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32

第32章 登基与建都

管子说:“君主治国须注重‘三本、四固’,处理好‘五事’。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朱元璋登基后,先考虑的问题:臣子的爵位与俸禄,经深思熟虑,认定授爵与臣子品德相称,政务精通,上有君子,下有庶民。明朝的江山才能保住、发展与光大。所以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一统天下,就基于居功立业的突破。

朱元璋称吴王后,1366年八月,命刘基等人营建吴王新宫,地处钟山南端,并在旧城以东增筑新城。有意识地为下一步称皇帝作准备。在应天修建了天坛、地坛,为其四代祖先兴建了太庙,命人重新修订了历法《大统历》,并设立了监、翰林院等。1367年9月,新宫、新城工程全部竣工。12月11日,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朱元璋称皇帝,朱元璋装成谦谦君子的样子没有同意。第二天,李善长又率文武大臣奉表劝进,并说;“陛下谦让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民生计,早徇群臣之请。”朱元璋半推半就地应了群臣的请求。于是大臣们拟出即位礼仪,着手准备朱元璋登基。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部设坛祭告天地,在一片乐声中,朱元璋身穿绣满卷龙图案的衮服,头戴冕冠,在对上天毕恭毕敬地行三礼,后由读祝官高声宣诵昭告上天,国号大明,建元借武,朱元璋在文武百官和百姓呼声中正式即皇帝位。接着,他起驾去太庙祭祀皇族祖宗,并在太庙中追尊四代祖父母、父母为皇帝、皇后,再祭告社稷,即土地神。等到所有的仪式完了之后,朱元璋在新宫奉天殿中面南而坐,庄严地接受了朝贺。这位昔日的农家娃、乞食游僧,名正言顺地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后,朱元璋册封马氏为皇后,立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为左丞相,缘达为右丞相,凡文臣武将均加官进爵,皇族无论死活多被封王。一个新的封建政权诞生了。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这是刘基建议的,大明出自明朝,源于韩林儿的小明王称号,改小为大,小明王的称号又取自白莲教“明王出世之意,具有很大的意义。朱元璋用大明作新王朝的国号,第一,表示新政权是继承小明王的,明教徒都是一家人,共享荣华富贵,既可以取得经过浴血奋战闯过来的所有将士们的支持,也可以争取到被奉白莲教的广大群众的拥护,同时向世人宣告明王已经出世了,天下太平了,人民能够过上安稳日子了。第二,大明按儒家理解,明是光明,就是火,明字是日、月组成。古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的说法,古时候”大明和日、月都是朝廷的正祀,为历代皇家所重视。按阴阳五行说:南方属火,属阳,朱元璋起自南方;北方属水,属阴,元璋克大都,推翻元朝,就是以火制水,以阳销阴,以明克暗。所以,以大明为号,也可以取得汉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支持。朱元璋称帝之后,设都应天。

应天背靠钟山,又临长江,龙蟠虎踞,形势非常险要,从经济角度看,它地处江南,是鱼米之乡,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加上朱元璋身边有不少文臣武将是淮西子弟,家离应天不远,也表示赞同。1368年八月,朱元璋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实行了两京制。这样,皇帝在春天可巡狩。随后,北伐又攻下了大都,平定了山西、陕西等地;有人提出应定都于长安或洛阳,也有人提出了北平,总之,众说纷纭,朱元璋觉得都有道理,又都不怎么太满意。后来,他想了又想,认为南京有“长江天险,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只是离中原远点,为此,就立了离中原较近的临濠为中都,1369年9月,正式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先改临濠为中立府,后又改叫凤阳府,设置凤阳县,并下诏营建中都,1923年6月,中都皇陵城竣工,它的规模十分庞大,建筑也非常考究,御道的踏防均刻有九龙四风云朵和龙凤海云朵。所用的城砖也非常规范,一般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一厘米,重五十斤或七十斤。此工程耗资巨大,费力费工,进展十分缓慢。到1375年(洪武八年)共六年之久,中都宫殿皇城这才落成。四月,朱元璋去中都察看工程,并慰问将士;但他却正好看到了军士、工匠、民夫们厌镇事件。(厌镇法即厌胜法,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说能以诅咒制服所憎恶的人或物)。尽管说朱元璋不会杀了这些不满的人民,但此事也警醒了朱元璋;当年修黄河,民众反元朝,灭之;此时,民困国乏,大规模的营建中都,劳民伤财,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想到这里,朱元璋不寒而栗,这不是在走元朝覆辙的老路吗?朱元璋在离开中都前,祭告天地向神明请罪说土木之工既兴,役重伤人……此臣之罪有不可免者。同时,又发生了淮西勋臣打击、陷害非淮西大臣之事,胡帷庸派医生给刘基下毒药致死;朱元璋由此想到,如果回老家风阳立都,这些淮西勋臣们利用家乡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恃功骄望,横行乡里,不听约束,更不好控制,四月底,朱元璋下诏,罢中都彼作,同年九月,朱元璋下令改建南京的大内宫殿,力求简朴,只求安固,凡雕刻奇巧都不用了。1377年(洪武十年)十月,改建完毕;宫殿朴素但规模壮观,朱元璋很满意,第二年,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定都南京。同时取消北京称号,仍叫开封府,定都一事宣告结束。朱元璋晚年,也曾动过建都关中的念头,却因为皇太子朱标在这个时候突然病逝了,所以没有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