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91

第91章 勤政自勉,思虑民事

朱元璋出身贫寒,历经艰险,才建立明朝。万事的本性,内容虽不同,但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一样。他常敲警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千古佳话。励精图治,安居乐业,要防微杜渐,力戒骄奢。

明王朝的建立是朱元璋一生当中的又一新起点,朱元璋既有分享胜利的极度喜悦,又有如何守成治国的忧患意识。

作为普天之下的“家长”,他与所有群臣的心态完全不同。

当群臣个个情不自禁,喜形于色之时,朱元璋将内心的喜悦深深地埋藏起来,而为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苦思冥想。他称帝后面临的难题远比与群雄和元朝进行军事斗争更为复杂和艰难。所以,在登基之后,朱元璋经常焦虑不安,夜不安枕,食不甘味,他深深感到:“创业之时,其事实难,守成之后,其事尤难。”他戒谕群臣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要像谨慎治家一样来治理国家。他说:处天下者应当以天下为忧,处一国者应当以一国为忧,处一家者应当以一家为忧。

以一人之身与天下国家相比,一人之身为小。如果所行不谨,将会摔跟头,如果所养不谨,将会身染顽疾。何况天下之重,岂可忘记警畏乎?

履行皇帝的职责,在朱元璋看来,关键的因素就是皇帝要勤于政事。他认为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主要在于君主委任权臣而不能亲自处理政务,致使权臣专权自恣,蒙蔽君主,作奸犯科。同时,他认为张士诚之所以被消灭,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其终年不理事,使委任的权臣得以欺上瞒下,葬送了张士诚的前程。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在他身上重演,朱元璋除患病外,经常坚持上朝办事。每天披星戴月,天未亮便入朝,早朝结束后,再吃早点,稍事休息后,或阅奏章,或博览群书。午后,再入朝理事,或批阅奏章,或与儒臣讲论经史。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宫中。晚上躺在床上,总要在脑海中重现一遍当日所行之事。他自己也说:“朕自即位以来,经常以勤励自勉。天未亮便临朝理政,傍晚时分才还宫。深夜卧床难寐,便披衣而起,时而仰观天象,一旦发现星变,即刻忧心忡忡;时而思量天下之事,凡应当施行之事,便立即记录在案,待天亮后下诏执行。”

睡觉时如此,吃饭时亦如此。凡在吃饭时想起某件事,朱元璋便立即放下筷子,迅速将其笔录下来,并把所写的条子别在衣服上,有时候,在他的衣服上别有很多的字条,他诙谐地称之为鹑衣。根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朱元璋共批阅天下奏札达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达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余件,从中不难看出朱元璋勤政之一斑。

朱元璋想把自己的勤政精神推广到所有群臣当中去。他曾派专人在京城城门的谯楼上于五更之时吹起画角,并高声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营造这样的氛围到底有多大作用,可能连朱元璋本人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要让群臣像朱元璋那样勤谨是不可能的。君臣地位的巨大差异和责任的明显不同,难以形成像战争时期那种因共同面临生命风险而同心同德、荣辱与共的局面。朱元璋尽管试图再现这种君臣和谐的情境,但客观存在的主人与臣仆的心理差异,使他永远不会实现这一梦想。

对于子孙的培养,是朱元璋关注的又一焦点。作为创业之君,朱元璋经受的人生磨炼是他能够掌握政权并能创制立法的最大资本。所以,他深深感受到艰难的生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是非常有益的。虽然他的成功使其子孙免受他那种不堪回首的凄惨人生,但深居宫中,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同样使朱元璋倍感不安。具有强烈小农意识的朱元璋不可能在皇位继承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确保继承人有足够的能力来行使皇权,而是依旧沿袭嫡长子继承法则。为了弥补这一法则的不足,朱元璋试图让其子孙从事一些有限的磨练,使他们认识到好逸恶劳者没有出息的道理。

他曾对皇太子及诸子说:“从前有道明君都勤于政事,关心百姓,所以能够保全天下。但到了子孙手中,便废弃祖宗之德,一味地追逐声色犬马的骄奢生活,使政教不修,礼乐崩弛,天弃于上,民离于下,家破国亡。你们作为我的子孙,应当效法于古代的圣帝哲王,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以前代荒君淫主为鉴,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如此,则可以永享富贵。”

他经常对皇太子言传身教,以培养他将来为政理事的能力。洪武六年,朱元璋命令各衙门:今后有常事启奏皇太子,重事再通报自己,到了洪武十年,朱元璋又下令:今后凡大小政事都应先启奏皇太子处理,然后再向自己通报。朱元璋为了使皇太子将来有所作为,而不被臣子所挟持,可谓绞尽脑汁。但就像群臣不能以朱元璋之心为心一样,其子朱标亦不可能像其父朱元璋那样勤政一生。朱元璋要将自己的统治法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其子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

为了奠定明王朝的统治基石,朱元璋勤政的更深含意便是收揽一切大权。而要行使绝对的独裁权力,就必须要求朱元璋勤于政事。否则,权臣弄柄,朱氏的天下非易人不可。

在朱元璋看来,饱经风霜的老农要死守住那块供给衣食的土地,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得面朝黄土背朝天,耕耘不止。作为天子治国,道理也是这样的,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他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为他们设计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