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22

第22章 俞大猷的坎坷人生

《明史·俞大猷传》的最后,引时任福建巡抚的谭纶给俞大猷的信说:“在节制部伍的精明上,您(指俞大猷)不如谭纶;在赏罚的分明上,您不如戚继光;在作战的勇猛快速上,您不如刘显。然而这些都是小事,您则为大将之才。”

如此“大将之才”的俞大猷,却在历史的书卷中被尘封淹没得很深很久。他本是戚继光的上级,在抗倭上功勋卓著,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但世人只知道戚继光抗倭,而很少有人知道俞大猷抗倭。史家对俞大猷是公平公正的,毕竟为他写史立传。但世人则不知何故对他淡忘。许多大人物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不为人知。这是因为这样的名人在世时“注水”太多,名不副实,死后被人忘记也就十分自然。俞大猷不同。他在世时就是一名叱咤风云的名将。他虽然功名显赫,为国家立下大功,却屡遭打击陷害,一生沉浮漂移,命运多舛,坎坷不断。很多名人在世时不为人知,死后被世人发掘出来成了“香饽饽”。俞大猷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尽管他因大功大德而彪炳史册,却依旧没有多少人关注他。作为福建晋江人,俞大猷至少在闽南家喻户晓吧?然而不,我问过10多个晋江人,知道的只有一二。为此,我十分悲悯!又在悲凉的心境下动情地为俞大猷写下这篇文字,不是为了对他歌功颂德,而是向世人说一段一个人在逆境下奋争的坎坷命运。

俞大猷生活过的晋江安海,今天是个繁华乡镇,高楼林立,人来车往,商业气息十分浓郁,可在500年前的明中后期,这里就是个破败不堪的小渔村。每每狂猛的海风袭来,小渔船被摧毁,养殖网箱被巨浪吞没,村庄被风雨打得七零八落。俞大猷虽说是习武世家,父亲也不过是个“百户”,相当于今天一个基层连队的连长,母亲是乡下人。这样的家庭结构,经济上自然不可能富裕。俞大猷少年好学,除读四书五经外,还学习各种兵法书籍,更喜欢学习《易经》。他听说有一位叫赵本学的大师可以用《易经》的道理去探索军事学上战术运用的灵活变化,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教,深受教益,这为他后来领兵作战进行灵活布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还向一位叫李良钦的大师学习剑法,成为一名剑术纯熟的大侠。这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写下《剑经》一书提供了厚实的条件。正当他还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病故,他只好放弃学业,继承了父亲“百户”的世袭职位,到军队里为国效力。

嘉靖十四年(1535年),全国举行武科会试,年轻的俞大猷大胆参试,成绩良好,中了武举,升为千户。朝廷派他到金门守防。当时的金门人口不多,但这里的官军市民无事生非者不少,告到公堂,难以治理。前面的官员对此一筹莫展,气恼不已。俞大猷到任后,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民众讲礼法、懂规矩,和为贵、安为上,民众诉讼为之停息。当时海盗之患时有发生,俞大猷上书提刑按察使司,提出治理海盗的有效谏言。按察使本应高兴才对,谁料按察使恼怒地训斥俞大猷说:你一个小小军校,有什么资格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打,并剥夺了他千户的官职。

这显然是俞大猷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俞大猷明明是一片好心为护海防安定的,却招致飞来横祸。他痛苦不堪,也百思不得其解。在不能辩诬的时代,俞大猷只好忍气吞声。时任兵部尚书的毛伯温是个既清醒又精明的高官,他要带兵去征伐安南(今越南),俞大猷得知又上书言对,陈述自己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作战。毛伯温接到俞大猷的谏言,读后颇感震惊,没想到基层官兵中还有像俞大猷这样的有勇有谋的干将,十分欣喜。只因安南问题乃和平解决,俞大猷未能当即起用。但毛伯温记住了俞大猷这位年轻战将。

几年之后,北方蒙古俺答部举兵大举进攻山西,皇帝下诏选举天下壮武勇士。俞大猷亲自到巡按御史面前自荐。御史对他很感兴趣,便将他的名字报至兵部。兵部尚书毛伯温很快安排高官翟鹏召见俞大猷,就征伐蒙古问题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真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对俞大猷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不知何故,翟鹏也未能重用俞大猷。俞大猷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也只能郁闷地打道回府。

