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方式你就可以发现,你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会相对更缓和一些,因为他们的矛头是不会指向你的,你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一架桥梁,而“桥梁”的架构就完全可以由你按实际需要来设计了。譬如,你可以适当的给双方传递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加入一些冗余信息进去,以造成对你有利的影响。你传递了信息之后,最后的决策依然由他们来做调和。然而,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附带了你的利益而使决策的结果多多少少都会偏向你的一面。
曾有这么一个发人深思的笑话。上帝有感于一个教徒的虔诚,便现身来到他面前,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你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对手将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
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第一个愿望,当然是要得到一大笔财产;第二个愿望呢?想来想去,世间能有什么更好的呢,便说要一笔更大的财产;到了说第三个愿望时,他却认真地对上帝说:“那将我打个半死吧。”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恰恰说明人们的竞争意识有多么强烈,宁愿自己忍受极强的皮肉之苦,被打个死去活来,也要给对手以更大的苦头。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常可见到相类似的事情出现。关于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他人强,每个人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对立双方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优先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一点自是不用多说;但为何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优先选择竞争呢?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沟通的缺乏,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点,心理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实验者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来自己想得到的金额数目。如果两个人的所写下的数额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与各自所写数额相同的金额;而如果两个人的所写下的数额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俩非但得不到钱,还要反过来给实验者60元。
就是这么一个实验,你能猜猜结果会是如何呢?你一定会感到惊讶:几乎没有哪一组学生写下的数额之和不多于100的,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
很有趣是吧。“我应该多拿一点才是”,“你可以少拿一点的。”很多人都可能这么想,或者还在肚里做着这样那样的盘算,“如果不能多拿的话,至少我不能比你少拿才行。”“要是我只有少拿的话,那不是明摆着我自认比不让你么?”“如果两人超过100的话,要出钱就出钱,反正我不能在这种小事上输给你。”其结果,便是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往外掏钱。
当然,如果将实验条件稍加改变一下,允许参加实验的同一组的两个人互相商量的话,其结果便可想而知。自然,这个实验也无须进行了。
既然这种事情比较常见,又有着心理学家所得出的理论解释,那么,如何巧妙地用好他人之间在利益冲突时的优先选择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竞争优势效应不仅仅有利于社会向前进步,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明辨是非,掌握大局,避免卷入他人之间竞争的漩涡之中,更可以避免与他人展开恶性竞争的恶性循环。
在他人出现竞争优势的对峙情况之下,恰巧这事情于你或多或少的有些关联,但主要的矛盾双方并不包含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呢?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矛盾之外的第三方,你避开了针尖对麦芒的紧张状态,在心态上来讲你会更加的平和,在局势上你看得更为客观更加清楚,从而拥有“看客”的天然优势。事态的来龙去脉在争执的双方也许还有些模棱两可,可是你已经了如指掌,因为你比他们双方更加客观而准确,少了一些情绪化。
换一个方式你就可以发现,你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会相对更缓和一些,因为他们的矛头是不会指向你的,你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一架桥梁,而“桥梁”的架构就完全可以由你按实际需要来设计了。譬如,你可以适当的给双方传递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加入一些冗余信息进去,以造成对你有利的影响。你传递了信息之后,最后的决策依然由他们来做调和。然而,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附带了你的利益而使决策的结果多多少少都会偏向你的一面。
竞争优势效应,还可以为我们掌控局势的发展,将目标的实现做到“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做出有力的作用。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二桃杀三士”便是对“竞争优势效应”的最好演绎。
齐景公在位时,他手下有三员武将,即古冶子、田开疆和公孙接。这三位武士力大无穷、勇猛过人,又臭味相投,号称“齐邦三杰”。三人结为异姓兄弟,自恃有功力大,在朝中傲视百官、简慢公卿;在下面欺压百姓,无恶不做。齐景公惧于三人声势相倚,无可奈何。齐相晏子曾登门拜访,劝导他们改恶从善,他们却蛮不讲理,丝毫不为所动。
一次,鲁昭公访问齐国。鲁昭公由鲁大夫叔孙诸陪同,齐景公由晏子陪同,坐于殿上,宴饮会礼。群臣立于殿下,“三杰”亦在其中。晏子看他们傲气十足、目中无人的样子,内心十分焦急,灵光一闪,想出一条妙计,今天一定要除掉这三个国家的灾星。
齐、鲁二君酒至半酣,晏子起身对齐景公说:“园中金桃已经成熟,我想摘上几个为二位国君祝寿。”景公准奏,下令管理御园的官吏前去摘取。晏子说:“金桃十分宝贵,世之珍品,臣当亲自前往,监督采摘。”
晏子走后,齐景公对鲁昭公说:“这棵桃树是先君在位海外人献的种子,已经长了三十年,往年却只开花不结果,今年是第一次结果,也只有几个。今日君侯降临,寡人不敢独享,特取来与贤君一同品尝。”鲁昭公拱手称谢。
一会儿,晏子领着管理御园的官吏进来了,将精致的雕花盘子献上。盘子里放着六个鲜桃,个头硕大,颜色桃红似火,香气袭人。
齐景公问道:“就这么几个么?”
