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悠悠水床睡长乐
水,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水床上睡觉,还是近年来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每天晚上愿意在水床上过夜,能睡得安稳、舒适。
水床的水垫可容纳大约800千克水。人要睡在水床上,必须把水加热,使其保持在28~32℃,否则人体的温度就会被水吸走。
睡在水床上的滋味使人乐不胜举。如翻身次数比睡普通床少得多,原因是身体陷在水垫子里,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血液流通都不会受到阻碍。
水床不但使人睡得安稳、舒适,而且能使某些患者得到良好的医疗效果,因为水垫里的水是加热的,所以很受腰、腿痛患者及老年人喜爱。这些水能使肌肉放松。水垫本身能把压力分散在整个脊椎骨上,而普通的床垫仅支撑着腰椎的某些部位。另外,也适合重体力劳动者睡眠,能尽快使他肌肉放松,消除疲劳。更适用于婴儿睡眠,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就像睡在母腹中,睡得时间更长。目前水床不仅在国外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也正在兴起。
2.睡硬床不一定比睡软床好
目前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睡硬床比睡软床睡得更香,对身体健康,尤其是对脊椎也很有好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西德整形外科专家托马斯·拉泽尔教授认为,睡硬床无论是对睡眠还是对人体健康都是不利的,因为坚硬的床面不能适应人体曲线的需要,结果便对肌肉和脊椎造成严重负担和各种各样的损害。
过去,人们不能解释人在睡眠期间为什么不断地翻身,而只是笼统地把它归结为“自然”生理现象。拉泽尔说,睡眠时身体的最佳位置应该是最能使脊椎下部得到放松的位置,这样可以使不断处于紧张状态的骨盆和尾骨得到休息。反之,如果身体不能处于这样的位置,那么,就会对脊椎产生某种“压迫性”反射运动。这些“压迫性”运动导致睡眠者在床上辗转反侧,以便使身体表面受压过大的部位得到休息。这样,由于不断翻身,睡眠质量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拉泽尔认为,睡眠者的理想床垫应该是那种能适应人体表面曲线需要的软床垫。
3.睡草席要注意的麻烦
天热了,妈妈给小文的床换上一条新草席。谁知,小文睡至翌晨,身上皮肤起了几个红疙瘩,但并不在意。几天之后,他全身暴露部位的皮肤满是疙瘩。细心的妈妈想,莫非这新草席里有名堂,便拿起草席边缘在地板上用力顿了几下。一瞧,地板上真的有许多细小的浅白色小虫在爬,有的虫体里充满了血。于是,妈妈便将草席用开水烫过后晒干,小文再睡后果然身上就没再起疙瘩了。
原来,这草席中的小虫叫作螨(群众俗称“▲”),是一种吸血性的寄生虫。新的草席尚未十分干燥,螨虫隐匿其中,人睡后会被咬而皮肤红肿痒痛。用高温水泡烫或在烈日下曝晒,均可杀死螨虫。因此,新草席要经过沸水烫洗,或太阳先曝晒数天后使用,以防发生螨虫性皮炎。应当指出,有的用过的旧草席,放置一冬春后也可能有螨虫,次年夏天再用前,亦应先行烫洗或曝晒后才用。
4.芳香味中睡好觉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如果你舒舒服服地躺在鲜花丛中,一定会昏昏欲睡,这是因为吸人了芬芳的花香气味的缘故。
婴儿不好好人睡,但如果将婴儿使用过的旧毛巾,放在婴儿旁边,婴儿则常常会很快睡着。这是因为旧毛巾散发出来的气味,有安定婴儿情绪的作用。
现代医学发现,不管是好的气味,还是难闻的气味,都能够安定兴奋的神经,使人进入睡乡。当然。人们总是挑选具有芳香好闻的气味作为催眠剂。气味催眠现在已经成为广泛推行的自然疗法。其实,气味催眠法很早就存在于祖国医学中。
自古以来,生姜就一直被当作药来使。姜具有独特的味道和香气,其所含的成分,有增进食欲、健胃、解毒、杀菌等作用。但是,生姜能催眠恐怕鲜为人知。在枕头旁边,放10克左右切成丝的生姜,就能催人人眠。
洋葱和生姜也一样,用15克左右切细,稀疏地排满盘子,置于枕头旁边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红萝卜叶、芹菜、韭菜等也均有同样的功效。
5.睡觉前的养生措施
①最好喝一杯牛奶,它能帮助人很快入睡。
②刷牙:晚上刷牙比早晨刷更好。
③睡前用梳子梳头:既能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又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使人早人梦乡。
④用热水洗脚:可使血液下行。起到促进入睡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⑤开窗换一下空气:在冬天和春天气候寒冷时尤其要这样做,因空气新鲜有利于睡眠。
6.夏季午睡有学问
