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33

第33章 论功行赏,授爵得当

早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初期,在率二十四个弟兄开拓局面时,他就特别注意招揽人才,如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在南略定远时,又得李善长,在滁卅又得儒士范常、猛将邓愈、胡大海等人。在他戎马征战十余年中,在手下已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可谓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就是有了这些人,他扫灭群雄成为了可能;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能南征北战统一了全国,尤其是那些早年就同他一道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功臣元勋们,更是功不可没。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称帝的第三天,就在奉天殿设宴群臣,他对文臣武将语重心长地说:“想我镇守在这里,就像坐在屋脊顶上,想往左边倒就往左边倒,想往右边倒就往右边倒,谁能把我怎么样。”明朝建立之后,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对文臣武将论功行赏,加官晋爵。

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春风得意,登上奉天殿,皇太子与诸亲王侍陪在他的左右,文武将臣们排列两侧,现在;他马上要大封功臣了。朱元璋面谕群臣说,我要仿效古代帝王的礼典,定封行赏,这事在两年以前就该办了,但却因为军事征讨,军务繁忙,所以一直等到了今天,今徐达、李文忠的北伐大军已班师回朝,特选定吉日,当朝宣布功臣封爵赏赐:封国公六人,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常遇春虽死,但因功高,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

曹国公是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国胜。同时,朱元璋还指出:“汤和与我是一个村的,且结发相从,屡建功勋,但他最大的错误是嗜酒妄杀,不由法度。”“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此话说得含混。其意是指汤和酒后暴怒,乱杀无辜,违反了军纪和酒禁。其实不然,而是“露其常州醉中语”这句朱元璋听到汤和在常州的酒后谈吐之后,一直耿耿于怀。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朱元璋为了节约粮食,保证军需供应,常在军中多次下令严禁造酒,更不可以饮酒,为了执行此令,还亲自砍杀了违令的胡大海之子,但是汤和却有恃无恐,贪杯如故。有一次,他为了一件小事去请示朱元璋,谁料朱元璋没有答应他,于是他心里很感到别扭,就以酒浇愁,结果呢,喝得酩酊大醉,满口胡讲起来了。汤和一边喝酒,口里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朕本是布衣百姓,能得天下,是出自天意。在群雄初起之时,到处劫掠百姓,惶惶然朝不保夕,朕见他们所作所为不合天道,心里常不以为然。不久,和诸将渡江驻于太平,深思爱民安定天下的道理。从那以后十余年,广揽英雄,征战四方,依赖诸将辅佐有功,今天尊居帝位。”等到他酒醒了之后,询问部下时他都说什么来着,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心里又悔又怕,可是,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又怎么收得回呢?汤和怀着惶恐的心情,观察着事态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等大祸临头的那一刻。但是过了好长时间,却没有任何动静,在这以后里,他又率兵攻克江阴,占领无锡的新安、望亭等地,斩获数以千计的敌军军马,还受到朱元璋的奖赏,这时汤和心想:可能是朱元璋看在他是老乡的份上,再有就是自己战功卓著,所以也就不同他计较了。所以,他就如同从前一样,严守城池,奋勇作战,一心想用赫赫战功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是,好心的汤和却又哪里能够想到;朱元璋早已听到了他的言论,而且还非常地气愤,他完全没有把他的话当醉话、胡话,而是认为他酒后吐真言,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马上惩治于他,是因为眼下正是用兵作战之时,所以暂时埋在心里记下了,等到有了适当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何汤和没有封公的真相。朱元璋还指出:“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属儒士窥朕意向,以邀封爵。”所以,免去公爵,只能封侯。赵庸,私蓄奴婢,废坏国法;郭兴,不奉将令,不遵守纪律,均不能封公,只能封侯。朱元璋的用意再明确不过了,他无非就是向群臣们说清楚,此次的爵赏次第全都是由他一个人亲自制定的,公而忘私。

封侯二十八人:中山侯汤和,延安侯是唐胜宗,吉安侯是陆仲亨,江夏侯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陵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海,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憬,康茂才的儿子康铎为蕲春侯,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宜宁侯?曹永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以上三十四人,由朝廷发给铁券,铁券早在1369年已造好,它的形状就像片瓦,列为七等,公二等,侯三等,伯四等,天寸大小递减,上面用金字嵌刻功臣功劳,底刻自身以及子孙后代免死的次数,铁券分为左右两副,左券发给功臣之家,右券放在朝廷内府。凡颁发铁券的功臣,子孙世袭,还可免死,即除了谋反大罪外,其他的死刑可免除数次。如汤和,他于1378年1月,由中山侯进升为信国公,可议军国大事,食禄三千,子孙世袭,除谋逆不赦之外,其他的死罪,本人可免两次,儿子一次。

