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29

第29章 悲情林则徐

燥热的盛夏刚刚过去,刺骨的秋风还未将暑气扫尽。作为一个居住福州近30年的老市民,我本可以时时走进林则徐纪念馆,而今专挑显现淡淡秋意的日子重读少穆,实在是只有从少穆身上读出秋天般的悲凉,才算得真正走入少穆的精神世界,对他悲壮的生命历史有着真切的了解。

凄清的秋风快要在闽江上刮过的时候,林则徐在福州诞生了。福州阴历九月并不太冷,但习习秋风已让人感觉到凉意。于是秋凉的悲绪灌进他啼笑皆有的摇篮里,成为他无法更改的生命底色。生于乾隆朝而成年于嘉庆、道光朝的少穆,目睹的现世已不是康熙雍正乾隆的盛世景观,秋风吹拂下的凋落败叶已在清廷的红砖碧瓦间做窝,发霉的日子里堆积了太多的官场腐酸之气和平民潦倒苦味。清醒的林则徐碰到的嘉庆和道光皇帝并不清醒。于是后来林则徐领导的那场禁烟运动才会变得既如火如荼影响深远又扑朔迷离曲折悲凉;林则徐虽历尽磨难却也成了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出身如同深秋的夜晚那样有些寒凉微冷。他父亲林宾日不过是个小学教员,在当地做私塾教书先生。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林则徐的先人被尊称为“九牧林”,在八闽大地是很显赫的旺族。但这个家族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林则徐的父亲就有些潦倒。林宾日、陈帙夫妇一共生育11名子女,林则徐是次子。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常常入不敷出,无以为继。林母陈帙得靠做女红帮补家用。贫苦的童年,使林则徐懂得了生存的艰辛和勤俭的重要。要改变命运必须努力奋斗。林则徐所处的是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通过科举走上仕宦之途才能改变命运,展现作为,家兴业旺。所幸,林则徐自幼聪颖,四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林则徐熟读儒家经典,阅遍春秋至明清的所有名篇名著,做到烂熟于心。林则徐少有聪慧。他在嘉庆三年(1798年)14岁就考中秀才,自此走上了艰辛的治学之路。他来到了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据说这所学校在当时是八闽大地最优秀最先进的学校,有一代名师郑光策和陈寿祺教授学生;学生所学内容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部分西洋之学,这极大地开阔了少年林则徐的眼界。

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29名举人。那年他刚好20岁,正是英气勃发精力旺盛的年龄。他本可以继续读书深造,夯实基础,走向更加宽广的科考仕途之路。只可惜他的家境日趋困难,他的父亲身体日渐衰弱,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停下学业外出当塾师。他后来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对郑氏深情不渝。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林则徐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

厦门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海滨花园城市。那里四季如春,花团锦簇,有南国最艳美清丽的植物园,繁多而庞杂的各色青绿植物标本比比皆是,连洋人看了都惊异;这里的空气飘拂着淡淡的新鲜腥味,繁忙的海港熙熙攘攘,汹涌澎湃的海浪跳荡出暖意和喜悦。但是林则徐却在这美景中亲眼目睹了洋人在海上怎样私贩鸦片,烟毒又如何毒害同胞。林则徐义愤填膺,他向当局反映鸦片走私问题。却因为他人微言轻,加上历任厦门海防同知皆是贪官污吏,外商贿赂成风,高官门对他的意见置若罔闻,更无人去组织打击走私。林则徐只有仰天长叹!

