慎佳兵⑤。

海气侵南部⑥,边风扫北平⑦。

莫卖卢龙塞⑧,归邀麟阁名⑨。

①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侵入营州,朝廷任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东征,崔融任东征书记随军前行,陈子昂以此诗相劝诫。崔著作:崔融,字安成,武则天时期诗人,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

②金天:秋天,因秋季于五行属金故称。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古人以为秋季充满肃杀之气,正好用兵。

③白露:节气名,为立秋之后的第三个节气。专征:专门从事征伐。

④王师:帝王的军队。乐战:喜欢打仗。

⑤之子:这些从征的人,指崔融。佳兵:《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据前人考证为“隹”的误写,隹,古“唯”字,虚词。佳兵即用兵。

⑥海气:边地战尘。侵南部:往南侵犯窜扰。

⑦扫:扫荡,荡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

⑧卖:出卖。卢龙塞:古代军事要塞,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⑨麟阁:麒麟阁,汉代所建,在未央宫中,上画功臣图像以表彰其功勋。

萧瑟的秋天已经有霜露降临,将帅就要出征讨伐了。朝廷的军队并非好战,所以你用兵时要谨慎从事,不能肆意杀戮。对待军队要号令严肃,保持士气旺盛,就会像海气边风那样势如破竹,不管南方或北方都不难平定。出征从军要熟悉边情地形,不要无功受赏和贪图虚名。

诗题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作于万岁通天元年(696),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旧唐书·北狄传》)。唐王朝于同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赴边地以备契丹。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帝都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金天,指秋天,《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俊杰,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诗人在序中也写道,“古者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命将帅,训甲兵”,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画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军队。《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时称平州。这里指孙、李叛军的巢穴。“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卢龙塞,古代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败乌丸。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魏志·田畴传》)。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时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垂拱三年,凿山开道,袭击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后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的担忧,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达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读来撼动人心。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元方回评论说:“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其一①

杜甫

落日放船好②,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③,佳人雪藕丝④。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①诗题一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此诗为第一首。纳凉:乘凉。

②放船:泛舟。

③调冰水:调和冰块化成的饮料。

④雪藕丝:雪,擦拭。藕丝,彩色名,雪藕丝即美貌女子在涂脂抹彩梳妆打扮。一说雪藕丝是切藕成丝。

太阳落山,正好是放船乘凉的时机。河上清风吹拂,水面泛起微波。水边竹林的深处,正是留客的时候;荷叶青青,正是歇凉的好地方。贵公子们用冰调制冷饮之水,歌妓们除掉嫩藕的白丝。此时,天上黑云泛起,要下解暑的雨了,这莫不是雨在催人作诗么?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其二

杜甫

雨来沾席上①,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②,燕姬翠黛愁③。

缆侵堤柳系④,幔卷浪花浮⑤。

归路翻萧飒⑥,陂塘五月秋⑦。

①沾:溅。

②越女:南方的佳人。

③燕姬:北方的美女,越女燕姬这里指歌妓。翠黛:女子的眉毛,古代女子用螺黛画眉,故有此称。

④缆:拴船的缆绳。侵:迫近,靠近。

⑤幔:船上的布幔,用以遮阳。

⑥翻:反而。萧飒:萧条冷落。

⑦陂塘:池塘。

雨水打湿了坐席,风急浪大拍击着船头。歌妓们的红裙子湿透了,愁容满面。大家赶快把缆绳系在柳树上,风雨吹打得船上的幔帐翻卷,浪花拍击着船头。回来的路上却有如秋风萧瑟,丈八沟的五月好像就是秋凉季节。

这两首携妓纳凉诗不能看作普通的世俗行乐,而是诗人别有用心而作。第一首诗写雨前纳凉的情景,“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渲染出一派悠闲、安适的场面,是“乐极”之景。末尾两句承前启后,天上的乌云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为下一首诗埋下伏笔。第二首诗用“翠黛愁”“浪花副描绘出公子佳人遭遇风雨的狼狈不堪,是“生悲”之景。尾联的“归路翻萧飒”是总结性的语句,他们来的时候兴高采烈,去时却兴味索然,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暗合了诗人对风云政治朝夕变幻的深切感触和嘲讽之情。

