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秘诀
10658800000026

第26章 祖国医学与体育运动密不可分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如《吕氏春秋》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即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他一语道破了生命的奥秘,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事实也已证明,运动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进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有位病理学家通过数千名尸体解剖的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是14.5%。而体力劳动者仅为1.3%,两者相差11倍。动物学家也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岁;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1倍。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等,经常需要东奔西跑,身体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美国一心脏病学研究所曾做过如下实验:经专门委员会认定身体健康的20~30岁的若干男子,被规定在20个昼夜里一直静卧着,不准坐、立和做操;对照组的人与实验组的人的差别只在于每昼夜可在器械上锻炼4次。结果是对照组的人们仍保持着工作能力,而实验组的人在三五天后全部都感到背部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便秘、肌力减退等等,特别是情绪变得很坏,容易激动不爱交谈,萎靡不振,不愿从事脑力劳动,连看电视、听收音机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会使他们感到很累。在他们的心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懒惰的感觉,出现冷漠的心情,不愿见友人,还不能人睡,到第11个昼夜,许多人还出现了惊慌和恐惧的感觉。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肌肉运动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缺乏运动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替代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还有人曾调查分析了23名外国历代113~194岁长寿老人的职业其中5人情况不详,未作统计,余下的18人中,16人为体力劳动者,占88%。日本有个研究机构调查了百岁以上长寿老人的情况,发现有1/2的老人在75岁时、1/3的老人在80~84岁时仍坚持参加体力劳动。据调查,我国的长寿老人也有相同特点即绝大多数为体力劳动者。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是我国从事医药实践活动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他近百岁时还身强体健。有人问他长寿的奥秘,他的回答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缓咽。”可见,孙思邈的长寿与体力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运动能延缓衰老。虽然体育锻炼不能使人返老还童、长生不老,但却能使人老当益壮。为什么说运动能延缓衰老呢?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医学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运动能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坏。运动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运动可促进并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的动作更加灵活轻巧,反应更加敏捷、迅速。

可见时常运动可以起到健身防老的作用,即所谓的“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体育一词是19世纪末期从外国翻译过来的,我国古代没有这个词,但体育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除了一般的体育活动外,我国人民在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还把体育和人们身体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利用体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据传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黄河中下游常发大水,由于阴湿多雨,人们的筋骨不舒,常患腿肿病,用“消肿舞”来治疗腿肿病。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医疗体育。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健康长寿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吹呵呼吸、吐故纳新就是一种呼吸运动熊经鸟伸即为一种肢体活动。东汉末年华佗,在导引术的基础上,以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华佗不仅身体力行,还教诲他的学生吴普和樊阿,“吾有一术……因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固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吴、樊遵师之言,久练五禽之戏。樊阿活了百余岁;吴普寿达九十余岁,仍耳灵目明,牙齿完坚。唐代孙恩邈终年坚持自我按摩和练习气功,竟然活了一百零一岁,七十岁写成《千金要方》,百岁写成《千金翼方》。宋代的健身操“八段锦”,清朝末年的太极拳,“日时行一二次,无不身轻体健,百病皆除,从此翔洽太和,共登寿城。”(《内功图书》)以上这些珍贵的医疗体育,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它对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外称中国是医疗体育的故乡和发源地,其理由也在于此。据美国报道,20世纪70年代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占美国每年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几年来由于运动医学的兴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医疗体育在美国不仅为心血管医生所采用,其他许多专科医生都很重视,鼓励病人用自身的力量来战胜疾病。由此可见运动医学的重要。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四气调神论》中就提出了“古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的保健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千金要方》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成。”意思是说,人要常劳,才能使疾病不易发生。清代动以健身的防病思想更加明确,如《沈氏尊生书》说:“身体稍有不快,宜迅速运动,免致久积成大病。”《卫生要术》是清代一本养生学,它也讲到“与其待疾病临身,呻吟求治,莫若常习片刻之功,以防后来之苦难”。意思是说,运动是健身防病的积极的有效的手段之一。完全符合现今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由于运动是筋骨舒通,气血调和,不但能防病,而且还能治病。《内经·素问》说:“其病多痿虚热,治宜导引。”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也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幅西汉帛画“导引图”,除描绘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在做伸起、下蹲、收腹、扭腰等动作外,在“导引图”的文字说明中,直接提出能治病的项目就有12处之多。隋朝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用导引治病的病例达到260多种。

祖国医学不仅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而且对运动医学的理论也有不少的论述,如《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宋代名医郎蒲处贯,对运动强身防病描述得更加具体,他说:“水流则清,滞则浊,人欲血脉流通,如水之流。”华佗还进一步认识到运动的生理作用,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尔,动摇则谷如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意思是说人要经常劳动和运动,但不能过度,运动可以促进消化,使血脉流通,从而增强了身体抵抗力,才不致于生病这和户枢经常活动而不会朽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曾为中华民族的强身防病作出了贡献。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为了继续发扬医疗体育的重要作用,1982年,专门发出了“在中医院校体育课增加保健体育的意见”的通知。作为研究中医的最高学府的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以便使它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