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孩子2岁就开始学英语了……”
“明明的学习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而你连加减法都经常算错,到底是怎么学的?”
这是在很多父母经常说的话话,他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这似乎是所有的父母都未能免俗的。
要知道,这种教育孩子的说辞是父母典型的语言暴力。所谓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过分的语言或在和他人比较时所使用的过激语言。
父母的语言暴力比体罚更容易伤害孩子
对孩子而言,语言暴力比体罚更容易造成伤害。
很多父母认为:通过比较可以激发孩子更大的潜力,这是毫无根据的。在把孩子和别人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不一定会产生竞争心理,反而会有失败感和羞愧心。因为失败感,孩子会失去自信,不只是成绩,在生活中也会处处碰壁。
一般情况下妈妈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和别人比较的尺度。因为其他的才能(如绘画或音乐等)不容易比较,因此父母总把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同别人进行比较。如果学习成绩好,就是能力出众,成绩不好,则被认为没有能力。
这一点令人怀疑,学习成绩好,真的就代表孩子能力出众吗?这只是父母们自己制定的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能力。但是,单凭学习成绩这个标准来衡量孩子们的能力是不正确的。
单纯凭借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能力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即使是双胞胎兄弟,能力也各不相同。怎么能仅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的能力呢?
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是父母是否善于发现孩子的能力。父母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的人,而很多父母总是拿邻居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比,却把自己的职责抛到了九霄云外。把自家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就好像拿自己家的苹果树和邻居家的梨树做比较一样没有意义。
现在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上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和孩子在一起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等待着孩子展现自己的才能。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可以说是不辞劳苦。但是,只有满腔热情、盲目地辛苦并不能保护孩子和正确培养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妈妈必须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客观地认识孩子,少作横向比,多作纵向比
对于尚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比较”也许可以从另一种角度让他们过早地理解竞争的意义。如果父母真的想让孩子通过比较知道不足从而去追赶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程度,那就大可不必了。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间所作的比较,是不公允、不科学的。想一想,其实是在以自己孩子的劣势比人家孩子的优势,这种比较其实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如果一定要作比较,科学的比较应该多从孩子自身成长变化来看,也就是纵向比,而不要盲目地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
那么,父母在正确看待自家孩子,如何客观地进行纵向比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所处的成长阶段,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指标。对应指标来看我的孩子是否达到,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调整。
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获得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的敏感期,父母只要知道孩子在每个时期所应该掌握的能力和达到的标准,以此来作为孩子成长中纵向比较的标杆。
宝宝在两岁半左右就开始对秩序比较敏感了。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很容易把父母不经意的一些习惯认为是自己的规律。就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尽快教会宝宝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当中的规律,引导他们玩一些规则意识比较强的游戏。
3岁半左右的宝宝则对符号比较敏感。以阿拉伯数字为例,在这个时期,父母应当利用孩子的数字敏感期,尽快地教会孩子掌握数的基本概念,而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学习问题。
事实上,对于3岁的宝宝,会数数只是唱数,他并没有了解数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还不了解数的基本概念,所以教他做加减是没有意义的。孩子对数的认知,要经历“唱数、点数、数的集合以及数的守恒”四个阶段。
宝宝能够点着父母提供的物品数数,这是唱数或点数。父母要特别留意区分,从唱数到点数,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朋友在数串珠的时候,嘴数到5了,而手指头已经指到7了;或者是嘴里说到10,而手还停在第6颗珠子上。这就是只会唱数,不会点数,典型的手口不一致。宝宝3岁左右时,有这个现象也是正常的,如果到4岁了还是这样,就需要特别注意了,属?“手眼发展不协调”。到了4岁多还有这个现象,那就是“视觉空间转换能力”不够好,没有及时建立对数的概念。
会唱数、会点数还没有掌握数的基本概念,数的基本概念还包含着“数的守恒”。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在关键期各阶段的情况,在孩子还没有完成唱数、点数、建立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就填鸭式地让他背口诀、做加减法是违背孩子正常的认知规律的,也是父母常常感觉事倍功半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成年人在遇到自己的弱项时也会经常回避或扬长避短。因此,在孩子的培养上,父母确实需要有一双慧眼,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不作盲目比较,而是真正了解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培养上,父母确实需要有一双慧眼,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孩子,不作盲目比较,而是真正了解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应该达到的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