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62

第62章 不要轻言学生“弱智”

笔者偶尔到普通学校听课学习,总能看到教室后方有几位学生,上课不必认真听讲,随意摆弄玩具,看小人书,画漫画。课下与其教师交流时,总能听到熟悉的几句话:“这几位学生智力不好,属于弱智生,考试不算成绩,上课只要不影响其他学生,做什么都无所谓。”而那些被教师视为“弱智”的学生自己也承认“脑子笨,学不会”。

果真如此吗?那些学生真的是智力落后的弱智生吗?教师评判学生的依据何在?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笔者不免心生疑惑。

智力落后有多种称谓,如智力低下、智力迟滞、弱智、智力缺陷、智力障碍、智力残疾等。关于智力落后,1973年美国智力落后学会将其定义为:“在发展时期,即已产生了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的现象,而且伴随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也就是说智力落后儿童的认定必须遵从两个条件:第一,其一般智能明显低于儿童平均水平,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70或70以下;第二,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标准相应的个体功能的缺损,如社交技能、社会责任、交谈、日常生活料理、独立和自给能力的缺损。

我们现在以这个科学的标准来衡量那些教室后方被某些教师视为“弱智”的学生。首先,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智商测验,又怎么知道其智力在70以下呢?凭笔者从事特殊教育的直觉感受来看,即使依据一定的智力量表对那些学生进行测试,这些学生的智力也很少有低于70的。其次,这些学生显然没有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相反,在课下,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但不比其他学生逊色,而且显现出超常的优势,他们更善于与他人交往,生活自理能力与独立意识也较之所谓的优等生要强得多。可见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构不成智力落后的条件,当然也不能将其称为弱智生。

但不管怎样,他们还是被其教师称之为“弱智生”,而且在很多学校,很多班级都存在着这种名不副实的“弱智生”。他们“弱智生”名号的由来很简单,教师的评判标准也很单一,就是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差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为他们赢得了“弱智生”的头衔以及教师特殊的照顾。这种照顾看似教师人性化教学,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实则是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后进生学习机会的一种剥夺。《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予以剥夺,然而这些后进生们的学习机会却被他们的教师们以另类“关爱”的方式剥夺了。这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不公平的,即使是真正的智力落后学生,也拥有到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门的培智训练的机会,何况这些学生呢?

这些所谓的“弱智生”学习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学习成绩特差的学生与教师的教学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教师先入为主,极早地为其贴上“弱智生”的标签,对其不闻不问,他们的学习成绩怎么可能不差呢?教师不但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将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归之于智力落后,这是极不负责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适当照顾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对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关注,我想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会像其他学生一样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陌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师的期待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当我们以天才的期待教育学生,那么学生潜在的学习能量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喷射而出,相反,当我们面对着被我们视为“弱智”的学生,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我们的教育激情,学生也会在我们的负面强化中失去学习的兴趣,自甘堕落,否认自己的学习能力。

由衷地告诫某些教师们,千万不要随便称你的学生为“弱智”,这不仅会毁了学生的一生,而且也说明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那些你视之为“弱智”的后进生们,多些关爱,多些帮助,多些辅导,相信他们定然能够走出困境,同样能够活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