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80

第80章 动物世界的“古代骑士”——犰狳与麻风杆菌

小问号

犰狳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森林和沼泽地区,有20多种,大的重达60公斤,最小的不超过120克呢。它身上的鳞片是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成为它抵御敌人的防护壳。如果我们是第一次见到它,一定会被那可笑而奇特的怪模样所吸引,人们为此送给犰狳一个雅号:“动物世界的古代骑士”。可是,人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这个身披铠甲、貌似坚强的动物,竟然与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麻风杆菌发生了联系,并给人类带来了一定帮助。想一想,科学家是怎样在犰狳的身上进行与麻风杆菌有关的科学试验?

犰狳的原意就是“穿甲胄的兽”。从外形上看,它从头到尾,从背脊到两侧,都覆许多骨甲,上面还附生着角质鳞甲;鳞甲之间,相互连接,甚至连四肢和尾巴也有骨甲保护着,只有腹部等少数地方,才长着毛。犰狳全身披挂,坚甲护身,目的只有一个:自卫。在遇到天敌伤害时,有的犰狳凭借自己坚硬的骨甲,把身体紧紧地蜷缩起来,形成一个球形的铁甲团,就是一些体积稍大的食肉动物对它也无可奈何,简直是一个有齿咬不破、用拳打不疼、用脚踢不伤的怪家伙。因此,生活在南美洲的印第安孩子们还把它当作足球踢呢!

生物学家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犰狳是一种低温的低等哺乳动物,不仅淋巴细胞功能有缺陷,还有着独特的生理学特性:低体温(32~35度)、长寿(12~15年)、免疫力弱,几乎所有病原体投到它的身上都能发病,其固定的单卵4胎,也有助于研究遗传的易感性,而且犰狳很容易驯养,因此它是现代医学实验的珍贵动物。

这一发现令学者非常惊喜。我们知道麻风病在世界上流行了3000多年,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通过直接与患者长期接触传染。一旦感染了麻风病,如果不予治疗,便会造成知觉麻木、肢体畸形、残缺,眼睛也会失明,严重的内脏、脑部也会遭受损害。通过实验得知,麻风杆菌的生活本领很弱,在0℃下可活3~4周,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2~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杀。可是,自麻风杆菌被发现的100多年来,尽管人类曾经做过千百次的动物接种试验,仍没有成功,既没有培养出麻风杆菌,又无法制造出预防菌苗。

1971年,美国学者科契穆尔和斯托尔斯发现犰狳的生理特点后,对它进行了科学实验。据测定,每只犰狳感染组织中含有108~1010个麻风杆菌,其中组织成分少,容易被提纯。大量纯菌的获得使对麻风杆菌的生物化学和代谢方面的研究得以迅速展开,同时也为制备麻风菌素和麻风菌苗以及体外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菌源。这样,犰狳感染模型得以成功建立,将麻风感染的治疗和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小档案”

19世纪中期以前,人类一直在摸索麻风病病因,寻求有效的药物治疗,经历了痛苦而漫长的时期,却没有实质性突破。1873年,挪威医生格哈特·亨里克·阿莫尔·汉森(1841~1912年)在对麻风病进行了系统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指出一种分支杆菌是麻风病的致病细菌。汉森的这项研究是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完成的。他对麻风患者的喉头与鼻粘膜涂片及皮肤组织液的涂片进行染色观察,从麻风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杆状物质,认为该物质即麻风病原体。这是人类历史上被较早发现的致病菌之一。汉森指出,认为患病是因有罪而遭受天罚的观点纯粹是一种谬误,事实上麻风病仅是细菌(病原体)导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直到19世纪末叶,汉森的发现才被公认,并命名这种杆状物质为“麻风分枝杆菌”或“汉森杆菌”,简称麻风杆菌。2003年,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经过4年合作努力,终于破译出麻风杆菌的基因图谱。这一研究成果为开发新的、更有效治疗由该细菌引起的麻风病奠定了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做出规划,到2030年,地球上将予以消灭的7种重大疾病当中,就包括肆虐人类数千年之久的麻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