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132

第132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根与混凝土结构

小问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写下的传颂千古的名诗,是一曲对根的力量的伟大颂歌。生物学家都知道,根默默地植于泥土深处,不见天日,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命所维系的茎、叶、花、果等输送着需要的营养物质。然而,在建筑学家的记忆里,是植物的根催生了“混凝土结构”这项伟大发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植物的根与混凝土结构,有什么相似之处?

根,像许许多多小手紧紧地抓住了土壤,把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大地上,大风刮不走,暴雨冲不垮。据生物学家研究,因生活需要,有的根扎得很深。在沙漠里生活的苜蓿,为了获得水分,把根扎到了12米深,有一根小灌木骆驼刺,根竟然深达15米,而非洲的巴恶巴蒲树的根须,一直钻到了30米深的地层里。有的根上长着许多细密的小须,像动物的触手一样,伸展面积特别大。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黑麦的根上竟然有1400万条小根须,占地约225平方米,而且这些小根上又长着150亿条根毛,根毛与土壤接触的总面积约400平方米。据测定,一般树木的根系所覆盖的总面积大约是地面上枝叶所覆盖的总面积5~15倍。

根,在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地方,悄悄地经营着一个神秘的世界呀!它的力量、韧性让人类肃然起敬。19世纪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根系的力量震惊了一位敏感的园艺专家:

1805年,法国的园艺大师约瑟夫·莫尼埃常常为园艺场中水泥制成的蓄水池和花坛经常被撞坏的事情而烦恼,却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天,他推着装满花的小车无意间又撞坏了花坛,而且几盆花也被甩出车外,花盆摔得粉碎。约瑟夫又气又恼,连忙弯下身子去收拾残花。细心的约瑟夫发现,虽然把花坛、花盆等弄坏了,好在没有把花摔碎。特别是花的根部保存得非常完好,泥土被根紧紧地箍着,好像有一张奇特的网紧紧地包裹着那些泥土……

约瑟夫见状,激动万分,也茅塞顿开。他想,既然植物的根系能够使松软的泥土变得坚固,那么,如果在水泥里面掺上类似于根系的东西,水泥不是可以更坚固了吗?于是,他找来旧铁丝,仿造植物的根系织成交叉状结构,再用水泥、石子浇铸在一起,砌成花坛、水池等小型建筑,果然坚固、耐用。

至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诞生了,并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建筑中普遍使用,那一根根浇铸在水泥里的钢筋好像植物的根系,使建筑物浑然一体,整体结构变得异常牢固。花盆里的根须,点燃了园艺大师的智慧火花,引发了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

“小档案”

植物的根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总是向地里长,这就是向地性。同时,它的根还喜欢向着水湿方向生长,这就是向水性。植物的根端长着圆锥形的根冠,分泌出一种粘液,能够不断更新。根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与沙石土粒碰撞,从而被不断地磨损、剥落,而新的根冠又不断长出来,又不断地向泥土的深处、广处伸展。植物的根上长着许多根毛,在不断地向大地吸取营养和水分,不断探索、寻找水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