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28

第28章 黄慎的诗书画

闽西北的宁化,有着古色古香的客家祖地祠堂,有着悦耳动听的客家山歌,有着清纯靓丽的客家妹子,有着漫山遍野的浪漫山花和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那里的山民淳朴,那里的山货野味纯正……在那里诸多的宁静和安详中,一不留神,于清澈透亮的山泉里,跳荡出闻名遐迩的大画家——黄慎。

宁化的群山连绵起伏高耸云天。那里虽说崖壁陡峭、峡谷幽深,却绿流欢畅、苍翠欲滴;那里虽阴气森森却也仙气弥漫。那里的故事传说给了少年黄慎很好的文学滋养,以至于后来黄慎出道后凭借他对神仙鬼怪的理解特别创作了“八仙图”。

在黄慎的笔下,山的尖峭背景下响彻着兽的啸声,而绿树青竹相连的野林的神态却是静默的;缓缓仙气和苍茫雾霭交织着在云间滚流,仙界的明喻和人世的暗语混杂之后难辨真伪。唯有智者的洞察和醒者的感悟能够破识来自天籁之音的籖语。于是黄慎在不经意中,渐渐形成了他奇妙的画风:原来不同的物象是可以相容在同一个场景中的;不同的思绪飘荡出不同的语韵却也可以让同一个人读懂。“八仙图”的底蕴其实很淡然素雅,它的耐人寻味之处正是淡和雅的深层破解。你看,画面中色彩并无着意渲染,尤其人物的刻画并不过于夸张造作。八仙们的“仙气”仅仅在空濛的意象里飘散,仙人们的“神功仙法”被画家藏匿到了他们的淡雅情状之中。相反,人的真性真情在这里展示无遗,画家特别突出何仙姑的传神情态,活脱脱一个民间美女的素雅风采,所谓“仙姑”之“仙”的神气被淡化后,女人的柔情蜜意被全面阐释出来。在下笔写铁拐李时,画家依然突出作为正常人的铁拐李之淡定的常态,并没有过度夸张他“拐”的弱点,更没有凸显他神性活现或仙气十足的另一面。将常人神化或仙化,那是古人的伟大文学创造,它演绎或演义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神奇故事,培育了多少企图托梦于神仙的少男少女,又有多少青年们企图借助天界的神仙之力达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达成的,或复仇或富贵或得道成仙的梦境。但是,将神仙重新拉回到人世间,赋予“八仙”更多的人性,把神仙俗化或人化,当是黄慎画作在颠覆传统思维后的一个创造。

黄慎出身清贫。父亲黄巨生乃一介书生,为谋生计,飘零异乡,客死洞庭。黄慎少年丧父,家境十分困难。他以卖画为生,奉养母亲。他曾经说过,他十四五岁就开始学画,那种刻苦精神令后人感动。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上官周。上官周是闽西长汀人,比1687年出生的黄慎早生20余年。上官周画作的一大特点是创新。他有很好的古诗文学修养,能诗善词,故而他的画作的再一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配诗,诗画并联,相得益彰。他的画作很多在官方和民间流传,有《晚笑堂画传》以及《樵归图》、《罗浮山图》等传世。鲁迅先生十分推崇上官周的画作,曾经花钱买下《晚笑堂画传》赠人作木刻资料;他甚至还向日本朋友介绍过上官周的画作。黄慎跋山涉水来到上官周门下学画,自然最开始是从基础打起。描摹和笔墨色泽的学习训练是次要的,更多的时候,老师要求他做的是不断学习文学诗词歌赋的知识。老师告诉黄慎,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对于他的绘画创作十分重要,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画的创作才能出新出彩。后来黄慎创作了一批画,却影响力不够大,艺术技巧也不够成熟,他很想知道原因何在。他突然有一夜做梦,梦中有高人指点说,他的画作火候尚缺,原因是文化修养尚差,文学底蕴不够厚实。从此,他发奋读书,举凡诸子百家经典、历史札记、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只要能找到的,便潜心研读。偶有心得,他或做记录,或与人交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哲学和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渐渐堆积起素养;他又将文化或文学的思蕴不经意地渗入画作的描绘书写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画作就慢慢地生出内涵和底蕴,艺术手法也圆熟了,作品的厚重和丰满自然生成。

