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118

第118章 神奇的“七十二变”——羊与克隆技术

小问号

1996年7月,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市郊外的一个羊圈里,一头“咩咩”呼叫的小绵羊诞生了,主人给它命名为“多利”。经过7个月的沉默,直到1997年2月23日,这头小绵羊的主人才对外宣布它那奇特非凡的身世:它是一头世界上首次采用一头6岁成年母绵羊已经完全分化成熟的乳腺细胞无性繁殖成功的小绵羊。它的主人是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以伊恩·维尔穆特和基思·坎贝尔为首的研究小组。这一消息经各种媒体随即传播世界,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物理学家约瑟夫·罗特布拉特对此评价说,这项技术的突破可以与制造出原子弹相提并论。那么,羊与克隆技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人类生活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巨大影响?

人类的克隆美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早在1938年,汉斯·施佩曼提出了“奇异的实验”——克隆动物,经过60多年的努力,人类才成功地克隆出一只绵羊。这也许就是羊的幸运吧,自从多利诞生后,羊这种动物也立即成了明星,变得家喻户晓。

“克隆”,广义上是表示无性繁殖。对此,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等学者一直想对动物“克隆”,希望动物能够像葡萄、草莓和仙人掌那样,会“七十二变”:一变十,十变百……于是,他们从苏格兰黑面羊体内,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了细胞核,又从“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通过人工的方法让这两种细胞核相互协调,把这个细胞“组装”成新的细胞,让它分裂、发育成胚胎,最后将这个胚胎巧妙的放到了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特殊的护理,1996年7月,这只母羊终于顺利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小绵羊“多利”没有爸爸,只有妈妈,而且是三个妈妈。其中,前两位妈妈给了它决定遗传基因的细胞核,最后一位妈妈给了自己长大的“温床”和必需的营养。

羊的“克隆”,是人类在生物学上的一个极大创举,在全球立即掀起了一股“克隆热”。中国、美国、韩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不仅能运用克隆技术复制出新的个体,还在小动物的身上克隆出人体的器官,比如,在小老鼠的身上竟然克隆出了人的耳朵。

那么,羊与克隆技术究竟对人类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巨大影响?到目前为止,至少说明,一是人类有望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冰冻起来,或许某个器官有了毛病,就能从胚胎中取出一个器官进行培养,让它替换病变的器官——每人都能用“克隆”法为自己准备“配件”,或者说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相同功能的器官;二是为人类培育转基因技术开辟了新领域。通过克隆技术,从动物身上提取某种特殊药品,为医治某些疑难病症造福人类。

“小档案”

克隆技术诞生后,世界对此反应褒贬不一。欧洲许多报刊呼吁各国政府和议会立即着手立法,以禁止无性繁殖技术被应用于人类。其实,克隆技术并不是可以那么简单地应用到“复制”人体上来的,它受到技术、经费、环境、道德等约束。就是克隆多利,罗斯林研究所也经历了300多次失败,在277个卵细胞中才成功地育成一个,而且即使可以复制出100%基因相同的人体,也只能复制这个人的躯体,而不能复制出这个人的思维、情感、性格和行为,因为这一系列要素是后天形成的。然而,人类基于道德原因,还是反对把这一技术应用到人体克隆上来。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埃及等国政府和欧盟都已明确表示,坚决禁止人体克隆试验。1997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向国会建议,通过立法手段严格禁止把克隆技术用于人类,但是应该允许和鼓励克隆技术的研究。这样,为克隆胚胎、克隆器官等科学研究又开了绿灯,让我们看到了克隆技术在医学和农业方面的广阔诱人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