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33

第33章 “带翅膀的敌人”——蝗虫与扇形窗篷

小问号

蝗虫俗称“蚱蜢”,是一种农业害虫,曾给我们带来许多可怕的灾难,已经是人类最为头疼的害虫之一。全世界大约有蝗虫1万多种,我国有600多种,主要以分布广、食量大而居于各类昆虫之首,所以被称为虫中之“皇”。它喜欢成群地活动,不管是在天空飞翔,还是在地面上栖息,总是保持着合群性,很少有离群索居的。想一想,一大片、一大片的蝗虫铺天盖地,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人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吞食干净,能不令人恐慌吗?难怪人类称它是“带翅膀的敌人”。那么,蝗虫是不是一无是处,人类对它的研究难道没有一点新的有益发现?

蝗虫长有一对善于迁飞的翅膀。当几百只或几千只蝗虫成群飞翔时,会发出雷鸣般的巨声,震耳欲聋。它的声音来自腿节两侧,是和前翅纵脉互相摩擦而产生的。那里还有个鼓膜器,有60个感觉细胞,列为4群,分别和鼓膜连接,频率敏感性不同,有的还能感受超声波。这对翅膀又宽又大,能够长距离飞行,是一般昆虫所望尘莫及的。对此,许多人感到纳闷不解。

后来,科学家们在它的翅膀上发现了秘密。原来蝗虫的翅膀虽然宽大,但是十分轻巧,而且结构非同一般。它的直翅上的脉络像辐射一样排列,其中的横向的脉络也是成行地排列,这样的结构使得翅膀折叠起来的时候,翅脉既不弯曲,也不旋转,就像扇子一样;把翅膀打开的时候就如同把扇子打开,收拢的时候像扇子那样折叠就可以了。有这样的翅膀,再加上发达的飞翔肌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蝗虫作长途飞行轻松自如。

建筑学家受蝗虫翅膀的启发,模仿飞蝗的翅翼结构和张合动作,设计出了一种新型扇形窗篷。这种扇形窗篷由两个半边构成,不用时,可以折叠成狭带状;张开时,既可挡阳,又可遮雨,很受建筑行业的业主欢迎,曾经风靡一时。

此外,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因为在蝗虫的大脑中,有一种起运动监控作用的神经细胞。科研人员将电子传感器安在这些特殊细胞上,然后让蝗虫反复观看汽车飞驰而来的镜头。结果显示,传感器的电流发生了变化,显示这些细胞曾发出信号,指示蝗虫做出躲避的反应。受此启发,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希望它能够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蝗虫是人类深恶痛绝的害虫,但是它能在大自然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它确实有一技之长啊!于是,蝗虫在人类的仿生学中又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小档案”

中国蝗灾的历史古老而悠久,在《诗经》里就有过描述,“治蝗”也一直被历代王朝作为施政的大事。可是,蝗虫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代还是个谜。遮天蔽日的大量蝗虫,会把所经过的土地上的草木吃光。1927年发生自山东省的蝗灾持续了三年,受害面积为9省200余县,受灾者多达700万人。即使今天,非洲等地还为蝗灾而烦恼。在通过药物来防治蝗虫的方法产生以前,往土坑里注水是治蝗的对策,或者在春秋的耕作之前,把土地犁起,在孵化之前驱除。现在,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时,一般都用飞机喷射药物来灭蝗,威力无比,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