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85

第85章 “伪装大师”的“拿手戏”——避役与变色纤维

小问号

变色龙,世界上约有160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少数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是它们的天堂,有59个种类是马达加斯加所独有的,目前人们还在不断发现新的种类。有趣的是,许多人都知道“变色龙”这个名字,却把它真正的学名“避役”给忘记了,甚至对这个名字有一种陌生感。“役”,在我国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就是说,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避役”,从名字上解释,是一种不需要劳动就果腹无忧的动物。其实,它为了生存还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只是善于变色掩盖了它的本性而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那么,这一特性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避役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爬行动物,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它体长约15~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它的四肢长得很长,指和趾合并分为相对的两组,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后肢一、二趾形成内组,奇特三趾形成外组,这样的特征非常适于握住树枝,再加上一条长长的能缠卷树枝的尾巴,行走在林间已游刃有余了。它有很长很灵敏的舌头,伸出来的长度是自己身体的2倍,舌尖上有腺体,能分泌大量粘液粘住昆虫,捕捉美食时舌头迅速出击,快如闪电,只需1/25秒便可以完成稳操胜券。它的一双眼睛也十分奇特,眼帘很厚,呈环形,两只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协调一致,而且双眼各有分工,各有侧重,既能捕捉前面的食物,又能及时发现后面的天敌,这种能耐在动物中十分罕见。它异常警觉,常常在树上一走一停,使天敌误以为那是被风吹动的树叶……

避役不仅在体形外貌、舌头、眼睛的长相、功能等方面在动物界中与众不同,而且作为大自然中的“伪装大师”,它的“拿手戏”当然还是魔术色般的变色本领。它的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它爬到河岸,身体就变成褐色,与泥土的颜色差不多,敌害很难一眼认出来;如果钻进草丛里,身体又变成草绿色,像草丛里的一根草;如果游到水里,身体立即变成水绿色,让你难以分清是水还是避役……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避役变色的目的是保护自己、躲避敌害,有利于捕获猎物,更好地生存。最近,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爬虫动物学副馆长克里斯多福·拉克斯沃斯研究发现,变色龙变换体色的另一个功能是进行通信传达信息,特别是求偶时变色更具有这种意义,如: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这一点,过去的研究中是未曾发现的。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呢?纽约康奈尔大学生物系的安德森对变色龙的“变色原理”进行了详细解释:变色龙皮肤有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是由载黑素细胞构成,其中细胞带有的黑色素可与上一层细胞相互交融;中间层是由鸟嘌呤细胞构成,它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细胞则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安德森说:“基于神经学调控机制,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实现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多种变化。”通俗地讲,当周围的光线不同,温度不同的时候,变色龙的神经受到刺激,敏感的皮肤就会发生复杂的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受此启发,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变色纤维,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光波而自动改变颜色。穿上这种纤维做成的军服,埋伏在鲜花盛开的草原,军服会显现多彩的花朵,在茂密的丛林里行军,军服又变成深绿色。这种纤维材料,既可以使战场上的士兵避免受到核闪光和激光的侵害,也可以作为光学仪器上的滤光片,还能制成特殊的薄膜贴,用在飞机等装备表面,使飞机的颜色与天空的背景相一致。

“小档案”

变色龙在生物学家的眼里,是一种能变色的奇特动物,它的皮肤的颜色能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在发明家的眼里,它提供了发明创造的灵感和机理,诞生了变色材料;在文学家的眼里,它是一篇文学精典著作——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1860-1904)的《变色龙》,正是以这种动物的名字为题,只取其“变色”的特性,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在社会学家的眼里,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最善于欺下媚上、见风使舵,于是,他们给这种人鄙视地起了“变色龙”这个动物名字。可见,一般的动物是无法具有“变色龙”这样的多面性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