洪武初年,大批的功臣成为朝中新贵,有了地位和荣誉,他们便开始居功自傲,有些人开始目无法纪。在大封功臣的第三天,朱元璋就曾告诫他们,要安享富贵,千万别忘创业的艰难,尽管这样,在一个月之后,水城侯薛显就目无法规,擅自杀了人,而被明太祖谪居海南,但是,这样的事情却越来越多,朱元璋不得不提高警惕。

1372年11月的一天,朱元璋在奉天殿左侧的武楼,召见了郭英等功臣。他非常严肃地告诫说:“朕常考虑的是如何保全天下,不知你们可曾考虑过如何保全身家性命?”别看郭英出身在行伍之中,但他却是天资聪明,头脑转得特别快,他马上回答“臣下天性愚钝,但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朱元璋听后马上把脸沉下,他严厉地说:“朕命军士前往临濠造宫殿,你们却私自役使,构筑府第,这难道是保全身家性命的道理吗?郭英等听后吓得战战兢兢,立即跪下叩头请罪。朱元璋见状,又转换温和口气说:朕不愿治你们的罪,你们也应当心中自省。朕多次考虑怎样才能保全你们,你们反而不自思量保全自己,真是愚钝!”气氛缓和下来之后,他又说:过去朕的父亲曾说过:‘做人要安守本分,广置资财,比如置买田地,每年庄稼有所收获,用之无穷,若是违背良心发财,像贪官污吏那样,虽然得利丰厚,却有丧失性命的危险。’现在我给你们的俸禄就像有田耕作一样,年年都有收益,没有停止的一天,如果贪得无厌,享乐总有尽头,那就像是污水洼中浑浊的积水,早上是满的,到晚上就干涸了。你们都是对国家有功勋的人,朕已给你们爵禄作为酬劳,能够保住爵位和俸禄,你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所依靠,你们可要明白这个道理啊!“又过了一个月,朱元璋又因功臣所赐庄田佃仆倚势犯法,而功臣却当浑然不知,并不去禁止此事,再次召集功臣勋贵,并对他们说:古人注意小节,因此能够保全功业。”又说:现在你们功成名就,正应当留意保守晚节,你们的庄田佃仆常倚仗你们的权势,狐假虎威,横行乡里,你们为什么不严加禁约?这些小人不严加约束,就会放纵起来,如果不加节制,必会连累你们的名声。

以上是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后的一两年间几次与功臣之间的对话。那时的朱元璋可谓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主要的目的是想起到警诫的作用,明初的功臣,大多数都是明太祖的同乡,其中以淮西人最多了,正如当时诗人贝琼的诗所说:“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尽淮人。”诗中写得是明太祖朱元璋初居应天时的情景,楚客、淮人都是指的淮西人。那时,他与他们患难与共、生死相连,几次召见功臣,虽然话说的严厉些,但确实是在规劝呀,这和后来的屠戮功臣完全是两回事。

1373年6月,朱元璋又针对功臣勋贵们屡屡违犯国法之事,诏令工部制造铁榜,用以约束功臣等家属。共有九条禁令:

一、内外军官不得私下接受公侯金银财物;

二、公侯不得私自役使官军;

三、公侯之家不得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场、铁冶;

四、不许内外官军在非出征时,听命于公侯;

五、功臣之家管理庄田之人,不得在乡倚势欺侮殴打百姓;

六、功臣之家屯田佃仆及其亲属,不得倚势侵夺他人田产财物;

七、公侯之家不得在门下私役佃户,隐蔽差徭;

八、公侯之家欺压善良、侵夺他人财产的,初犯免罪,再犯罚半俸,三犯停止俸禄,四犯与庶民同罪;

九、公侯之家不得私自接受田土,违反者处罚与第八条相同。朱元璋以铁榜的形式对功臣勋贵的种种不法行为加以限制和处罚,就当时来说是利国利民的,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安定,而且也保证了国家的赋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