宿云门寺阁①

孙逖②

香阁东山下③,烟花象外幽④。

悬灯千嶂夕⑤,卷幔五湖秋⑥。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⑦。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①云门寺: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云门山上。

②孙逖(696?-761),唐河南洛阳人。开元中官中书舍人、典制诰,官终太子少詹事。与颜真卿、李华为当时名士。

③香阁:云门寺阁,佛教称佛地有众香国,楼阁苑囿都香。东山:云门山。

④烟花:繁花盛开的景色,这里借指美好的景色。象外:物象之外,尘俗之外。

⑤千嶂:千山。

⑥五湖:本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此指镜湖。

⑦斗牛:二星宿,其分野相当于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一带,时作者在浙江,故有“宿斗牛”之说。

云门寺坐落在东山之下,这里烟雾缭绕,山花盛开,是那样幽静和超凡脱俗。晚上阁上悬灯高照,好似映照着千山万壑;山风卷起幔帐,犹如五湖秋风到来。画壁还剩有几只大雁,睡在阁中的纱窗下,好像与星星为邻。更怀疑上天的路就在眼前,我梦中驾着白云在天上遨游。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

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一座幽静的佛寺便在邈远天际淡淡化出。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色。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太湖的别名)。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而且,这两句诗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

五六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看来,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与窗外: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高”与“古”的特色。

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丝丝入扣,密合无间。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艺术结构高超,处处都见匠心。

秋登宣城谢北楼①

李白

江城如画里②,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③,双桥落彩虹④。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⑤。

①李白在长安郁郁不得志,不得已浪迹天涯。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秋季,他第二次来到宣城,在谢公楼写下了这首诗。宣城:唐宣州治所,在今安徽水阳江西岸。谢朓北楼:即谢朓楼、谢公楼,为南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在陵阳山顶,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

②江城:指宣城。

③两水:指环绕宣城的宛溪、句溪。

④双桥:指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隋朝开皇年间建造。

⑤谢公:对谢朓的敬称。

俯瞰宣城,像是画里的一样美好。临近傍晚,远望晴空高旷,景色怡人。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像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沂川桥横跨两溪之上,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就像天上落下的彩虹。一缕缕炊烟,让橘柚显得一片苍寒,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在这个楼上,有人面对秋风而怀念以前的谢朓呢!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黏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临洞庭①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②,涵虚混太清③。

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⑤。

欲济无舟楫⑥,端居耻圣明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⑧。

①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又作《岳阳楼》。这是首干谒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四至五年(716-717)。当时,张说任岳州刺史,孟浩然作此诗投赠,希望得到引荐。一说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诗呈献给时任丞相的张九龄,以求得到引荐。

②平:湖水齐岸,风平浪静。

③涵虚:包含太空,形容湖面很广,简直可以包容整个天空。混:同。太清:天的代称。

④气蒸:水面上云气蒸腾。云梦泽:古时二湖泽名,在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泽在长江北,梦泽在长江南,今多为陆地。

⑤波撼: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似乎可以震撼岳阳城。

⑥济:渡。舟楫:船、桨。

⑦端居:安居,闲居,这里指隐居。耻:感到羞耻。圣明:皇帝圣哲明睿,任用贤明。

⑧羡鱼情:这里以垂钓者比喻隐居者,以羡鱼情比喻脱俗的愿望。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和岸一样齐了,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湖面和天空连在一起,难以辨别。湖上的水汽氤氲蒸腾,弥漫了云梦大泽;湖中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古城。我想乘船渡湖,却没有船可乘;终日闲居,无所事事,感到愧对圣明天子。坐看那些垂钓之人,我只能徒然地羡慕他们而已。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番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过香积寺①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②。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③,日色冷青松④。

薄暮空潭曲⑤,安禅制毒龙⑥。

①过:访问。香积寺:一名开利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②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③泉声咽危石:泉水在高耸的岩石间流淌,声音如同人在呜咽,咽,呜咽。危,高。