这就是命运的乖戻。但这种打击并没有使俞大猷彻底泄气。他虽然心里有气,却不怨天尤人,他只能等待时机。当毛伯温接到福建漳(州)汀(州)两地发生民变的报告时,他这回起用了俞大猷,任命他为汀漳守备。俞大猷不辱使命,到任后很快将民变平息。他的部队驻扎在武平,闲来无事,俞大猷就在当地倡导文化建设,建起“读易轩”,与读书人一起举办文会,诗词唱和,每天还要教授武士击剑。兵部接到海盗犯我东南沿海的报告,毛伯温又下令俞大猷率军出击,消灭倭寇。俞大猷二话不说,带领部队就出发,连续捣毁海盗老巢,斩杀敌人300多人,不仅受到嘉奖,还被提升为署理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

俞大猷生来不与官长为敌,也不与属下结仇。但老天却偏偏让他撞上与他故意过不去的上司。就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俞大猷奉命平定“安南事变”,生擒敌首,消灭敌人1200多,凯旋时,手握朝廷大权的严嵩,故意抑制打压俞大猷,不为他报功,只以赠银50两作罢。这一点银两,连抚恤死难弟兄都不够。无奈,俞大猷只好从自己的结余中拿出银两犒劳下属。

应当说,这也是命运对他的一次作弄。

俞大猷能征善战的名声传扬天下后,朝廷想不用他都不行。这或许就是一种“名将效应”。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侵扰浙东。皇帝诏令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当时宁波守军不能打仗,被倭寇所破,是俞大猷率军击退敌人。倭寇败而不退,转而又去攻击绍兴临山卫,再攻至松阳(今属浙江)。俞大猷得报,很快调集兵马支援绍兴和松阳。他们在知县罗拱辰的兵马配合下,奋力抵抗倭寇进攻,取得胜利。然而,莫名其妙的是,俞大猷打了胜仗,杀敌不少,却被朝廷处分,以“失事”为由停发他的俸禄。俞大猷一头雾水。因为前方战事紧急,他无心向朝廷申诉,只能把委屈吞进腹中,照样不声不响地组织军队抗倭,追杀大批量的倭寇于海中,焚烧敌船50余艘,获得“松阳大捷”。战绩报至朝廷,高官们十分尴尬,不得不撤销对俞大猷的停发俸禄的处分。俞大猷十分悲痛,他很想到高官们那里讨个说法,但想到海防吃紧,国家安危还待他和官兵们去守卫,也就放弃了赴京城申冤的念头。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因江苏都督兼总兵官刘远不能平倭,朝廷把他撤了,将能征善战的俞大猷任命为总兵官。倭寇进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领兵还击,很快把倭寇击退。倭寇逃到浙江的陶山,又逃到黄浦,俞大猷乘胜追击,将倭寇打得无处逃窜。倭寇很不甘心,又往徐海集结。俞大猷再率军平乱,再次打得倭寇鬼哭狼嚎。皇帝这才知道俞大猷真正能战,提升他为都督佥事。

浙江巡抚胡宗宪是俞大猷、戚继光的上司,虽然他本人抗倭不怎样,但他多次支持俞大猷和戚继光抗倭,也算是个明事懂理的好官。但是胡宗宪和敌寇汪直(安徽徽州人,明朝著名海盗)有染,公然与汪直通市贸易,受到俞大猷的坚决反对。但胡宗宪是上司,俞大猷反对归反对,却不起作用。后来汪直被诱捕,倭寇大举进兵攻击舟山。朝廷命胡宗宪尽快平倭。胡宗宪不能打,只好派俞大猷发兵围剿。舟山乃易守难攻之地,俞大猷这回虽小有胜利,却也没能及时将倭寇击退,夺回舟山。他请求胡宗宪派兵增援,朝廷也催促胡宗宪抓紧结束战斗。胡宗宪大话敷衍。朝廷不满,怪罪下来,胡宗宪推脱责任。朝廷于是撤销俞大猷及参将戚继光的职务,并限定他们一个月平定倭寇。俞大猷和戚继光感觉压力很大,但却能积极谋划,以更大兵力发动更加猛烈的攻势,倭寇也死打硬守。战争持胶着状态。俞大猷认为坚持就是胜利,倭寇粮草将尽,我却有后方补给。果然,倭寇坚持不住就乘上战船逃跑。俞大猷早料到这一手,早就布置妥帖,乘船赶往海上拦截,将倭船击沉。倭寇被迫往东南方向的福建逃窜,俞大猷和戚继光又乘胜追击,杀倭四五千人,几乎平定倭患。这时又是胡宗宪使坏,他认为剿倭已经一年有余,此时倭寇逃往他省更好,只要浙江太平无事就行。于是暗地派人告知倭寇让他们溜走。俞大猷和戚继光取得“舟山战役”大胜,却反被朝廷训斥。俞大猷不解,问道何故。弹劾的御史大夫说,他们的罪名是放走倭寇残部。俞大猷喊冤,他说放走倭寇的是胡宗宪,他下令叫我们不必追击。现在追查起来,怎么降罪于我了?御史大夫于是弹劾胡宗宪。胡宗宪吓得要命,就又将罪责推到俞大猷身上。俞大猷反抗。胡宗宪害怕事情闹大,就来做俞大猷的思想工作,请俞大猷为自己代过受罚,向他保证日后予以补偿。俞大猷想不通,他很想申诉,但胡宗宪向他求情,他又心软下去。那是个可以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尤其嘉靖一朝,黑白颠倒的事件屡次出现。张经抗倭有功被杀,就是典型一例。现在轮到俞大猷了。嘉靖皇帝大怒,他下令逮捕俞大猷,撤职查办,剥夺世袭爵位。

