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因为它属于人们只有一次,大家通常形容说,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生命。健康长寿,是超越一切时代和跨越所有疆界的全人类的共同宿愿。因此,探索健康长寿,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要求,也是人道主义和世俗美德的使命。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当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演变,整个医学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意外事故伤亡等,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人口质量的提高,已变成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医学上单纯的医疗形式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一个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复合型,这是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00年人人健康”的战略目标。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进行人类终身保健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任务。这就是说,人人都要讲究养生,个个都要学习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翔实,经历代养生学家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养生学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与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斗争,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在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了自身保健的一些方法,并互相传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把这种保健延年的活动叫作养生,其偏于养生之道方面。又可称为养性、摄生、道生、卫生、保生等;其偏于老年保健方面,叫做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语,是近代西医传人以后才有的。它是指个人和集体所采用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作为一门学科,是要组成系统的,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以及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知识。中医养生学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可以称作一门学科。因此,可以说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换句话说,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协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利用各种手段,在每个年龄阶段上,根据体质特点,修养心身,以提高人体的生活力——抗病力、抗衰力和康复力,以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具体地说,指导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学说、气一元论、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观。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又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原则:
1.形神共养
中医认为“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意思是只有形神共存,人们才能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所以既要养神,又要养形。
2.协调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只有人体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若阴阳相互诀别,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就会衰竭,生命活动也就终止。
3.谨慎起居
人体内有个生物钟,人们的日常生活,诸如睡眠、运动必须有严格的规律,不能“以妄为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约束)。
4.和调脏腑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脏腑是人体的核心,养生的目的之一,是使五脏六腑的功能和调,以完成各自的任务,特别是注意保养肾气、胃气,因为二者:一是先天之本,一是后天之本。
5.动静适宜
生命在于运动,但又不能过度,必须劳逸结合。
6.养生保精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7.气血通调
此指气血在人体内能够周流不止,环周不休,因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8.养正祛邪
即保养正气、祛除邪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培补和增强人体的正气,及时排除侵入人体的邪气。
9.综合调理
此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养生。
10.三困摄生
即因时、因地、因人摄生。
中医养生学不但有丰富的理论、具体的原则,还提出了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它主要包括:
①调摄精神。
②气功与导引。气功如内养功、站桩功、松静功、强壮功、快速诱导气功、行步功等;导引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
③针灸、按摩及其他外治法。如拔火罐、割治、挑治。
④食养与食疗。
⑤顺应自然疗法。
⑥药养与药疗。
⑦日常养护与个体卫生。
以上所说的各种养生方法,具备简、便、廉、验的特色,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还远传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学真正是一门方兴未艾、富有青春活力、有可能起到“普渡众生”、臻于长寿境域的学问,不仅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学,其他人也要学。时代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以保健为主的21世纪,中医养生学难道不应该成为一门人人的必修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