不久前,国外有人在研究中发现,成人睡眠不足4小时者,其死亡率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高180%。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人们,晚间睡眠不足,如能在午睡中适当补充,也将有益于延年益寿。午睡还可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有人观察分析发现每天下午6~8时脑溢血发病增多,而中午12时至午后3时脑溢血较一天其他时间为少,这可能与睡午觉有关。新近还有研究表明,坚持午睡,对预防心肌梗死有积极作用。
午睡对健康有益,但是也应注意方法,否则将出现不良反应。有的人常以坐着打盹代替午睡,这样做不利于消除疲劳,因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全身肌肉放松,血液循环减慢,头部供血减少。因体位关系,坐着午睡,供给大脑的血液更少,使人醒后出现头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脑缺血缺氧的症状。有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常喜欢用手枕头,伏在桌上午休,这样会使眼球受压,眼内压力增加,久而久之还容易诱发眼疾。
为保证午睡的质量,午餐不宜饮酒,不喝咖啡和浓茶,以免兴奋不安难以入睡;不宜餐后倒头即睡,应活动10~15分钟再就寝。
7.注意午睡时间不宜长
夏季人们的午睡时间,最好在50~70分钟之间,也就是尚未进人深睡阶段时即醒来较为合适。这样既有助于机体疲劳状态的消除,又可以防止和避免越睡越想睡的状态出现。
睡眠生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睡眠分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通常人在入睡80~100分钟后,便由浅睡眠进人深睡眠阶段。这时大脑各中枢的抑制过程加深、加强,脑组织中许多毛细血管网暂时关闭,脑血液量相对减少,体内的代谢过程逐渐降低、减弱。假如在深睡时突然醒来,就会感到周身不舒服,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中较深的抑制过程不能马上解除,关闭的毛细血管不能及时开放,大脑出现暂时供血不足,造成一时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这种症状短则10多分钟,长则持续40多分钟才能逐渐消失。因此,午睡以1小时左右为宜。
8.伏案午睡会损害视力
台湾省各中小学校多有午睡半小时的规定,高雄医学院眼科主任王惠珠副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她认为,伏桌午睡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会损害视力。
王惠珠说,一般人在午睡后暂时性的视力模糊,是因眼球受到压迫,引起角膜变形、弧度改变而造成;也有人短暂“黑蒙”,是眼部缺血所致。每天都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长期下来,视力会受到损害。
她指出,近视与眼压高有关,动物实验已证实。临床上,先天性青光眼病人,因长期眼压过高致眼球胀大、眼轴增长而形成高度近视。因此,台湾学生近视比例偏高,很可能与伏案午睡有关。
9.不宜午睡的三种人
午睡可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保持工作精力充沛。然而并非人人适宜。联邦德国的一些医学家最近指出,有三种人午睡有很大的危险性:一种是65岁以上或体重超过标准20%的人;另一种是血压很低的人;第三种是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特别是那些由于脑血管变窄而经常头晕的人。因为午睡后大脑的血液会流向胃部,血压降低,大脑供氧量减少。上述人在这时午睡,很容易因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
10.“久卧伤气”,请勿赖床
有些人喜欢赖床,觉得赖床舒服,他们不肯承认这是个恶习,认为“万事不如背在席”。
赖床不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任何益处。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过“久卧伤气”的理论。长期赖床,造成气血流通不畅,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低下体内的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导致肌肉萎缩、脑力衰退,或痰湿内生等症。因此身体状况必然差,于是更想赖床,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越赖床体质越差。与“生命在于运动”相悖,终招病魔缠身,影响寿命。
11.节假日也不要睡懒觉
