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父母都已经懂得赞美对孩子的益处,但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赞美声中,却渐渐养成了胆小缺乏自信,此外孩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得没法面对失败和处理挫折。
这是父母对于孩子赞美度的把握还不恰当的原因。因此,学会恰当、正确、适度的赞美,也是父母要学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赞美之词一定要用“到位”
这是我在上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常常会告诉销售人员的一件事——范围太大的赞美,等于没有赞美。在现在这样一个情感表达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赞美和接受赞美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而赞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强度和能量。
我们先看看以下这两组对话: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棵大树,你看,叶子画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我也喜欢你的用色……”
妈妈:“最近你表现得不错!”
妈妈:“那天在学校里妈妈看见你和同学说话,我觉得真的很骄傲,我听见你问候同学生病的妈妈,我那时就觉得你长大了,将来一定是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显然,赞美应该能明确地指出原因,明确地说出令人心生赞美的理由,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感动和开心的事。这不仅让孩子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愿意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个价值。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寻求父母的认同,而这种对父母认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发展得尤为明显,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就尽量满足他们。
“到位”的赞美,就是多说些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赞美之词流于表面就会让人觉得虚假,但是赞美的话如果都是细节,相信被赞美的人一定发自内心变得开心的。如如果称赞一个女人漂亮,你说:“你真漂亮啊!”她听了会高兴,但可能会想你只是客套;但是如果你说:“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长,每次我和你说话,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们真是太漂亮了。”
因此,父母要赞美孩子时,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孩子的优点,让孩子知道你为孩子的这些有点感到快乐和骄傲。
赞美一定要适度,而且要“理由充分”
很多父母虽然说会赞美自己的孩子,但是却用得很过度,泛滥的赞美反而成为孩子不敢尝试、裹足不前的绊脚石。
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初喜欢弹琴,后来学着学着就不喜欢了;喜欢绘画,学着学着又不喜欢了;喜欢溜旱冰,后来连旱冰鞋都不愿意再碰一下了。而这些孩子在父母口中“真让人操心,做什么、学什么都没有个定性”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度、没有节制的赞美令他们心生担忧。
此外,希望父母能理解,我们不能为了赞美孩子就“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会带来几个结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骗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顺着学会了说瞎话来哄人;二是过度赞美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胀,不能应付没有赞美时的失败挫折;三是当孩子确实不具备该项能力时,因为我们的赞美,他害怕让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爱,因此可能会焦虑难安,更受挫折。
最好的奖励不是物质上的
孩子表现出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进步,……这些要不要表扬?
相信这时候很多父母都会采用物质奖励。这种物质奖励的办法,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比如孩子做事、学习的积极性突然高涨。但从长远来看,物质奖励却是积极、上进、自制等良好性格因素的“克星”。
于是,很多教育者常常疾呼:“对孩子一定慎用物质奖励!”如果一定要奖励孩子的话,不妨选用“代币制”奖励。这种奖励办法的依据是斯金纳的正强化理论,即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立刻给他一个奖励以使他的行为获得正强化进而持续做下去。
因为这种奖励是非物质的,所以它更多满足的是孩子的荣誉感等精神需求。相信这个极富创意的“代币制”奖励制度会非常好,希望能为父母们抛砖引玉。
赞美之词流于表面就会让人觉得虚假,但是赞美的话如果都是细节,相信被赞美的人一定发自内心变得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