晏子说:“还有三四个没熟的,只有这六个是熟透了的。”
齐景公命晏子敬酒。晏子手捧玉杯,恭敬地走到鲁昭公面前,左右献上金桃,晏子致词说:“桃大如斗,天下罕有,两君食之,千秋同寿。”鲁昭公喝了一杯酒,取桃一个吃了,赞不绝口。齐景公吃了鲜桃之后说:“此桃是难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播于四方,应该吃一个桃子。”
叔孙诸施礼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晏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候,功劳最大,这个桃应该他吃。”
齐景公说:“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二人谢赏,把桃子吃了。
晏子说:“盘中还有两个桃子,大王可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好不好?”齐景公同意,立即传下令去,让每个大臣都说说自己的功劳,相国评功赐桃。
公孙接首先站出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陪大王打猎,突然蹭出一只猛虎,是我冲上去,将猛虎打死,救了国君,这个功劳大不大?”
晏子说:“保驾功大,大王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意气扬扬,站到一旁。
接着古冶子跳了出来,声如炸雷似地喊道:“打死一只虎何足为奇!有一次我护送国君过黄河,一只大鼋兴风作浪,要伤害国君,我跳到水里,舍身杀死大鼋,救了国君,这个功劳大不大?”
晏子赶忙敬酒赏桃。古冶子吃了桃子,眉飞色舞地站立一旁。
“齐邦三杰”的第三个勇士田开疆一看桃子吃光,急着跳上来,大叫大嚷:“那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死入生,斩其名将,俘敌五千余人,徐国投降了,连附近的郑国和莒国都吓得归附了我国,这么大的功劳难道不该吃桃吗?”
晏子说:“田将军之功当然高出公孙接和古冶子二位,但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到明年了。”
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确实最大,可惜说迟了。”
田开疆手按剑柄,气急败坏地说道:“杀鼋打虎算什么!我南征北战,血战沙场,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辱,遭人耻笑,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说罢,自刎身亡。
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我有小功而吃桃,田将军有大功反不能吃桃。我吃桃时没有谦让,是无礼;看见结拜兄弟死了而不能跟从,是不勇啊!”说罢,也自刎而死。
古冶子一看,立即跳出来说:“我们三人誓同生死,亲如骨肉,他们二人已死,我还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举剑自杀了。
晏婴二桃杀三士,为齐国除去一大祸患。晏婴表面上不动声色,却抛出有限的金桃来——三大勇士功臣,却只剩两桃可分,于是不和、竞争乃至杀戮的战火就熊熊燃烧起来。可悲的是,战火熊熊燃烧,三勇士结伴去见了阎王,却还不知道竞争是因何而起,战火又是由谁点起的。
当然,在当时的情形下,三勇士是想不到也没办法沟通的。如果在晏子赐桃之时,三勇士能够协商沟通的话,以他们同是勇士,又是异姓兄弟的关系,他们必不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在社会上,他人的竞争,就是你的机会。
你可能还在头疼自己的业务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他人,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没有能力将公司扭亏为盈,这时候,你不妨先不要从自己的身上看,转一个方向,看一看和你有同样工作性质或者同样工作目标的人都在做什么。只要稍微一观察,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有时候就像一个湖,在平静的表面下,有着暗潮涌动优胜劣汰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扣扣矛盾。乍一看,似乎有些“鹬蚌相争,渔翁收利”的意味,其实在商品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何尝不是要求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善于捕捉敏感的气息,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切入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