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10658300000038

第38章 加强就业指导的科学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在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之外,还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让大学毕业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价值观,让大学生意识到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走势、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大学教育阶段是青年的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的实证分析也表明,职业定位是否明确对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具有积极影响。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务,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进行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就业指导工作不应局限于某一年级,而要贯穿各个年级,随时向需要就业辅导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使就业指导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在不同的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初期阶段,主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在中期阶段,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发布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后期阶段,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为了让学生的职业定位切合实际,就业指导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管理,建立校内实习人才市场。

笔者认为,要给予大学生有效的帮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急需加强。目前,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学校只是停留在毕业前对求职技巧的传授上,工作流于形式,且多数是业务性、程序性工作,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少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其知识和能力不适应就业指导工作,许多就业指导机构甚至没有配置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高校就业指导的低水平使得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和进行职业规划帮助不大。高校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库,多学科、多角度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