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112

第112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与叶绿素

小问号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无题》中有两个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蚕抒情,表达了坚贞不移的爱情和斗争不息的信念。蚕,也叫桑蚕、蚕宝宝等,原产地在我们中国,驯化后适宜在室内饲养,因此又叫家蚕。蚕的一生要经历4次蜕皮,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生命也仅仅40天左右。它的一生虽然短暂,可是为人类吐丝一生,令我们肃然起敬。科学家在对蚕的研究中无意发现,它竟然会像植物那样吐叶绿素,堪称奇迹。那么,蚕的叶绿素给人类带来哪些启示呢?

人类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5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从浙江吴兴发掘到的新石器时代炭化的丝带、绢片中可以证明这一点。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里对养蚕也有生动的描述,大意是:春天来了,阳光灿烂,黄莺歌唱,妇女们提着箩筐走在小路上,去给蚕儿采桑弄叶……可见,人类与蚕的关系有多么久远和深厚。汉代的养蚕、丝织技术盛极一时,“丝绸之路”把我国丝织品传到了罗马。公元551年,两个在我国住过多年的印度传教士,把蚕种藏在空心手杖里,从新疆带到了罗马。从此,罗马帝国的人就学会了养蚕、缫丝和织绸。蚕,像一个绿色的天使,走出了中国的家乡。

蚕爱吃桑叶,吃了桑叶以后经过消化分解,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就变成了绢丝蛋白质,再变成绢丝液,然后从它的丝腺里分泌出来,遇到空气后凝成绵绵不断的蚕丝。蚕吐丝结茧时,头不停摆动,将丝织成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字形丝圈。每织20多个丝圈(称一个丝列)便动一下身体的位置,然后继续吐织下面的丝列。一头织好后再织另外的一头,因此,家蚕的茧总是两头粗中间细。家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有0.92厘米长,一个茧的丝长可达700~1500米。可见,蚕儿吐丝结茧是一桩多么辛苦、神圣的事情!人类用蚕丝可以织成绫、罗、绸、缎、纱等各种各样的丝织品,轻柔细腻,色彩缤纷,成了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生物学家在对蚕的研究中发现,不仅蚕蛹可以榨油,蚕沙(蚕屎)、蚕蜕、白僵蚕等可以入药,蚕的排泄物——蚕屎中竟然能够提取出珍贵的叶绿素。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一般来讲,叶绿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可是蚕屎中含有这种物质,而且含量非常高,比从植物中提取的效率要高几十倍,费用又低,这让生物学家大喜过望,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药物学家与生物学家共同研制开发了蚕沙中的叶绿素,经过精细的化学处理后制成了植物醇,合成了维生素E。同时,通过对叶绿素进行深度加工,配合其他物质,又制成了贵重药品叶绿素铜钠盐——它是医治非黄疸性肝炎药物(如肝宝)和消化道溃疡药物(如胃甘绿)等的主要原料之一。蚕屎及蚕屎中提炼出的叶绿素,成了造福人类的宝物。

“小档案”

绿色植物之所以呈现令人欣喜的生机勃勃的绿色,就是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含有叶绿素。绿色植物的叶子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转化为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同时释放出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光合作用”(详见本书《绿叶 阳光=食物——光合作用与扶肤品》)。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捕捉光能,将水和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酶的帮助下合成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没有叶绿素这种物质,植物的叶子就失掉了这种功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不吸收绿光,从而使地球上的植物披上绿装。叶绿素制造的有机物又是人类生存的主要食物,所以又有人称它是奇妙的“绿色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