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13

第13章 知人善用,是决定取胜的根本

当初朱元璋听到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和李善长论述的平定天下之道,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他初步看到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道路,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读书人的重大作用。此后,便开始注意网罗人才,向他们垂询治道,请他们出谋划策。他曾对人说:“予思英贤,有如饥渴。”这话绝非是他的自我吹嘘,而正是他招揽英才的真实写照。至正十四年(1354年)七月,攻占滁州以后,儒士范常到军门拜谒,朱元璋热情款待,留置幕下,有了什么疑问就向他讨教,范常也尽心尽责,只要朱有问题,他必然会详加剖解。龙风元年(1355年)六月,渡江攻取太平后,耆儒李习、陶安率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次日召见他们,谈论天下大事。陶安献策说:“当今四海翻腾,群雄并起,攻城夺邑,互争雄长。然皆好子女玉帛,无拨乱救民之心。将军您若能一反群雄所为,不烧杀掳掠,顺天应人,民心悦服,必能平定天下。”朱元璋又问陶安:“我想攻取金陵,您以为如何?”陶安回答说:“金陵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龙蟠虎踞,又有长江为天然屏障,若攻取以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四方,定当战无不胜。”朱元璋对陶安的话十分赞赏,将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对他特别的厚待,遇到什么事就和他商量。十几年后,当朱元璋帝业已成,还追念他的功德。李习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新建立的太平府的知府。

龙凤二年(1356年)三月占领应天后,朱元璋马上宣布:“贤人君子有愿意跟随我建功立业的,我都尊礼重用。”消息传开,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个儒士前来谒见,朱元璋均加以录用。他听说曾担任元朝江南行台侍御史的洛阳名儒秦从龙(字元之)隐居于镇江,便在命徐达率军去攻打镇江时,特地嘱咐说:“镇江有一个秦元之,才器老成,你要寻找到他,转达我希望见到他的心愿。”徐达在攻克了镇江以后访得秦从龙,朱元璋立刻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重礼前去拜望,秦从龙抵达应天时,朱元璋亲自到城门外将他迎入,与他朝夕相处,向他谘询军政事务,此后,朱元璋命将出征时,经常让他们寻访、推荐当地的名儒名贤。龙风三年四月,邓愈率军进入皖南,他听说徽州名儒朱升学问渊博,于是特地向朱元璋推荐此人。朱升,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他是休宁人,后移居歙县,早年曾拜著名学者陈栎为师,刻苦好学,至正四年(1344年)参加科举考试,登乡贡进士第二名,曾出任池州学正,后见天下扰攘,便弃官回到家乡,隐居于石门山,闭门著述。朱元璋对朱升早已有所耳闻,现在听了邓愈的介绍,知道朱升果有才学,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虽身在山中,却一直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心中有所谋划。他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遂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头一策是让他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后方;第二策是让他发展生产,积蓄经济力量;第三策是让他韬光养晦,不过早地树立目标,这三策言简意赅,为朱元璋经营江南指明了方向,朱元璋牢记于心,作为自己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他把朱请回幕府,参与密议。龙风四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征婺州。他知道婺州是理学中心,一向有“小邹鲁”之称,拥有大批富有学问的儒士,把这些人拉拢过来,不仅有助于稳固对当地的统治,也可以扩充自己的智囊团。所以,攻克后,朱元璋迅即召见了儒士范祖干、叶仪,询以治道,接着又聘请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等十三名学者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并把范祖干、王冕、许瑷等纳入幕府,让他们参议军国大政。

他还下令开设郡学,礼聘名儒叶仪、宋濂为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恢复了因战乱久已废毁的教育体系,深受当地士人欢迎。龙风五年(1359年)十一月,胡大海攻占处州,派人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章溢。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统年间考中进士,历官高安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因才学不为上司赏识,无法施展平生抱负,弃官归隐,读书著述。叶琛,字景渊,丽水人,协助石抹宜孙守处州,授官行省元帅。章溢,字三益,龙泉人,曾组织乡兵抵抗农民起义军,授官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推辞未受,退隐匡山。朱元璋接到胡大海的推荐后,当即派人前往礼聘,叶琛和章溢表示愿意出来,但影响最大的刘基却不愿为他所用,不肯出山。朱元璋命人再三去敦请,陶安和宋濂也分别写信劝他应聘,刘基不得已,只好勉强应允。龙风六年(1360年)三月,刘基与叶琛、章溢、宋濂四人一起到达应天,朱元璋喜不自胜,让人在自己的住宅西边建了一所礼贤馆,让他们居住。他向他们征询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刘基遂条陈述时务十八策,内中说:“我有两个劲敌,一是东面的张土诚,一是西面的陈友谅。张士诚所据地方,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为人首鼠两端,暗地里打算反元,表面上却依附元朝,只不过是个保守寸土的人,不会有远大作为。陈友谅兼有饶州、信州,横跨荆、襄,土地广阔。但他挟持自己的主子徐寿辉以胁迫部下,部下多有怨言;又为人剽悍,专事冒险,拼杀攻掠,不恤百姓,民疲不堪。所以战胜陈友谅,并不困难。捕兽先捕猛兽,擒贼先擒强贼,为今之计,当先攻打陈友谅。攻灭了陈友谅,就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基础了。”刘基对天下局势分析得很深刻,使朱元璋明确了今后的战略方针,堪与诸葛亮的“隆中计”相媲美。网罗到的人才越来越多,朱元璋很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他曾形象地比喻说:“锋利的宝剑可以刺穿犀牛和大象,但用它砍斫石头必会缺损;骐骥可以奔跑千里,但让它拉犁耕田必将趴倒。”朱元璋特别强调随才使用。刘基、宋濂、朱升等是博治经史、长于谋略的人,留在幕府,让他们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胡深等是精通兵法、骁勇善战的人,任为将官,让他们统兵征战四方;汪广洋、叶琛、章溢等是饶有智计、善于办事的人,则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随才所用,可以使大家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朱元璋的事业自然也就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