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养生秘诀
10658800000017

第17章 以古为鉴饮食观

维持生命必须依靠饮食。但是怎样吃,身体才健康,生命才长寿,这个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十分清楚。正如有些人洗了一辈子脸,当您问他怎样洗脸才科学时,他未必能有个完满的答复。同样,饭尽管人人天天都在吃,也未必搞得清吃得科学。

有意识对动物、植物和矿物等天然产品的品尝活动乃是原始人的最普通的赖以生存的活动,同时对饮食保健知识的积累,乃至对古代养生学、营养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世代的筛选,留传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口味好,而且也最易于为机体接纳、消化和吸收。

人们只要正常进食,便能给机体以积极和良好的影响,满足生长发育和不断消耗的营养需要。这便是食物的性质,也是它比金石草药的优越之处。如果说食物又兼有治病除邪的功能,那么这种食物药,无疑应是最少副作用的药物。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平衡膳食。舍此而他求,无疑于舍本逐末,甚至贻误生命。正如东汉时代一首乐府古诗所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这里我们仅以诸葛亮早逝,来说明重视饮食养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最后身死五丈原,卒年才54岁。杜甫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早就预料到了。他向蜀使打听诸葛亮的饮食和公务情况,蜀使告诉他:诸葛公早起晚睡……很多事都要亲自处理,吃饭很少。司马懿不无感慨地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点明了诸葛亮活不久的原因是吃得少,营养不足,事情繁多,操心费力。古人根据这一实例,指出:“谋为过当,饮食不咸,养生之大患也。”也就是说,过度地用脑,又不注意饮食,最容易损害人的健康。

大思想家孔夫子,由于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并能身体力行,尽管一生奔波劳碌,屡遭困顿,却活到了73岁的高龄。孔子首先非常强调要“饮食卫生”,认为以下一些食物不宜吃:“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谓“食而,是说饮食经久而腐臭”。“鱼馁”是指鱼腐烂,“肉败”是说肉腐败,这样的食品不能吃。怎样判断食品是否变质呢?孔子的办法是观察食品的颜色和气味。“色恶”,是说颜色难看;“臭恶”,是指气味难闻,凡这样的食品都不应该吃。孔子时代的商人常常为牟利而坑害顾客,所以孔子只好定下“沽酒市脯不食”(买来的酒、肉干不吃)这么一条规矩,非要自家制作的才放心。孔子那时,常用肉作为祭祀之品,因此,他提出:“祭于公,不宿肉”(不把祭肉留过夜),“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不能留三日,超过三日,不能吃),目的也是怕肉腐坏。

有些食物不仅能营养身体,还能祛病疗疾。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用赤小豆治病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其一,宋仁宗在东宫时,患了痄腮,命道士赞宁治疗。道士取赤小豆70粒,捣烂为末,敷患处而愈。其二,中贵人任承亮患恶疮很严重,尚书傅永给他用药敷治而愈。任问傅用的什么药?答日:赤小豆。其三,有一和尚患发背(痈),溃烂如瓜。邻家一佣人,介绍用赤小豆治之而愈。事实上赤小豆不仅能用于治一切痈疽肿毒而且还能利水消肿、清热去湿、健脾止泻。可用于治疗心源性和肾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和外用于疮毒之症。

像以上吃喝养生中的趣闻轶事非常之多,这里仅举几例来说明。人们要想长寿,必须重视吃,要吃得科学,吃得得当,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所以必须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