④日色冷青松:日光照耀下青松让入产生一种阴冷的感觉。写出山深林茂、人迹罕至的情形。

⑤空潭:明净清澈的水潭。

⑥安禅:禅定,僧人坐禅入定。毒龙:佛经中的凶猛动物,这里比喻非分的想法和欲望。《涅槃经》载,某寺潭中有一条毒龙,一位高僧禅定于潭上念咒语,毒龙浮出水面悔过自新。顾况《寄江南鹤林寺石冰上人》:“定力超香象,真言摄毒龙。”

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走了几里山路就走到了云雾缭绕的山峰。到处都是参天的古木,人迹罕至,从深山的某个地方传来了钟声。泉水在高耸的岩石间流淌,声音如同人在呜咽。日光照耀下青松让入产生一种阴冷的感觉。暮色映照着明净清澈的水潭,只要静坐入定,就可驱除邪念。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多么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埃“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吧。

送郑侍御谪闽中①

高适

谪去君无恨②,闽中我旧过③。

大都秋雁少④,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⑤,南天瘴疠和⑥。

自当逢雨露⑦,行矣慎风波⑧。

①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长安,上半年高适为封丘尉,秋辞职客游长安,与杜甫、岑参、储光曦等同游。秋冬之际,被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参军,遂赴幕府,任书记。传御:古代达官的侍从。

②谪:贬谪,古代官员被降职或者外调。无:通“毋”,不要。

③闽中:今福建省一带。旧过:以前去过。

④大都:大概。秋雁少:因闽中在南岭南,大雁大都不过南岭,故称秋雁少。

⑤东路:向东行走。

⑥瘴疠:南方山林间的毒气和瘟疫病毒。

⑦自当:终当,终究会。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隋炀帝时宫女侯夫人《自感诗三首》第三首:“不及间花草,翻承雨露多。”李隆基《赐崔日知往潞州》:“藩镇讴谣满,行宫雨露深。”

⑧慎风波:比喻的手法,劝诫友人处事要谨慎。

你被贬之后,心里不要怨恨,我曾经去过闽中。那里气候暖和,极少见到秋雁,但是晚上树林里的猿猴比较多。向东走,群山高耸入云,似与白云相接,闽地南面风和日丽,没有瘴气。你以后还会受到皇上的恩泽,复官回京,所以你在闽中行事要谨慎,不要惹起什么风波。

这首送别诗的独特之处是它并不以诉说依依惜别之情为主,而是侧重于对友人此去的安慰和劝勉。诗歌的中间两联用诗人的现身说法交代了闽地的环境气候,以此来消除友人的疑虑。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进一步劝慰,希望友人行事谨慎,以等待回京复职的那一天。全诗虽无一处言情,却字字关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浓情厚意,也反映出他们的真挚友谊。

秦州杂诗①

杜甫

凤林戈未息②,鱼海路常难③。

候火云峰峻④,悬军幕井干⑤。

风连西极动⑥,月过北庭寒⑦。

故老思飞将⑧,何时议筑坛⑨。

①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载(759)秋。杜甫为房琅辩护得罪肃宗,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年关辅(关中)闹饥荒,杜甫弃职举家避居秦州,作《秦州杂诗二十首》,本篇是第十九首。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县。

②凤林:凤林关,秦州境内,在今甘肃临夏西北。戈:干戈,战争。

③鱼海:地名,秦州境内,当时常为吐蕃所侵扰。路常难:常有战事,道路难通。

④候火:烽火,边境报警的火。候,通“堠”,哨所。云峰峻:这里形容烽火高而烈,情况紧急。

⑤悬军:孤军深入。幕井:有井盖的井。

⑥西极:西方极远之地,指唐代西北边境。

⑦北庭:唐代曾设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的破城子。

⑧故老:泛指边城的老百姓。飞将: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⑨筑坛:筑坛拜将。汉高祖刘邦曾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王欲拜韩信为将,“(萧)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凤林关的战争还没有平息,鱼海经常有战争,道路十分难走。烽火带着浓烟直冲向天上,深入敌方的孤军处境艰难,井水都干了。狂风吹过,似乎西天的星星都为之动摇;过了北庭一带,月色都让人感到寒冷。边城的老百姓都思念飞将军李广,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高议筑坛拜将的事。