这一次打击,比此前的任何一次都大。深陷牢狱的俞大猷,只能悲叹命运的哀凉。

牢狱里的生活十分惨痛。俞大猷只能以超强的毅力忍受。他当然没有失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心。他不虚度光阴,找来书籍不断阅读,以此给自己增加知识养料。他在读书之余也反思自己,思来想去,总觉得不应坐以待毙。有朋友来探监,他就把自己想早些出去的想法告知友人。他最要好的朋友陆炳决定帮忙俞大猷。陆炳为他用丰厚家产向当时手握大权的严嵩之子严世蕃行贿,俞大猷这才得以出狱,并被派去边塞立功赎罪。

苍茫的漠北,沙漠漫漫,风沙扬起时遮天蔽日。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俞大猷,开始很不习惯于北方气候,但他适应能力强,不但很快在生活上习惯,而且熟悉了沙漠地形地物。大同巡抚李文进了解俞大猷的才华,主动找他谈论军事作战问题。俞大猷不负众望,再一次显示出他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根据沙漠作战特点,自己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出一种抵御敌人骑兵的独轮车。他用百辆独轮车,三千骑兵,在安银堡大败敌人。人们这才发现,俞大猷不但善于海战,而且善于沙漠山地作战,可谓军事通才。巡抚李文进很高兴,他向朝廷推荐了俞大猷的这一战车御敌之法,朝廷请俞大猷为师,推广他发明的战车,并且设置了专门对蒙古作战的兵车营。京师营中有兵车营这一编制,也是从这里开始。俞大猷乘着士兵情绪高昂,同李文进商讨偷袭蒙古部落的计策,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于是把作战计划布置下去,很快偷袭成功。朝廷为此给俞大猷平反,还其世袭爵位。

西北边陲一向不宁。俞大猷未到大同时就有准备。当他听说广武(今山西北部)地区被敌人攻掠,就主动带领军队前往反击,很快把敌人打退,广武军民纵情欢呼。

能征善战的将军哪里都需要。这不,南边的镇簟(今属浙江宁波)出现匪情,川湖总督黄光升向朝廷推荐俞大猷率军前往镇压,朝廷准许。俞大猷于是被任命为镇簟参将,他很快率领军队将镇簟匪盗平定,那些曾经陷害过他的官员不服都不行。

在此之前,俞大猷就专门组织训练过他的“俞家军”。与戚继光所教“戚家军”不同的是,俞大猷除教“俞家军”基础理论知识外,更注重让士兵们学习他独创的剑法(亦即棍法),重点学他通过《易经》理论糅合军事布阵而创造的“剑阵”,“剑阵”主要由剑、射、阵三法组成,精华在剑,也就是棍法。它的强项是集结士兵合力,集体配合攻击敌人。在很多战斗中,“俞家军”都发挥出重大作用,成为与“戚家军”齐名的抗倭劲旅。

