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情,不管当然不行。但是在这个“管”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选择对孩子进行“惩罚”,尤其是不问青红皂白直接责罚,这就不好了!
比如说,孩子把心爱的玩具弄丢了,妈妈得到这个消息不容分说,就对孩子一顿臭骂,甚至给孩子贴上“粗心”、“丢三落四”等具有消极心理暗示作用的标签。
父母的这种做法就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因为父母的消极心理暗示与积极心理暗示的“魔力”恰恰相反,它会在无形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地朝着一个坏的方向发展,正如之前所说,“孩子就是如此,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关于如何聪明地惩罚孩子,这里给父母们一些建议:
惩罚不要“上纲上线”
若想用惩罚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切忌上纲上线、由事及人。虽然孩子的错误行为应当酌情受到惩罚,但是父母一定要掌握关于惩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如果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翻老账、揭老底,就事论人而不是就事论事,那么无论多么善意的惩罚都不仅起不到阻止坏行为、让孩子变好的正面作用,而且其造成的后果可能比孩子犯下的错误本身更加严重。
承担后果是最好的处罚
有时候,父母严厉的惩罚不一定能让孩子感到羞愧,其实,不需要做出特别的惩罚,只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就可以。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即便是一件小事,只要冠以处罚的名义,孩子就会非常紧张。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考试考不好的时候就要惩罚,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没有考到好成绩就已经是他受到的惩罚了!他非常清楚这一点!
再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父母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让他承担后果,把撒了的牛奶擦了。
处罚也需要陪伴
即便是惩罚,也需要有陪伴,绝对要拿亲子关系和爱来做处罚。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是不可以单独受罚的。
比如,5岁的孩子打了别家的小朋友,这时候父母把他一个人关起来不让吃饭,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为什么父母不听我解释,在需要他们的时候却不管自己?”
这是很不科学的惩罚方式。因为亲子关系的远离容易使孩子产生仇视和默然的心理,对孩子以后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因此,告诫父母:孩子犯错了,就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错误、损失、挫败等这些自然的处罚,你们要做的是陪着他们度过,并且有能力承担或者补偿这些错误、损失、挫败!
虽然很多时候,作为父母都选择对孩子的错事进行惩罚,但是记住一点:处罚不是威胁,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如果父母经常使用要挟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非常愤怒。父母不能因为“你没有满足我这个,我就不满足你那个”,这是报复,而不是沟通!只会让问题恶化,得不到解决。
从这点来说,父母选择处罚内容,和强制中的补偿内容遵循同一个原则——承担同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避免把几个问题混在一起。
在世界有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中,没有处罚只有激励,“孩子做到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于是孩子就会往前跑,而不是害怕后面的处罚而往前逃。同样是跑,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成就,一个充满了担心和不信任。
处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建议式表述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减少很多处罚。一个靶手在瞄准靶心的时候射击,“正中靶心”和“不要射到靶外”,后者成功的几率更大。
处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在世界有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中,没有处罚只有激励,“孩子做到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于是孩子就会往前跑,而不是害怕后面的处罚而往前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