《秦州杂诗》是组诗,共有二十首,这是第十九首。首联战事频繁,烽火连天,是“兵荒”。颔联紧承上联,写“饥荒”。颈联用恶劣的自然环境极言战争带来的祸害。尾联“思飞将”、“议筑坛”,表现了诗人渴望平息战争,国泰民安的愿望,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使诗歌的立意得到提高,统摄全文。

禹庙①

杜甫

禹庙空山里②,秋风落日斜③。

荒庭垂橘柚④,古屋画龙蛇⑤。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自沙。

早知乘四载⑥,疏凿控三巴⑦。

①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游览禹庙。

②禹庙: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忠县)岷江边的山崖上,为纪念大禹所建。

③斜:斜照。

④橘柚:一作“桔柚”,桔为橘的俗写。《尚书·禹贡》载:“厥包桔柚。”意思是说,把桔柚包好,以便进贡。大禹治水后,人民安居乐业,南方的百姓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⑤龙蛇:《孟子·滕文公》载,大禹治水时,“掘地而注之海,驱龙蛇而放之菹”。

⑥四载:《书传》载:“水乘舟,路乘车,泥乘輴,山乘樏(léi)。”舟、车、輴、樏四种交通工具被称为四载。

⑦疏凿:凿开山崖,疏通水道。三巴:巴郡、巴东、巴西,这里泛指四川一带。

禹王庙坐落在空旷的山林里,秋风萧瑟,落日斜照在庙顶。荒凉的庭院内橘柚挂在树上,屋里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蛇的图画。云雾缭绕着庙外山崖的石壁,滔滔江水带走了白沙石。以前大禹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开凿山石,疏通了三巴的洪水。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橘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橘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橘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橘柚”──把丰收的橘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像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橘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望秦川①

李颀②

秦川朝望迥③,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④。逶迤城阙重⑤。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⑥,凄其霜露浓⑦。

①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载(741),李颀弃官后隐居颍阳东川,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相过往,这首诗写于诗人罢职之后出长安过秦川时。

②李颀(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唐开元年间中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久未迁调,后归颍阳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隐居以终。诗长于五古及七言歌行,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慷慨悲凉。有《李颀集》。

③秦川:地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地区。朝望:早晨东望。迥:远。

④净:明净。

⑤逶迤:连绵不断的样子。重:重叠。

⑥归欤:回去吧。孔子困陈,有“归欤”之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⑦凄其:寒冷貌,《诗经·邶风·绿衣》有:“凄其以风。”

早晨从长安出发,回头望望遥远的秦川,太阳正从东峰上慢慢升起。日光照耀,远近的山河一片明净,京城里的宫阙连绵不断,重重叠叠。秋声吹动竹林飒飒作响,五陵松上泛着凛凛寒光。长安的游客发出了“回去”的叹息,面对浓重的霜露感到凄冷悲惨。

这首诗视野开阔,感情深沉,叙写诗人长安失意而归的感慨。首联一“望”字尽显了诗人别离长安,回望长安的复杂心情,无法言说。颔联和颈联是诗人回望所见之景:山河明净,城阙重叠,竹林秋声,墓陵寒松,一切都笼罩在萧瑟秋意中,令人伤感、惆怅。此时,诗人的情绪跌至谷底,忧思难以自禁,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地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之情。

同王征君洞庭有怀①

张谓②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③。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④,偏宜上酒楼⑤。

故人京洛满⑥,何日复同游。

①诗题一作《同王征君湘中有怀》。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三年(767-768)潭州刺史任上。大历二年(767)诗人任潭州刺史,与元结有往来,颇得其赏识,大历三年(768),张谓入朝为太子左庶子,离开潭州。征君:古代对曾受到朝廷征召而不肯做官的隐士的尊称。

