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写过很多诗词,是南宋时代文坛上很有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的是七绝,达到他那个时代七绝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他的名诗《游园不值》,不论在当世还是今日,都有很大的影响: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正是江南三月花红柳绿、莺飞蝶舞的美好时光,诗人在清风拂面的早晨出游,他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轻轻款款地走向山野郊外,虽不见飘散的炊烟,却也看到了古朴清宁的小小花园。诗人被这山乡里的花园吸引了,情不自禁地走去,他轻轻地敲打着柴门,却不见有人来开,再次敲打,还是无人回应。诗人有些灰心,正想往回走,却无意间抬头往上一看,见到墙头之上一枝红杏花儿怒放着探出来向他嬉笑。诗人这时显然受到启迪,来了灵感,溢出墙外的满园春色,又岂是小小的庭院和院内人所能关得住的呢?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儿,颖悟到永远关不住的春色,更感受到四野里洋溢的艳丽春光,故而写下了上面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园不值》,那画面,那情趣,那意境,以及被所有读者读过之后所生发的游思与想象,像一缕缕不能断绝的情思印刻在读者的脑海,只能联想而无法驱走。对于今人来说,“春色满园”和“红杏出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很多人把“红杏出墙”当做成语,延伸出的意思是:妻子或情人有外遇。这样理解虽有些负面却也很是形象。也有人从正面去解读,认为“红杏出墙”的意思是:新鲜的或先进的、新生的、色彩鲜艳的、花枝招展的、多彩多姿的事物,就像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似的,一定会跳出或者冲破各种艰难险阻,脱颖而出,跃上高点,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对“红杏出墙”的解读,那就是,一个看似平常的人,由于有了顽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以及理想信念支撑,加上他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做出了超乎他能力之外的大成就或大贡献。也许,还有别的更多的解释和解读,都是可以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文学上的名言用于理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也是贴切的。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延伸诗的旨趣,或者来一次“二度创作”,为诗歌解读出自己的“独有”,来一次超然脱群的别样化的“红杏出墙”,也未尝不可,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文学的魅力!
叶绍翁是福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出生在浙江龙泉(今浙江丽水)。他本姓李,由于过继给他人为子,故而改姓为叶。关于他的身世,史料记载不多,只知道在他相当长的生命历史中,多年隐居于浙江钱塘西湖边,过着比较清淡平和的读书写作生活,或者常邀几个好友进行文学探讨与诗歌唱和,被世人称为“江湖派诗人”。他同当时也是福建人的“江湖派诗人”刘克庄有过联系,与创立“江湖派”这一诗歌群体的著名诗人戴复古多有往来并诗词唱和。但更多的时候,叶绍翁还是独自过着平淡而枯燥的百姓生活。他在《西湖秋晚》里,对自己的生活情状有过这样的描述: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常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与许多古代文人雅士相同的是,叶绍翁并不怎么追求生活的奢华和物资的丰裕,也不参与名利场的追逐角斗,他的兴趣爱好全在那些书本和诗词歌赋上。这样生活固然清贫、单调、枯燥,甚至还有些寂寞和孤独。但不要紧,有诗歌就有精神的滋养和生活的乐趣,这就够了。这正如他在赠给朋友的诗中所写的那样:
官河深水绿悠悠,门外梧桐数叶秋。
中有武林陈学士,吟诗消遣一生愁。
末尾这一句“吟诗消遣一生愁”的内心独白,显然是诗人自况,是诗人通过诗歌创造而抛弃幽怨哀愁的真实写照。
叶绍翁的诗歌创作题材比较广泛。从他留传下来的诗集《靖逸小集》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创作有吟咏历史的,像《汉武帝》一诗,“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尚无人世团圆乐,枉认蓬莱作帝乡。”此诗大胆地对威名显赫的汉武大帝进行讽喻,将并无欢乐的人世作为背景,反衬出大帝之“蓬莱仙境”的梦幻虚无。叶绍翁不像一些“干预生活”的诗人,笔下的诗词虽然将残酷的现实揭露的鲜血淋漓,但过于直白浅显,诗味不浓,韵味全无。叶绍翁揭露时弊或借古讽今,不概念,不浅显,不直露,而是于曲折委婉的具体物象言说中,显现诗人的深沉见地,达到针砭时弊或讽喻官场之效。
叶绍翁还写下许多反映平民生活题材的诗作,如《田家三咏》,其中一首他这样写道: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诗人在这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小媳妇的日常生活意趣,在“烟”和“灶”这样的毫无情调的生活境况中,升华出农家女人“春风红袖”与“绿杨秋千”这样的美感和诗意,显然是农家女人极富生机而又民俗意味浓郁的生活动态描摹,诗韵深厚,词淡意远,耐人寻味,成为他那个时代的诗界浪漫主义的写实代表力作。
叶绍翁影响力最大的诗作,还是描写田园风光一类题材的,像前面提到的那首《游园不值》,已成为千古名诗,完全可以同唐代诗圣杜甫等一些大师描写春光的诗作媲美。他的另一名作《夜书所见》不但常常被后人提起,而且还进入一些省市的小学教材,让孩子们年年阅读代代相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静静地站在江边,他的眼前飘荡着萧瑟秋风,又有梧叶飘落,更显出大江边上秋愁中的寒意。但诗人总能让读者读出意外,挑灯“促织”的儿童,就让你眼前为之一亮,哪怕是在这寒意深深的深秋之夜,兀然高亮的灯光或可使你体味到些许温暖。诗人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并不惊心动魄的场景,写出别样的感受,用的多是白描手法,淡淡数笔,点略线简,使读者能够从平淡的生活化片断之勾画中见出新奇,读出鲜活,品出深意。
叶绍翁在《嘉兴界》里也为我们描摹出一幅逸趣横生的农家生活图景: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诗人善于选取生活的一个片断,或者自然中的一景一图,用淡淡的素描笔法,十分简约的勾画出来。这首《嘉兴界》就是这样,乡野、芦苇、炊烟、绿水、鸭船……简单的数笔数画,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感悟意境的深幽。诗人深谙“为诗之道”中“留白”的艺术,不必说多说全说满说死说圆,像绘画一样得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有想象的余地与遥思的空间,在“思”和“想”的那一刻获得韵味无穷的审美体悟。
叶绍翁生活在南宋中早期,他看到和读到从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到宋宁宗几代皇帝统治下国家情势危急、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颠沛流离的现实,他虽然没有像辛弃疾、陆游那样上前线战场杀伐,却也时时关注着前方战事,关注着国家安宁和皇室动态,为此他通过收集各种详情资料,加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奋笔写下了《四朝见闻录》一书,记载了宋高宗到宋宁宗四朝轶事,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朝廷高层主和派、投降派的鄙视与谴责,描述了诗人所生存的那个动荡时代的民生凋敝和战争动乱,颇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