有的人只要一到节假日就睡懒觉,打算把平时所欠的觉都还清。实际上这样做只会打乱人体原有的、正常的生理节奏。到了第二天,人会变得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明显降低,这对人体是非常不利的。若节假日仍像平时那样作息,各器官的功能状态就会正常运行,不会发生紊乱,这样能够防止身体倦懒、四肢无力。可见,人体的生物钟是不应轻易拨动的。
若是因故晚睡,第二天也一定要按时起床。可以在上班的汽车上打个盹或睡个午觉来补充睡眠。
12.哪些人不宜睡沙发床
近年来,沙发床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然而,使用沙发床也需掌握必要的卫生认识。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身体各个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骨骼中无机盐的含量较少,骨胶元和骨黏蛋白等有机质的含量较多,因此骨骼比较柔软,可塑性大。所以不宜长期睡卧沙发床,否则容易导致骨骼变形。
患有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脱出等腰部疾患的人,最好也不要使用沙发床。因为沙发床弹性大,睡上去后会因重力使肌肉丰满的部位下沉,从而破坏人体正常的重力关系,使腰部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腰部疾患的康复。
患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一般都存在心跳骤停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睡在沙发床上,往往会影响抢救效果,甚至延误心脏按摩的开始时间。
13.起床后不要马上叠被
起床后立即叠被是勤快、爱整洁的表现。然而,从卫生的角度看,起床后马上叠被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
由于新陈代谢,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污染源。在睡眠中,呼吸和皮肤毛孔会排出多种气体和汗液。据测定人体排出的废物中有149种化学物质。废气,汗液中的肌酸、马尿酸、尿素等废物都会被被子吸附,如果起床后马上叠被子,污染物和水分就散发不出去。对身体健康不利。
正确的做法是:起床后随手把被子翻个身让里朝外,同时打开门窗通风,使被子中的水分和气体散发出去,洗脸、刷牙后,最好是在早饭后再叠被。
14.开灯睡觉与“光压力”
有的人晚上睡觉喜欢把电灯开着,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对身体健康有害。
人和大多数动物一样,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利用着自然光线,而灯光却会扰乱生物体内精巧的自然平衡。人如果长期生活在灯光下,身体内控制新陈代谢的“生物钟”就会被扰乱,从而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它使人体生物、化学系统发生改变,使本来循环有序的体温升降、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心跳、脉搏、血压等变得不协调,导致疾病发生。
15.早起早睡,未必人人适合
“早睡早起精神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生活箴言,但根据古人的经验,睡眠情况其实须依个人情况、配合不同的季节而定,早睡早起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也不一定最有益健康。
台湾中医药委员会执行秘书张步桃先生指出,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曾有专章议论睡眠。其中便根据春、夏、秋、冬不同时序,分别归纳出适宜的睡眠原则,即春、夏两季要晚睡早起,秋天须早睡早起。冬天则应早睡晚起。
这套原则并非信口道来而是有其科学根据。因为春夏属阳,天气较热,早睡容易睡不着或睡不安稳,晚点睡反而较易人眠;而春夏的日出早。此时早点起床在暑气尚未蒸入时,即展开一日活动,能利用的时间自然多些。秋冬属阴。不但天气转凉,而且天黑得快,早点上床可免夜间寒气冻人。但秋天天气凉爽宜人,正是最适合活动的时候,早睡早起,可利用的时间便增加;但冬季太早起床易受寒,所以应等太阳出来,较为暖和时,再展开活动。
《黄帝内经》所主张的,说穿了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硬性规定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而这样的睡眠原则还应视个人情况调整。以使自己达到最舒适的状态。
许多人以为,早上空气最新鲜,早起一定有益健康,所以硬是强迫自己早睡早起。其实,凌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常较高,许多废气也仍沉在地表,此时起床活动,呼吸到的空气不见得新鲜,反不如随太阳升落的规律作息来得健康。