闽地的世界毕竟太小。若想成为绘画界的顶尖级人物,就必须走出去,吸纳外界大师的长技,补充自己的不足。抱着这种求新求进的想法,黄慎离开了福建。他向北边走去,来到了文学艺术相对发达的扬州。扬州的风情独特,扬州的民俗奇异,扬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扬州的月亮也让文人骚客夸耀,就连扬州的女子也是风情万种亮丽娇媚天下扬名……更重要的是,扬州云集了当时天下最重量级别的超级画师,郑板桥、高翔、汪士慎、金农、李鳝,后三位虽不是扬州人,却久居扬州,画作精品迭出,声名远播华夏,加上此前的大画家徐渭和扬州画派的鼻祖石涛……一幅画作就是一座高峰,一个名字就是一尊闪耀的星座。作为外乡人,黄慎能否被这些大师接纳?能否进入他们的艺术圈子?就是进入了能否立得住,并与大师们比翼齐飞?一切都是问号,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黄慎既然来了,就没有退回去的理由。他的立世之道当然还是刻苦学习和虚心请教。他遍访扬州名家,互相交流心得切磋技艺。就在这个学习和研磨的时候,他吸纳了很多“扬州画派”大师们的绘画技巧,也完全弄懂了“扬州画派”所形成的缘由、路径、技法、风格。其实,黄慎之所以选择扬州作为他绘画的新起点,一个重要原因是,“扬州画派”基本都是做人有性格、绘画有风格的大师,他们大都出身贫寒,民间立场,底层眼光,画作在清苦悲悯中反映现实,在讥讽嘲笑中针砭时弊,在幽默诙谐中谈古论今……这样的风格和这一群人的做派,很是符合黄慎的脾胃和心境。现在,当他把这一切都弄清楚了,他的冲锋号声就吹得强劲而浩大。他向画的尖峰高地发起冲击所使用的招数是: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身心抛进扬州人的衣食住行中间,也将自己的画作融进“扬州画派”的风格。郑燮画竹扬名天下,他当然不去攀比;高翔的水墨成就很高,他也不去效仿。黄慎选择走自己的画路,那就是人物。在人物画的选择里,黄慎不走宫廷画派“仕女图”、“大儒家”、“皇室高官”的路子,他瞄准了古代人物,尤其对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人物兴趣浓厚。这样,他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泼墨挥毫的《东坡玩砚图》里,着重描述人物的神韵,将苏东坡的豪迈气势,轩昂气度,刚柔气韵入木三分地雕琢出来,达到传神之效。黄慎下笔时浓墨重彩,用笔迅疾,点线分明,道力遒劲,收笔利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以神仙佛道为题材的《醉民图》里,画家赋予了全图多义的内涵,背景是散淡荒芜的,色调是朦胧迷离的,人物却是清晰明亮的,却又在亮色里渗入让人回味无穷的灰蒙意味,在似颠非颠有醉无醉的不经意中勾画出人物的神韵,不愧为一幅耐读耐品的传世名画。

黄慎人物画作还有许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譬如渔民、农人、纤夫、游子、乞丐等底层百姓,或引车卖浆者流,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他书写这些人物,往往寥寥数笔,以简驭繁,刻画个性,神形兼备,呼之欲出,是清代表现现实主义题材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黄慎除擅长人物画外,还创作了很多山水、花鸟画作。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大师,在细腻传神的物象内里,隐伏着花鸟的精灵语义;于不露声色的静态书写中,暗藏物象的灵动刚劲。其笔法纵横泼辣,活色生香,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图》等,均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他的山水画,虽“不以山水名”,却有很深的山水画造诣,堪比大家,大幅和小景都有佳作,景象横生,妙笔连排。其代表作《渔归图》,画面淡雅,线条明晰,笔法新颖,意蕴深邃。画面中两株柳树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姿态婀娜劲挺,枝条柔软生动,于岗岩的峭立中飘逸出勃勃生机;中景两只渔船轻巧闲游,一笔勾出船舷,摇曳有姿;船中人物,神态活现;远景空濛湿润,意境深远。画面左角草书画诗三行,灵气顿生。画、诗、书、印四样俱全,相间得当,疏密有度,自然贴切。可以说,黄慎的山水画完全达到他那个时代大师的水准。

黄慎在画作之外,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也是他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师。他从事书法作品的创作,是在他成为颇有名气的画家之后。郑板桥是诗、书、画俱全的高手。黄慎受之影响,慢慢也走上了书法创作的道路。他的书法创作,师法怀素,弃楷从草。只要一弄到怀素真迹,黄慎就喜不自禁地反复研读,之后反复揣摩,反复学习仿效书写,弄得茶饭不思,坐卧不宁。稍微有些长进后,他并不自满,而是借用前人张长史学习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典故,仿效其剑术融入器具的做法,将自己常年积蓄的绘画之长渗入书法写作之中,化挥洒为狂奔,运笔肆意汪洋,笔锋刚劲犀利,很快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黄慎与他人草书不同的是,他的狂草别开生面,线条续断,笔意纵横,气象雄伟,黑白明晰,疏密相间,一泻千里,自然天成,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狂草。黄慎以崭新的艺术风貌轰动书坛,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界大家。

早年就狠命学习古典诗词的黄慎,到了后来终得收获。他自己也写起了诗词,并且有《蛟湖诗钞》流行于世。

建春门外望,又唤木兰船。

担带城中雪,帆寒江上烟。

耻为弹铗客,安得买山钱。

可叹东流水,茫茫似去年。

这首《冒雪买舟归来》,描述的是一幅清代底层民众生活的风俗图。在风雪漫天飞舞的严酷寒冬里,贫困的民众还要冒雪迎寒渡船去城中,索取御寒的生活资料,可他们担回来的依然是风雪寒冻,于是乡人只能感叹江水东流,茫茫无望……一如黄慎喜欢用画作表现现实生活的凋敝寒微那样,创作诗词描述底层民众的悲凉生存困境,也是他常做的事情。这与他长期生活在底层的身世密切相关。他在另一首七言诗中写道:

敢向怀素草书吟,狂荡野雅入画新。

风云神仙卷落叶,更写贫民体苦情。

诗人坦诚自己向怀素学习狂草的经历,也不掩蔽自己“狂荡野雅”的书画风格,甚至在这首大气磅礴的诗歌中,明喻自己风卷残云似的书画了许多神仙故事传说和历史文化名人,但诗的点睛之处却在最后一句“更写贫民体苦情”。作为画家、书法家和诗人的黄慎,虽未刻意为贫民担当,却用自己的诗、书、画作品做了底层民众的实际代言人。文人的良知和正义,文人的慷慨和真情,就在一幅幅书画作品和诗词歌赋的落墨中,强力弹起,呼啸而出!

“扬州八怪”,声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