广东饶平贼人张琏,数次攻陷城邑,多年了却没有人能够将其平定。皇帝于是下诏调俞大猷去南赣,集合广东和福建的兵力进行讨伐。这时胡宗宪兼管江西,他知道张琏远离巢穴,命俞大猷带兵迅速追击。俞大猷告诉胡宗宪:以奇兵偷袭张琏巢穴,打击他可能来救护的援军,这才是上策,怎么能用数万人的部队去跟着张琏一个人流动呢?胡宗宪以为俞大猷曾为他受过而记恨他,故而不听他的指挥。俞大猷非常坦然。他告诉胡宗宪,若是记恨,当初就没有必要替胡宗宪受过受罪。现在不听你胡宗宪的打法,实在是你胡宗宪的战法太低劣,无法让我俞大猷接受,并不是我有意不听指挥。胡宗宪自知理亏,也就作罢。俞大猷按照自己的战法,先率军将张琏老巢端掉,算定张琏会带兵回救,于是在险处设伏,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张琏乃一介草莽武夫,一听说自己的老巢被俞大猷端掉,速速调兵遣将,赶忙打回老巢。

眼见着张琏的队伍渐渐走进俞大猷布好的“口袋阵”,站在高山之巅进行瞭望的俞大猷十分欣慰。当俞大猷的歼敌号角吹响时,英勇的“俞家军”奋起杀敌,呼声震天。落入“口袋”的敌军鬼哭狼嚎,狼狈逃窜。“俞家军”一下斩杀敌人1200余。张琏且战且退,毫无招架之力。俞大猷号召军队乘胜追击,将张琏和另一匪首萧雪峰擒获。仗打胜了,抢功的人也来了。广东军官上报朝廷说张琏是他们抓获的。俞大猷感到好笑。但他不予计较,只是告诉广东军官说,既然你们能战,这么多年了为何不把敌匪消灭?既然你们抓获敌匪首,为何张琏还在我的手中?广东军官听了这番话,无地自容。

面对被“俞家军”俘虏的两万多匪兵,有人主张将他们全部斩杀。俞大猷坚决不同意。他对属下分析说:这些匪兵绝大部分是受骗而来的农家子弟,如果全杀,他们年迈的父母就无人赡养,年轻的媳妇也会失去丈夫;这些人本性不是很坏,经过教育相信他们会改邪归正。只有少数那些头领,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这些人当杀。这样,那些经过教育的两万余农家兵丁,就被俞大猷逐一遣返回家。为此,朝廷升俞大猷为副总兵,协助驻守南(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地区)、赣(州)、汀(州)、漳(州)、惠(州)、潮(州)诸郡。

权力大了,兵马也多了,俞大猷打起仗来更是得心应手。他此后又率军连续平定了一些边地山区的匪患或民变,得到朝廷肯定,提升他为福建总兵官。这期间,俞大猷多次与戚继光联手,将福建,尤其是兴化(今福建莆田)府的倭寇击退,获得朝廷奖许。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俞大猷调任南赣,次年改任广东。当时潮州倭寇两万多人与福建大盗相互联络,坑害百姓。加上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和汀洲(今福建龙岩)又有盗寇作乱。朝廷告急。当时部队尚未集结,兵力部署也未做好。为了安抚朝廷,俞大猷决定单身闯入敌营,说服那些首领,叫他们回到山寨,停止扰民掠财,遣散兵丁。属下劝他说,这样做太危险,弄不好会被匪寇杀头。俞大猷镇定自若。他很有信心,凭着他的威名,不但不会被杀,还有把握说服敌寇首领。俞大猷走后,人们都为他捏一把汗,认为凶多吉少。谁想,俞大猷孤身闯敌营,竟然把那些首领说服,一个个离开城邑,回到山寨。这事让全国人为之震惊,简直把俞大猷看成“神人”。有一个叫着温七的匪寇首领,不肯听话,继续为非作歹。俞大猷一听就火冒三丈,迅速带兵将温七剿灭。俞大猷的名声更为叫响,发展到只要敌寇一听到“俞家军”的名声,就拔腿逃窜。就在俞大猷和戚继光联手将潮(州)漳(州)两地倭寇和吴平的军兵消灭后,不久俞大猷又率军进入海丰(今属广东)剿倭。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倭寇拼死抵抗,俞家军奋勇杀敌,倭寇被斩杀400多人,战船也被打沉。侥幸逃脱的2000余倭寇退到海丰金锡都据险死守。俞大猷率大军围困达两个月之久,倭寇粮尽,企图逃跑,全被早有准备的“俞家军”拦截歼灭。