林则徐在厦门干得不错。他得到汀漳龙道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张师诚招他入幕。由于林则徐勤恳学习,又能虚心请教,因而他在张师诚的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这为他日后的“入仕”打下坚实基础。

张师诚位极人臣,对典章大政等政治学问均有所知。他将自己政务上的知识、权术一一传授给林则徐,甚至他在嘉庆十四年八月(1809年9月),镇压海盗蔡牵时也把林则徐叫上一同随往,令林则徐间接参与镇压。张师诚事后称赞林则徐说:“是役也,僚属睹余督剿之劳,佥谓非余先得贼踪,飞檄催战,未必能如斯神速。”为了稳住林则徐,张师诚有意改善他的家境,他推荐林则徐父亲林宾日为乐正书院主持,林家经济得以改观。但林则徐并不满足当幕僚,他还要参加京师会试。张巡抚通情达理,他明确提出让林则徐去科考。可惜,林则徐由于工作繁忙准备不足而落第,依然留在张师诚那里当幕僚。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进京再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被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更高级别的大官场。嘉庆十九年(1814年),林则徐又被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望着自己未来的前程,踌躇满志的林则徐倍感欣慰。他很可能也像大多数跻身官场发展顺利的官员一样,曾经私下里偷偷窃喜。但是他哪里知道,官场之道对他而言,处处都隐伏着美丽的陷阱。

北京乃繁华大都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许多高官名人云集之地,对林则徐的锻造不可谓不大。在京师为官七年中,林则徐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和著述,写下《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离别京城到外地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政绩突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出“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的感慨。在这个位置上他只干了一年,因父病而辞职回籍。又过了大半年,林则徐复出,他被任命到浙江做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手中有了权力的林则徐,做起事情来风风火火。他大力整顿盐政,革除弊端,清除腐败,一时风气清新,给朝廷纳贡的也多。这样,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信任,道光皇帝认为林则徐堪当大任,才一年不到,就将他提升为江苏按察使。

对于从政者而言,掌握权力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条件。林则徐所处的时代已是晚清,各种祸弊堆积如山,官员腐败不堪述说。林则徐只好面对现实。他大力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应当说他在这里依然干得不错。道光皇帝一道诏令,又把林则徐调到陕西任按察使、代理布政使。不久,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本要被调离的林则徐请求留陕暂理原职,处置完这一自然灾害再走。朝廷准许。林则徐于是带领人马赴略阳察看灾情,调集粮食,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受灾县城的移建工作。等到一切安排就绪,他才安心地离开。

道光十年(1830年)秋,林则徐调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又调任河南布政使,擢河东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他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料垛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和水流情况一一收集,然后绘图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成为一方诸侯。权力更大的他,事业也做得更大。他得全盘考虑一个大省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生工作。他把重点放在农业、漕务、水利、吏治等方面,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连年粮食丰收,“江南粮仓”的美名得以延续。他于水利对田地的关系认识特别到位:“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正是狠抓水利建设,这才“水通粮丰”,百姓因此过上温饱日子。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泛滥成灾的现状,林则徐采取修防兼重的方略,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然无恙,无一处决口,为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林则徐这些年的“有为”,使他政声远播,名声大噪,成为晚清政坛上一颗闪亮的新星。然而他哪里知道,面对一个没落腐朽的王朝,越是“有为”,就越可能跌堕进那个“美丽的陷阱”,成为败落王朝的陪葬品!

人是喜欢安全安稳的。但国家需要你献出安全安稳换取政治价值或谱写英雄事迹时,你就不该有另外的选择。

道光十八年(1837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鸦片者。接到奏折的道光皇帝,要求各地督抚对此发表意见。林则徐想起了当年在厦门看到的一幕幕烟贩烟害情景,不禁愤从心起。他坚决支持黄爵滋的禁烟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他当然不知道,正是这个“成绩卓著”使他凸显在皇帝面前。皇帝约见他,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接到林则徐的折子并在京与他详谈。林则徐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法步骤。道光皇帝颇为赞赏。在连续召见林则徐八次后,他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所有烟案。林则徐是真干。他不怕得罪洋人。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就先熟悉情况,弄清广州烟毒害民实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到广州后,林则徐会同邓廷桢等传讯13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写出保证今后永不贩运鸦片的书函。林则徐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开始洋行商人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说,我们是先礼后兵,文的不行来武的。他派出警察和卫队到英国驻华商务处进行搜查,捉拿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237万多斤。那些小鸦片贩子看了目瞪口呆。

庄严肃穆的时刻很快到来。林则徐下令将所有收缴的鸦片运到虎门。海滩上,熊熊烈火燃烧起来,一箱箱鸦片被投入火海当众销毁。林则徐在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共计2376254斤。观看的民众一片欢呼!