②张谓,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登进士第。天宝后期,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为属官,参与军中谋划等事宜,立有功勋。历官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礼部侍郎。约在大历末年去世。其诗多五、七言律。清新流畅,趣味盎然。《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④潇湘:湖南二水名,湘江流至零陵县与萧水汇合,北流入洞庭湖。

④书帙:书籍。帙,布帛作的包书的套子。

⑤偏宜:最应该。

⑥京洛:京都长安及东都洛阳一带。

八月清秋,潇湘水往北而流入洞庭湖。湘水北流而自己却不能北返,只有在梦中回到相隔万里的故乡,一觉醒来,还在异乡,更添愁闷。开卷看书,仍生烦闷,还是去酒楼喝酒消解愁情。众多的旧朋老友都在京城长安和陪都洛阳,何时才能再次一起游玩呢!

诗歌首联就点明时间,抒写眼前所见的空间景物,既是写景,又饱含感情,引发了下面的怀人念远之意。颔联直抒胸臆,对仗工整而有时空交错之感。“万里梦”点明空间,极言乡关之遥远;“五更愁”点明时间,极言客居他乡的思归心切。颈联以正反夹写的句式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情,诗人连用了“不用”、“偏宜”这种具有否定与肯定意义的虚字斡旋其间,使人情意态表达得更为深婉有致,句法灵动。结联逼出“有怀”的正意,大肆抒写自己的愁情。全诗没有浓丽的辞藻和过多的渲染,信笔写来,如流水行云,悠然隽永。

渡扬子江①

丁仙芝②

桂楫中流望③,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④。

海尽边阴静⑤,江寒朔吹生⑥。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⑦。

①作者一说是孟浩然。扬子江:长江下游,今江苏仪征、镇江、扬州一段的江水。

②丁仙芝,字元祯,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擢进士第,后授主簿、余杭县尉等职。丁仙芝颇负诗名,殷瑶《河岳英灵集》谓其诗风:“婉丽清新,迥出凡路。”其诗今存十四首。

③桂楫:桂木做成的船桨,这里指代船。楫,船桨。中流:江中。

④润州:唐代州名,故址在今镇江市。

⑤边阴:边地的云气。

⑥朔吹:北风。

⑦淅沥:拟声词,这里指落叶声。度:传送。

船行到了江心,我放眼望去,两岸水波浩渺,开阔明朗。扬子驿被丛杂的林木遮着,润州也被群山环绕其间。江尽头的入海口幽暗宁静,北风吹过,寒气逼人。又听到枫叶落下的声音,淅淅沥沥的,引起人的无限秋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横渡长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直写江岸风光,明朗而空灵。中间两联承首句之“望”字而来,描写了舟行江中的所见之景。这四句诗对仗精工,远近相生,动静结合,声色掺杂,极富立体感。最后两句以秋声秋叶作结,点出诗人的秋愁,即乡愁。虽然诗中并未明写乡愁,但随着诗情的深入,这种乡愁自然而现,这也是诗人功力所至的表现。

幽州夜饮①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②。

正有高堂宴③,能忘迟暮心④。

军中宜剑舞⑤,塞上重笳音⑥。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⑦。

①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张说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时。诗人自开元元年(712)罢相,贬相州,迁荆州长史、幽州都督,久不得还京,心中怨愤不已。幽州:唐代州名,境辖相当于今北京市,治所在今北京市大兴。

②动:摇动。

③高堂宴:高大的厅堂里摆设的宴席。

④迟暮:岁暮,衰老,晚岁或者事业无成。

⑤剑舞:舞剑。《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请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⑥重:注重。笳音:边地吹奏笳管的声音。

⑦恩遇:皇帝的恩宠。

阵阵的凉风吹着细细的夜雨,寒风吹动树木,沙沙作响。宴会正在高大宽敞的厅堂里举行,稍微让人忘记了渐渐老去的烦恼。军中设宴宜用舞剑助兴,边塞之地响彻着胡笳的演奏声。假如我不做边城的将领,我又怎么知道皇上对我的恩遇之深呢?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即今河北蓟县。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

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1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显然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啊!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评论说:“托意深婉。”(《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词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