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的手段全集
10659400000095

第95章 运用团体的吸引力

在需要得到众人支持的时候,你不妨先亮出鲜明的旗帜;而在需要某些人支持的时候,你不妨先将你们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要让他们看得到也感受得到,这样,就会较容易地将他们吸引过来。

心理学家阿希做了这样一个经典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实验者,他面临着来自其他几个人的压力。具体实验方法是,想象你参加了实验组,任务是对线条的长短进行区分,七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你排在第六位。研究者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报告三条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你前面的五个人与你期待的回答一样:第二条线与标准线一样长,这个答案不是很明显吗?第二组线也很好判断。

很好!你的判断完全正确。现在接着做下一组实验。这一次,尽管答案还是那么明显,但是第一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比如说第一条线与标准线一样长。当第二个人给出同样的答案后,你突然会坐直身子,再次检查那线的长度。第三、第四、第五人也给出了同样的错误答案,你开始怀疑到底是你眼花了还是他们眼花了。当轮到你的时候,你会怎样报告呢?

“什么是正确答案,我现在不肯定?”你费力地想,却还是难以做出结论,“到底是小组成员说的那条线还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条线呢?”

这就是著名的阿希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我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群体之中。阿希实验其实就是一个经典的“从从效应”实验。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由此心理所做出的行为表现。它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行为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还会受人孤立和排挤,甚至引发某些意想不到的灾难。人们常常提倡的追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指的就是追随大众的脚步;而年轻人喜欢追赶时髦,追随潮流,就更是从众效应的表现。

生活中常见这种情形。比如在街头,有两人弯腰在地上静静地看着,不知道他是在看蚂蚁呢,还是在看别的什么。很快就会有第三人,第四人凑上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凑不打紧,虽然他们可能看到了一点什么,也可能什么都没看到。但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人会围上来,一同观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彼此询问。这样,到头来,或者他们看到了新发生的情况,或者他们自始至终什么也没看见。

既然存在着从众效应,那么就有必要对它加以关注,加以运用。很多广告宣传,便能见出其对人们从众心理的运用。

某商店的一位副经理颇有新招,他派人迅速调查本市曾经购买这种高压锅而又已知姓名并且使用满意的用户,将他们对这种高压锅的良好评价写在一幅广告上,并将广告立于门口。过往行人,见而停步,不免要看看。许多人家里正需要,一见广告写了那么多有名有姓的用户的肯定、称赞之语,自然也就确信此锅的质量了,于是欣然购买。不久,这批高压锅就顺利地销售出去了。这个牌子的高压锅很快在本市打开了销路,厂家还向该店发来了贺信。

就一般情形而言,多数人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随从多数人的行动也大体错不了,这已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我们希望某一个人能够加入到我们的团体当中,和大家一起进行一项活动,但是由于他个人的兴趣或秉性等等各种原因,他一直在圈外,但是整个事情少了他又会有所欠缺。为此我们常常不无遗憾。但是我们何不想一想,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借助从众效应来吸引他呢?

比如你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即将要开发一个新的项目,你的下属们都已经蓄势待发准备破土动工,可是这时候,你们还需要你的同级领导来加入这件事情,才能做得更为有声有色。可是,那位同级领导对你们的项目很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这时候,你就可以适当的制造一种氛围,就是全部门上下都在关注这个项目,并且对它的前景赞不绝口。这样一来,你的那位同级领导,当他意识到只有他自己没有加入到这件事情中,而大家却又对此关注度如此之高,他一定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你们的项目上来。于是你们就成功了一半,再趁热打铁,就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他的支持,或者赢得他的加入。

在需要得到众人支持的时候,你不妨先亮出鲜明的旗帜;而在需要某些人支持的时候,你不妨先将你们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要让他们看得到也感受得到,这样,就会较容易地将他们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