林则徐的禁毒运动轰动全国,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道光皇帝也很高兴。林则徐继续在南方沿海禁烟。应当说,持续不断的禁烟,给林则徐带来极大声誉,成就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

然而,他个人的悲剧也就在这个时候种下。晚清政府不过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货色。正当林则徐会同广州政府官员采取撤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阴谋,不断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时,不甘心失败的英国人也在悄悄行动。林则徐当然不是吃素的。他早料到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早做准备。他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备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做到有备无患。

英国人果然下手了。他们的做法既低劣又恶毒。他们不直接找林则徐报复,而是故意在海边制造事端杀害渔民。林则徐得报立马进行交涉。因英大臣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渔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写出不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再一次将刚硬的林则徐惹得怒火中烧。他当即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给洋人予以严惩。没料想义律也很臭硬。他调度军队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得报后毫不示弱。他亲赴虎门布防,督师反击。这一仗英军大败。朝廷一高兴便授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道光皇帝是个很实际的人,你给我撑面子我赏你,你给我丢面子我罚你!

得到重用的林则徐并不因此而骄傲。他十分清醒地觉察到不甘失败的英国人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他命人加大搜集英国情报的力度。他亲自将所得西方消息一一整合,先后五次奏请朝廷下令沿海各省进行备战。遗憾的是,那些地方大员总以为禁毒是林则徐一个人的事,跟他们毫无关系,也就不去加强战备,更不布防。这就为后来发生的一连串悲剧埋下伏笔。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这年的六月,震惊世界的鸦片战争打响。

凶悍的英军首先发动对粤闽海上进攻。炮火轰击之处,海浪飞溅,浪潮竖起一个个虚高的水柱,疯狂地散落在清舰上。林则徐对此早有防备,他率领军民积极应战,多次打退英舰进攻。英军在清军反击下宣告失败。英军不服,便改攻浙江。他们找到最薄弱的浙江定海下手。定海防守不力,被英军攻破。浙江告急,朝廷却无应对措施。英军开舰北上,再犯大沽,又因防守不力而陷。这时候道光皇帝惊恐万分,他在软弱无能的情状下主动向洋人求和。洋人以为林则徐是“罪魁祸首”,要求清廷咎罚林则徐。道光皇帝不分青红皂白,指责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林则徐据理力争,言说早向朝廷和沿海地区各省提出守防建议,闽粤有防而英军未逞;浙江和大沽失陷乃不设防所致。道光皇帝不听。他不反思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不作为”,只是一味责怪林则徐。这样一来,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革职,留粤备查问。但他仍奔走察看前线要隘。一身委屈的林则徐并不气馁。他主动筹募壮勇守卫广州,反对钦差大臣琦善畏敌求和的主张。继而向主持粤战的奕山上书防御建议,却不被采纳。就这样,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剧越陷越深。受冤屈的林则徐欲哭无泪。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他依然坚强地行走在海防前线。

也许是良心发现,或者朝廷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林则徐这样的硬汉。道光皇帝不得不启用林则徐。他被任命赴浙江协办海防。林则徐一到任就认真调查研究,很快写出浙江积极筹议战守的建议书,要求朝廷提供人员和经费等条件,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

正当林则徐想再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又一个致命打击向他袭来。由于琦善在广东被英军打败,道光皇帝不怪罪战败者,反把广东战败的责任归咎前任的林则徐。刚硬的林则徐明知皇帝昏聩却不敢顶抗。他多少有些忠君思想。他又一次委屈地被革去四品卿衔,受重惩处,充军伊犁。