此外,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通常上床虽早,却翻转到天明,总为该怎么睡、睡多少时间才好而苦恼。其实若生活习惯上作些调整,往往可免失眠困扰。
许多老年人都是白天没事做、太无聊,所以总是打盹,或习惯睡时间较长的午觉如此夜间当然容易睡不着,人也会加速老化。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有个可“忙”的目标,用以打发时间,许多生活中的困扰便可迎刃而解。
古人有一说法。如果老人实在没兴趣找事做,不妨绿豆、红豆各买1000克闲来无事便把两者混在一起,再各依种类一一挑拣分开,若能一天做完这一件事,保证不容易有病痛。其道理掷在维持正常作息,睡得其时,睡得其法而已。
16.还是不“开夜车”好
“开夜车”是当前社会上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上至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至小学高年级的儿童。人们往往以为,这只是一个习惯问题。甚至绝大多数想要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中小学毕业生都是“开夜车”走过来的。其实,“开夜车”是一种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人类在200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早已形成了“日出则作,日暮则息”的人体生物钟,其控制部位在下丘脑的视交叉,它使人能够清晰地分辨黑夜和白昼。人体生物钟控制着的人体所有机能都严格地按照白天和黑夜的规律有节律地变化。白天,机体为适应各种活动表现出体温、血压略高,脉搏略快而有力;夜间,又都相应地降低或减缓以适应平静的睡眠。现在又发现,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生长素只有在夜间才由脑垂体前叶分泌。因此经常“开夜车”会导致生长素分泌的紊乱,大大地妨害身体的发育。同时人们还注意到,肾皮质激素的分泌是在黎明至清晨这段时间才开始的。这种激素能够促进糖类代谢,为人体提供能源,在一天伊始分泌这种激素,显然是顺应了人类“日出则作”的需要。同时脑的活动还需要大量蛋白质,而这一物质基础的补充同样是在夜间进行的。就是说,在夜间睡眠时,脑合成了大量蛋白质为醒来工作作准备。
对于夜间能够保证七八个小时睡眠的人来说早晨至中午是脑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下午至晚上这段时间,脑则渐渐迟钝起来;等到临近第二次睡眠时,脑最迟钝。据说,这个时候两个小时的工作效率只相当于充分睡眠之后的20分钟。可见,“开夜车”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怎样才能在保证睡眠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呢?答案很简单——利用好脑力最佳的时间,即早晨和上午,因为此时体力和脑力最旺盛。
其实,要想改掉“开夜车”的习惯并不难。最初几天可能早睡睡不着,而早起又起不来。这不要紧,只要坚持几天后,这种不适感就会渐渐消失,而一种崭新的活力就会注入你的机体。这样你就乐于自觉地做下去,形成习惯。一旦这一好习惯形成,就不要轻易变动,不要因看电视、看小说、和朋友交谈等再熬到深夜。
17.每天的睡眠可分段进行
睡长还是睡短好,目前尚无定论。大部分人的观点偏向于多睡,每天至少满足8小时的睡眠,才能精力充沛地投人工作和学习。
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一群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精力充沛,每天的睡眠时间均在6小时以上者,反而常常自感疲倦。这无疑是在说,睡短要比睡长好这并不是最终的结论。
调查中的少睡者大多工作如意,精力旺盛收入颇丰,是通常所谓的成功者,多睡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由此看来,生活中的成就感或挫折对人们的睡眠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成就感的人心情舒畅,虽然因为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应酬减少了睡眠时间,但是他们入睡快,睡眠质量好,因而精力旺盛;相反,有挫折感的人,心事重重,呆在床上时间长,真正“睡”得很熟的时间短,当然仍有疲惫感。
科学家认为人的睡眠是有节律的深睡眠和浅睡眠交替反复进行,直至清醒。睡眠的前半段多为深睡眠,后半段多为浅睡眠。人在长时间睡眠的情况下深睡眠并不增加,而只是延长了浅睡眠的时间。
或许可以断定成功者能很快进入深睡眠,即使浅睡眠的时间相对少一点也不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此同时,有的人增加浅睡眠的时间,并不改善睡眠的质量,起来后依然感觉“不尽人意”。
