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10658300000036

第36章 促进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更好地衔接,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笔者认为,改革的着力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9.2.1 制定合宜的大学生增长计划

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无论是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还是毕业生人数,从绝对数来看,都已经达到较大规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明显。考虑到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容量和经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应该适当放缓。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从数量扩张转移到结构的调整与质量的提升上来。

考虑到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8%左右,而就业弹性却呈下降之势,故未来3-5年内高等教育的扩张速度不宜过快,应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左右为宜。以便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与大学生充分就业目标。

政府在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将大学生就业率列入到定期监测的社会统计指标中来。

9.2.2 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元化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众化下的高等教育制度往往要求高校的功能与目标多元化,从而更加紧密地将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但近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升级,专科院校竭力升本,一般本科向模仿研究型大学,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倾向于同一。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的发展,所有高等教育教育机构都趋向于汇集精英高等教育制度的传统和价值观,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冲突必将进一步加剧,这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趋势是格格不入的。克拉克认为:由于发展而带来的高等教育系统的职能的复杂状态可以通过结构差别的方法得到解决。如果有多方面的力量来建立高等教育,那么,更有可能出现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基于此,笔者认为必须改变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和投资体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而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首先需要的不是综合性大学,而是富有特色的职业院校。“十一五”期间高校的规模扩张应主要面向职业院校,并力求使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保持自己的特色,避免趋同化,是尤其重要的。国家在适当保留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同时,应调整其余大学的办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刹住高校盲目合并、求大求全的风气,避免“专业大学不专业、职业院校不职业”的现象。其次,应进一步创新高等教育机构和办学模式,发展多样化和灵活性强的高等教育机构。创办功能类似于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短期大学和澳大利亚的技术进修学院类似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面向当地产业与社区的需求,既与更高形式的大学教育衔接,又能与劳动力市场直接对接,实行灵活招生、灵活学制、多样化教学。

9.2.3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打通各级教育、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建立灵活的转学机制。通过试点院校,逐步放开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目前,重点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沟通,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也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以各种形式进入职业院校创造条件。这样一来,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青年的受教育时间,而且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或增强操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在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缺乏联系,高中生“一考定终生”的现状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在校大学生也不能在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相互流动——这种僵化的办学体制,不但限制了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阻碍了人才培养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部分地造成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局面。基于此,极有必要建立一批高质量的职业院校,并授予这些学校面向大学在校生招生的权利,从而达到通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毕业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9.2.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应改革、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调查表明,近3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优势,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称。那些选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按时就业的概率更高。但选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的成本过高,且高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资格选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因而,比较理想的替代做法,是给予学生转换专业的权利。但在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转换专业面临巨大困难。笔者认为,在真正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是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进行积极探索。

9.2.5 将就业与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相结合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与课程改革,是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和解决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压力后面存在多种原因,而目前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以及课程改革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原因。突出表现在许多高校的学科基本不是以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领域为基础和依据进行建设的,学科偏离社会经济需要的现象较严重,同时,专业设置又是以学科为依据,进一步偏离了社会需要,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不强。高校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基本未能吸纳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实质是关起门来搞改革,因而改革的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调查中,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当中,24.5%的人认为其所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认为比较合理和很合理的仅占29.7%。49.2%的毕业生认为课程的实用性不足,33.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25.2%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过于老化,有24.8%的毕业生反映专业培养供过于求。从这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专业与课程的设置离市场需求确实有不小的距离。

此外,必须加大高校相关体制的改革力度。在许多大学,非教学冗员充斥,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随处可见,大学运营成本高昂,这些都使得高校体制改革极为迫切。要求高校面向社会,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沟通,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进行调整,减少行政、教辅人员,对师资进行相应的定期培训和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