这时候的林则徐就像历史上那位同样受贬抑而被放逐的大文豪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为囚徒的林则徐却依然想着国家。就在他途经镇江时,还有意去会见与他志同道合的好友魏源,把自己多年写出的《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无偿让给魏源,嘱他尽早写出《海国图志》。魏源手捧林则徐的资料,十分感动,发誓一定要把《海国图志》写好,为国效力。

会完魏源,心情沉痛的林则徐继续上路。他把所有的委屈和痛苦咬碎后吞进肚里,默默地行走在囚禁的途中。悲凉之气在他心涡旋转。悲哀之感在他口中吞吐。在这里,他悲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惨境遇,而是民族和国家的悲惨前景。

谁想,这年洪水泛滥,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酿成水患。无数乡民被夺去家园,被迫流离失所,被迫走上逃荒要饭之路。关键时刻,道光皇帝又想起林则徐。一道圣旨传来:林则徐改往河南组织民众治理黄河。

委屈的林则徐再次委屈地上了工地治河。他的手脚上还有叮当作响的沉重铁链。他的内心还有厚重伤疤。然而他一笑了之。他认为只要朝廷和皇上还记得他启用他,他就还有为国效力的机会。身陷囚牢算得了什么,占有做事平台才可展示才华。他到底是位治河高手,只用了两三个月就快速将黄河之河南段成功治理。竣工后,林则徐主动叫来衙役给他戴上镣铐,起程仍戍伊犁。在赴戍途中,当他在与妻子于古城西安告别时,满腔悲情地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在这首名扬千古的诗中,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激励自己。一个饱受朝廷打压的“罪人”,在如此哀凉如此落魄的生存境况下,不但没有抱怨,依然感念“君恩”,依然想着国家,依然怀着戍边为国职责,这显然是要有宽阔胸襟、高尚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在崎岖蜿蜒道路上行走了一年多的林则徐,终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秋抵达伊犁。晚秋初冬的边疆,灰蒙蒙的天空给林则徐心里投影的仍然是灰暗之色。他虽然身体有病,却仍然情绪饱满、精神抖擞地协助当地官员办理垦务。他不肯闲着,带领人马到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八地勘察,行程3万余里,所到之处每每倡导水利,开辟屯田,种植作物,深得当地百姓欢呼。

林则徐到底是个官场中人,有着深厚的“政治情结”和国家情怀。他虽为囚徒仍心系天下。他白天调研,晚上却不忘阅读中外各种文献资料。他从所译资料中发现,俄国人对中国虎视眈眈,遂引起高度警惕,随后形成其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的治理主张,得到推行。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百姓又是一片欢呼!人们为纪念林则徐的业绩,称坎儿井为“林公井”,称纺织车为“林公车”。

林则徐在新疆做的再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和研究,绘制了一幅边疆地图,首次较完整地把边地纳入新建版图。尤其在全新的新建地图中标示防战要点,可供军事之用。在边防问题上,他吸取北边海防失守教训,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他还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的现状,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说出了“俄罗斯终为中国患者”的具有远见卓识的话语,很快被后来沙俄侵略大清的历史所证实。

我常思而常不得其解,为何最高统治者贬你罚你,你反倒更起劲地为这个统治者效力卖命?这是对皇君的愚忠还是出自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挽力?或许都有,或许全不尽然。

现在的林则徐就遇到道光皇帝对他的重新起用。那是1845年,林则徐被朝廷以三品官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又次年升任云贵总督。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10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钱,年征收就在2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林则徐到任后刚硬的性格未变。他非常强硬地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当地府衙和卫队有林则徐撑腰,全面发兵镇压叛乱者。这样一来,“刀客”被全面弹压下去,社会一时稳定。

