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23

第23章 制定战略,积极保卫应天

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今湖北沔阳西南沔城)人,出身渔家,原姓谢,因祖父入赘陈家,改姓陈。友谅武艺高强,力大如牛。

他小的时候也曾读过几年书,懂得一些文史,在衙门中曾做过一段帖书,后来聚众起义,迫于官兵的追剿,投奔了徐寿辉,因功升为领兵元帅。

徐寿辉原是一名布贩,又名真逸亦称真一,人缘好,结交了不少的江湖朋友,他身材高大魁伟,相貌出众,后来加入了彭莹玉领导的弥勒教,被推为首领,彭说徐乃是弥勒佛下世,应为人主。1351年(至正十一年)八月,他们起兵反元,九月攻占蕲水和黄州路,在蕲水称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定都蕲水。然后,起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邹普胜、倪文俗率领,攻取汉阳、武昌等地,另一路由彭莹玉领导,攻占江州、饶州等地、起义军纪,律严明,不烧、不杀、不掠、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不久,起义军就占领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微南路和浙江北部大片领土,彭莹玉在与元军的斗争中不幸阵亡。彭莹玉一死,徐寿辉迁都汉阳,大权被倪文俊掌握,后倪文俊被元朝诱降,并想谋杀徐寿辉,失败后逃到陈友谅的辖区,被其杀害,而倪的队伍也尽归陈的部队。于是陈友谅自称平章。

朱元璋自从渡江占领太平后,其地盘就和陈友谅辖区接壤,1357年(龙风三年)十月,常遇春夺取了原属徐寿辉占池州后,与陈友谅发生了冲突,双方为了争夺池州,展开了拉锯战,为了确保应天安全,朱元璋决定攻取安庆,当时安庆由赵普胜阵守,此人英勇善战,难以对付,徐达等攻了许久也毫无进展,对此,朱元璋详细分析了陈友谅与赵普胜的情况,陈友谅猜忌、多疑怕赵普胜超过他,又怕赵普胜和朱元璋合作,而且赵在实力与名望方面,不输于陈友谅,资历比陈也深,于是陈把赵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朱元璋利用这一点,使用离间计,使陈友谅误认为赵普胜想投奔自己。九月,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亲至安庆,杀死了赵普胜,朱元璋轻而易举的除掉了陈友谅的一个重要帮手,但安庆仍没有攻克,1360年(龙风二年),陈友谅率军欲取池州,朱元璋设计斩杀敌首万余,生擒三千,使得陈友谅难以前行。后陈友谅挟徐寿辉进攻太平,又攻占了采石,在采石,他杀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大汉,改年号大义。陈友谅弑君称帝后,派人约张士诚一起进军应天,当时群雄之中,陈友谅实力最强,他的水师是朱元璋的十倍,他拥有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和江海鳌等一百多艘大舰,战舸数百条,应天的文武官员听说陈友谅要来攻取应天,不少人都惊慌失措,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上钟山据守,也有的则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还有的主张主动出击太平,牵制陈友谅的兵力,面对诸将的议论朱元璋没有理睬,而是将曾建议他先攻陈友谅的刘基请进密室,向其请教退敌之策,刘基仍建议,集中兵力先击陈友谅。两人仔细研究了东西线形势,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集中兵力向东北和西线出击,并与刘基一起制定了一个诱敌深人、设伏歼敌的作战方案,一场保卫应天的战役打响了。朱元璋知道,陈友谅骄傲轻敌又求胜心切,于是设计诱其快速进兵应天,朱元璋命李普长连夜把江东桥拆掉,改成石桥。命赵德胜修建虎口城,驻兵把守。令常遇春、冯胜、华高等领兵三万埋伏于城东北的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令徐达率军列阵于南门外雨花台一带;令张德胜、朱虎率舟师在城西北的龙江关外(今南京兴中门外)设伏,朱元璋亲率主力埋伏在城北的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规定敌人进入埋伏圈后,举红旗为号;举黄旗时,伏兵出击。闰五月初十,陈友谅率舟师东下,直奔应天,当他赶到江东桥时,发现木桥变成了石桥,呼“老康”不应,方知中计,想撤回已经来不及了。此时,朱元璋在卢龙山顶居高临下指挥战斗,下令擂响战鼓,举起黄旗,于是,伏兵四起,杀声阵阵,常遇春、冯胜率伏兵冲向龙湾,徐达也领兵从南门杀到,会同张德胜、朱虎的舟师,将陈友谅的兵马团团围住,分而歼之。看见从四周杀出的众多士兵,汉军将士心里一阵恐慌,争相登舟,想着赶紧离开。不想,正值退潮时期,战舰全部搁浅,汉军被杀死、淹死的不计其数,二万人被俘,陈友谅乘小船才侥幸逃脱,朱元璋此战大获全胜,并缴获上百艘巨舰,数百艘虞舸,陈友谅主力尽失。

张士诚原打算发兵,今见陈友谅大败,便按兵不动。

应天保卫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朱元璋能寻找机会,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精心设计并导演了这次战斗,充分显示了他驾驭战争的能力,这次战斗进行的每一步都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初步显示了他的军事天赋。朱元璋抓住陈友谅骄傲轻敌的弱点,诱敌上钩;又借助应天地理形势复杂的有利条件,将陈友谅巨舰引入狭窄的河道;又巧妙准确地掌握江水涨潮退潮的时机,使之搁浅,逼敌军弃舟登岸。避开敌军善水战之长,发挥自己善陆战的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使应天转危为安。降将张志雄所奏,安庆守将此次倾巢而出,大部已降,安庆空虚。朱元璋根据这一信息,立即派徐元帅率军攻占安庆,不久,胡大海夺占了信州。袁州守将对陈友谅杀害徐寿辉深感不满,便献城投降了朱元璋,其他徐寿辉的部下,也因不满陈友谅的行为,而与之断绝关系,陈友谅自食恶果,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陈友谅对此次失利很不服气,七月,他命张定边又夺回了安庆。派重兵把守,朱元璋一时难以拿下,刘基向朱元璋建议,他说:友谅以重兵守安庆,后方必然空虚,可先取陈友谅老巢江州。朱元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率师直捣江州,守长江天险小孤山的将军傅友德、丁普郎率众投降。陈友谅仓皇逃往武昌,江州被攻克,朱元璋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南康(今江西星子)、东流、蕲州、黄州、广济、兴国、抚州相继被攻克。接着,建昌(今江西南城)守将王溥向朱元璋投降,王派人还招降了南丰州及临川等八个县城。就连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也派人向朱元璋请降,元璋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第二年正月,朱元璋亲往龙兴受降,并将龙兴路改为洪都府。不久,吉安、龙泉的守将也归附朱元璋。至此,江西各州县和湖北东南大部全都纳入了朱元璋的管辖范围。从应天保卫战到洪都归降,双方的军事力量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弱变强,朱元璋已经具备了和陈友谅一决雌雄的实力,1362年(龙凤八年)二月,朱元璋返回应天,他召集诸位将领研究下一步的战略,对东西两个敌对势力比较分析之后,他指出:“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若攻士诚,友谅必空国而来,使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先取友谅,士诚必不能逾姑苏一步,以为之援。”经过这几次的战争后,朱元璋强调:今后的战略仍是先攻陈友谅,后灭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