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61

第61章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生动的记忆

一群学生去拜访曾经的老师,这位老师头发已经花白,学生们历数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以及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故事。然而,这位老师只是笑,显然,在她的记忆里,这样的场景的确太多太多,岁月已经冲淡了她的记忆,这群学生的确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如此,学生却没有对老师有任何的怪罪,因为对他们而言:“老师不记得我们,我们却永远忘不了老师。”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动,感动于学生的宽容,感动于学生的知礼,当然更感动于这位教师。如若没有当初全身心的付出,她的学生也不会对她如此地尊敬与爱戴。

现实生活中,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昔日的小男孩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小伙,曾经的小女孩已经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大姑娘。虽然他们向我述说了姓名与学生时代的经历,但是在我的头脑中却搜不出半点库存的记忆。每每如此,我在欣慰之余,总是生出几分自责:为什么对这些学生,我没有任何的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的增长、相貌的改变?

诚然,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永远是一个“点”,而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却是一个“面”,让“面”记装点”固然容易,而“点”记装面”却是有些困难。“桃李满天下”是对教师最真诚的赞誉,如若以每年教出五十个学生计,那么一个有三十年教龄教师就要教出一千五百名学生,要让这些学生都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未免有些不切实际。然而,当老师在给予每个孩子最精彩的记忆时,也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最生动的记忆。

李镇西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总能娓娓道来,不管优秀、后进,还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爱心与教育》正是他与学生共同编织构造的教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场景,令李老师终身难忘,也让我们记住了那些学生的姓名。对于李老师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正是因为这无数个故事,才成就了他的教育,实现了他教育的幸福。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生动的记忆,就需要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抛开分数的牵绊,摆脱成绩的束缚,我们才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会于不经意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牢牢地打上不可抹去的烙印,成为我们最生动的记忆。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生动的记忆,就需要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水乳交融、心心相樱春天,与学生徜徉在春的阳光里,看新芽吐绿,观河水涟漪;夏天,与学生朗读于树阴之下,听金蝉鸣唱,沐自然清风;秋天,与学生登高远望,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心境;冬天,与学生融入银装素裹,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人格的影响、心灵的融合、情感的交流。朱永新教授说:“要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这种幸福的教育生活精彩与否,关键应在于其中的人物与故事,作为教育故事中核心人物的教师要善于缔造美丽,编织梦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呈现出精彩的剧幕。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生动的记忆,那么我们的教育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不会再是教室、办公室、家庭三点一线的重复路径,也不会再是讲课、改作业、考试这样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因为,我们的教育生命中,有了一群不可或缺的孩子们,他们会给予我们无限的青春与快乐,丰富我们教育的内涵、人生的意义。

让自己成为每个孩子最精彩的记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最生动的记忆。或许,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