林则徐始终是个清醒型的官员。他非常明了,当地出现民变骚乱,很重要的原因乃是民众穷困潦倒,在民不聊生的境况下百姓还得不断捐税献款。民众被逼迫的走投无路就只好为匪为盗或举旗造反。虽然动用国家机器将造反的“刀客”镇压了,但如果不救助百姓,社会依然不能稳定。于是林则徐又下令采取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100多万石库存粮食拿出来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另一方面,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再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食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消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则徐到底是个富有经验的实干家。他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稳定。但他自己却因劳累成疾,深感力不从心,于是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病情稍有好转,朝廷又盯上了他。一纸诏令,林则徐又被调往云南任总督。林则徐没有推却。虽然他身体状况和精神精力大不如前,还是硬撑着走马上任。林则徐的不同凡响就在于,不论在哪一个位置上,只要给他权力平台,他就会有发现或创造。遥想当年,他在江淮做官,倡导水利建设,果然一炮打响;后来他在福州故居为官,提出治理左海西湖,也是成绩斐然;他去治理“毒害”,全国震惊,他还收获了建立海域边防的思想;就是朝廷将他发配新疆,他也提出了塞防思想,推广“坎儿井”。现在他来到云南,经过调查,发现矿山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的一系列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一是鼓励私人开采矿山,按章纳税;二是提倡官商合一办矿,官家控股,政府管理。可以说,林则徐是他那个时代最早提倡私人资本进入产业并官私合营的理论者和实践者,明显地反映出林则徐的理念中所包含的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

陕西、云南的事情办得差不多时,林则徐松了一口气。他累了,满身是病。他打报告向朝廷请假休息。朝廷准他辞归。这样,林则徐再次来到了北京。他过起了退休生活。他本想同在北京任京官的长子同住,却因为买不起京中价格昂贵的住宅,他不得不回到福州老家,住在父亲留下的旧屋中。他把从新疆带回的七车书册,皆藏在里面。从此,林则徐一边疗养,一边过起了平静的读书生活。

年过六旬的林则徐,原以为此后的黄昏岁月不再罩上那种晚秋似的悲凉之气。清廷既然准许他养老归宗,他就可以安平地老死书房。可是谁能想到,危机四伏的晚清已无片寸安静之地。咸丰皇帝继位后,因洪秀全等组织的“拜上帝会”正在广西起事。咸丰皇帝下旨求贤以对付太平天国。大学士潘世恩、通政使罗惇衍、尚书孙瑞珍和杜受田等,纷纷向朝廷力荐林则徐主持平乱。这显然是置林则徐于难堪的举荐。一来林则徐身染重病,无力主持;二来林则徐看到太平天国乃民众起义,派兵镇压明显与民作对,难免背上骂名。他请朝廷另派高人主持。朝廷还是坚持少穆出征。林则徐无奈,只得带病奉旨为钦差大臣,率领兵军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

就这样,林则徐带着悲苦和哀怨的心情由福建漳州进入广东,再到潮州。他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林则徐已病入膏肓。只好到普宁行馆暂住。

又是那个可气的秋凉之日,凌厉而肃杀的秋风在珠江猛烈地刮起,那种可怕的悲凉之气再次灌进林则徐心底。油尽灯枯的林则徐最后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1850年11月22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

早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就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据说,现今福州市将这两句话作为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是林则徐精神之一。刚毅,可说是林则徐又一性格,故他敢对洋人说“不”,且不遗余力坚决反击。然而他毕竟生长在末世,终究没能逃脱命定式的带有秋凉意味的悲剧命运。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于1842年刊刻发行的名著《四洲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介绍世界先进历史和西洋制度的读物,因而林则徐被称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戍边守防思想,在当时很有积极意义。他敢于和善于同英帝国主义抗击,显示了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的气度。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小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新中国成立后辑为《林则徐全集》出版,成为他那个时代颇有价值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林则徐仙逝后,他的儿子和部属将他拉回故乡福州,归葬于福州市北郊马安村的金狮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