对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既然开始的睡眠比较深沉,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将一天的睡眠分为多次进行呢?实际上很多人已经把这个方法付与实施,而且用得挺好。比如,中午一次,晚上一次,这种方法在白领阶层中应用得比较普遍他们每天的睡眠一般为6~7小时。还有的人习惯1天3次:午饭后小憩一会儿,晚饭后打盹片刻以及夜问睡眠,采用这种方法的人多半是老人,他们每天的睡眠一般为5~6小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他特别累时,便想睡一会,一旦他打了一个盹精力马上得到恢复,也许晚上少睡两个小时也不感觉困倦。
人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在睡眠时身体在为大脑补充能量人在一天内由于思维、感觉、反应而消耗的脑细胞中储存的能量,通过酣畅的熟睡能得到补充。因此,我们劝告那些工作辛苦的人,累了,困了,最好打个盹,使大脑能够顺利地得到能量补充。
科学家强调,睡眠是人类一个最基本的需要,剥夺睡眠自然会导致体内功能的紊乱。
那么,睡多长才算适宜呢?现在通行的看法是8小时,特别对青少年这近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低限,而多数成人平均每夜睡7.5小时,容易被人接受有科学家断言,超过7.5小时纯粹是过量。
总而言之,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总体上仍在七八个小时上下波动。只要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适当减少或增加睡眠的时间都是无可非议的。
18.有哪些人独居睡眠不宜
生活中。人们常发现一些平素患有心、脑血管疾患的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癫痫、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哮喘等病症,均易于在夜眠中发作,有的人于发病中猝死。当这些疾病的患者独居、独身睡眠,发病时若得不到他人及时科学的照料和护理时,发生意外不幸的可能性极大;反之,若能及时得到他人的照护和妥善处置,又常常使危险化险为夷。
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多在黎明前发生,湿热环境中尤易发生脑血栓猝死。日本国神奈川县立癌症中心心血管科筑山久一郎先生研究认为:此间血浆中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率增快,血压数值上升。美国医学家也著文表明:黎明前血浆中皮质醇浓度上升,而供血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凝聚力增加,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减少。当患有冠心病或血管硬化的人黎明前呼之不语或有异样表现。同屋者应急请医务人员察看,自行搬动常会加剧病情。
癫痫病多易于夜间发病,这是由于癫痫病人的大脑皮层中有一部分“停滞性病理兴奋灶”,白昼时,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其中的“停滞性病理兴奋灶”受到抑制,不容易兴奋起来;夜间,环境安静,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处于休息抑制状态,这部分“停滞性病理兴奋灶”即可不受干扰地兴奋起来,并向周围扩散,当肢体抽搐、口吐白沫误入气管常诱发“窒息性猝死”。当发现癫痫病人尖叫一声时,同屋人应速用椅背或床档靠在床沿,以防跌下,用缠有纱布的压舌头板,垫压在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头歪向一侧,防口水吞人气管引起窒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涌泉穴。
一些婴幼儿由于身体内缺乏一些活性酶,常于夜眠中发生脑缺氧——呼吸困难——紫绀——猝死。婴幼儿尤应在亲人照料和看护中睡眠。
夜睡中,在通常状态下1小时有3~5次呼吸暂停为正常现象,一般不致引发危险。有睡眠中打鼾习惯者,1小时可呼吸暂停十几次或更频,往往由于肺的呼气和换气功能不全而出现呼吸困难或紫绀。当口液误人气管可窒息猝死,称为“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
经常睡眠打鼾者,应侧位人睡。美国医生建议在入睡前身穿背面缝制有兵乓球或小滚珠的背心或睡衣,当平卧时有不适感而诱导侧卧位入睡。枕头高度不宜超过22厘米,以防口液误人气管而诱发呼吸窒息,同屋人发现持久打鼾者,应及时唤醒。
哮喘病人由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增强,气道的温度在12℃以下时易患哮喘。一些老龄人生活孤寂或有忧郁感伤情绪时也易发生不幸意外,亦应有人同居照护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