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82

第82章 谁为杯子盖上了玻璃盖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玻璃杯里放了一只跳蚤,发现跳蚤能立即轻易地跳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接下来的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却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砰”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没有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了,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这就是著名的“跳蚤试验”,跳蚤之所以无法跳出玻璃杯,原因在于其思维的定势,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设限”,“自我设限”的跳蚤是可笑而可悲的,但是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实验者在杯子上盖的玻璃盖。试想,如若杯子上从来就没有玻璃盖,跳蚤会“自我设限”吗?它跳跃的本能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吗?其实,正是实验者的“外界设限”在先,才促成了跳蚤的“自我设限”,正是实验者“有形的玻璃盖”才催生了跳蚤心中“无形的玻璃盖”。

“跳蚤试验”同样适于人类,在学校教育生活中,这种“玻璃盖”效应更是无处不在。

做过教师,教过一年级与毕业班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年级学生与六年级学生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年龄,更表现在其精神状态。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课堂发言更是积极主动,争先恐后,即使答错了,他们也不以为然。而六年级学生却显得格外拘谨,上课循规蹈矩、老实本分,即使面对自己能够轻松完成的问题,他们也极少发言,举手的次数与人数明显下降。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距?按理说,学生随着学习经历的增加、知识的增长,对学习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富有热情才对?是谁让学生失去了原本的学习欲望与课堂表现欲呢?

反思学校的这种教育现象,就不得不说起教师为学生盖上的玻璃盖,其实正是教师对于学生诸多的约束与限制,才让学生变得过于小心谨慎。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纪律、什么叫约束,而一旦进入小学的课堂,教师便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们上套,“上课要端正坐好”“发言应当先举手”“想好了再回答”……而学生在教师的这些要求与约束面前,必须无条件服从,如若不然就将受到严厉的批评与惩罚,正如同跳蚤面对杯子上的玻璃盖,如若固执己见,一如既往、跳而不止的话,那么结果只能撞疼了自己,让自己遍体鳞伤。长此以往,教师的约束便会内化为学生们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则直接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表现。

新课程强调将学习还给学生自己,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内心情感,其实这不正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吗?这其实也是学生的学习本能呀!为什么到了高年级这种本能却反而消失了呢?孰不知,学生在长时间接受学校教育的约束与限制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已经将自己的思想封闭了起来,已经为自己盖上了“玻璃盖”了呀?

教育其实并不是解除缚在学生身上的绳索,而应是从来都没有给学生绑上发展的绳索,就如同从来不会在有跳蚤活动的杯子上盖上玻璃盖一般,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跳得更高、发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