河源(今广东省河源市),翁源(今广东省翁源县)贼寇首领李亚元活动猖獗。广东总督吴桂芳知道俞大猷能打仗,就要求朝廷调俞大猷前去征讨。俞大猷在吴桂芳的支持下征兵10万,分五路进击,先取敌人老巢,再分军各个击破,很快将李亚元首领生擒,俘虏,斩杀敌人共计10400多人,救回被强抢的百姓8万余人,又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没多久,他就被升为都督同知。又因为他在这个职位上带兵消灭了大倭寇曾一本,被朝廷升为右都督。

俞大猷在政治方面也颇有智慧,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处置上。

大明王朝的早期,民族矛盾就已显现,到了中后期民族矛盾更趋尖锐。除内蒙古、东北地区战争频发外,云南、广西地区时不时发生少数民族地区的起义造反或者民变。为此大明政府十分头痛,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应对。作为一名驰骋疆场声名显赫的战将,俞大猷曾多次被派往广西平定民变。还在毛伯温任兵部尚书的时候,他就奉命到新兴(今广东中部偏西)、恩平(今广东西南部)处理动乱。当时有个叫潭元清的首领,屡次背叛朝廷。总督将此事派给俞大猷处理。俞大猷采取的方略是少数民族“自治之法”,基层的村寨由当地人选出代表管理;村寨和村寨之间不能串联谋反;遇到困难请求政府解决。这三条一颁布,很多人回归山寨,不再闹事。但也有一些亡命之徒,他们公然与政府作对,就是要造反。俞大猷还是先礼后兵。他很有耐心地走进各峒的造反者中去,用道理说服他们,跟他们阐明顺逆的利害关系,并教他们击剑之法,各峒的反叛者都接受俞大猷的忠告。有一个力大无比,曾杀死老虎的名叫苏青蛇的头领,不服气俞大猷,俞大猷设计让他落套,没多久就把他除掉。反叛者愈发惊恐。面对那些已经抢夺百姓良田的反叛头目,俞大猷第一招是劝其归还。第二招是对少数不归还田地的头领进行招抚,叫他们还地后让他们做一个小官小吏,管理峒里事务。如若还是不肯还田地的,俞大猷就用第三条招数,那就是将其孤立起来,搞臭其名声,再将其打击歼灭。只用了一段时间,新兴、恩平两县就为之安宁。朝廷对俞大猷的“怀柔之策”大加赞赏。

在俞大猷几十年南征北战的生命历史中,烽火硝烟的熏染不知几多。他是一首声响激烈的狂飙突进的战场战歌,他用心血和智慧谱写出壮丽的卫国保民之豪迈交响乐!诚然,他也吃过一两次败仗,但最终的胜利,还是靠他自己拿下。

俞大猷后来又被派去广西作战,原因是古田(今属广西)僮人(壮族一支)黄朝猛、韦银豹在嘉靖末年曾经两次劫掠省城官库,杀害官员和百姓。广西巡抚殷正茂上疏朝廷,希望派俞大猷带兵前往镇压。俞大猷到任后,巡抚殷正茂征兵14万,叫俞大猷统属征讨。俞大猷不负使命,他分兵七路,连续攻破数10处贼人巢穴。贼人力保潮水寨,该寨建在高山的顶端,易守难攻。俞大猷的军队连攻10余日未能奏效。俞大猷便改变战法,变强攻为偷袭,改日战为夜战,大炮先攻,步兵再上,一举成功将敌寇全歼,共杀死和俘虏敌人8400多名。活捉了敌首黄朝猛、韦银豹。百年来的贼寇之患一朝尽除,军民们欢天喜地。

然而,俞大猷到底生存在一个朝廷吏治腐败的黑暗时代,尽管他功勋卓著,为国立下大功,却老是宦海沉浮,老是遭人暗算,老是命运不济。他在晚年的时候,还被巡抚李良臣妄加罪名弹劾。尽管兵部大员为他辩诬,皇帝却偏听偏信,将俞大猷遣回原籍。只有在内忧外患的危亡时刻,朝廷才又想到起用他。他虽然上了年纪,一身病痛,满脸沧桑,却依旧满怀报国之心。他或许有些愚忠,却也无怨无悔。只要提到带兵打仗,他就精神抖擞。他同戚继光就很多次成功合作,击败倭寇,一同被世人称誉为“抗倭民族英雄”。史书对俞大猷的评介很高,称赞他是一位数建奇功的廉洁将帅,“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福建武平、海南崖州、广东饶平都为俞大猷立祠祭祀。

写完这篇文字,我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