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06

第6章 给孩子一个积极的认同

在一个村子里有两位母亲,她们都有一个不孝顺的儿子。一位母亲对儿子的不孝顺十分痛恨,见人就诉苦,说自己多么不容易,孩子他爹去世早,自己养老又养小的,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娶了媳妇,终于盼出头了,没想到儿子不孝顺。听者都了解她家的情况,纷纷谴责这个儿子。母亲的话传到儿子的耳朵里,这让儿子十分生气,本来还有的几分孝心也丢失了,最后变得更不孝顺了。

另一位母亲却没有这样做。儿子不给生活费,她就主动去要,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让儿子给她去买。儿子虽然不情愿,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不给她。拿到东西的母亲就四处去夸,说这是儿子买的,那是儿子送的。这样一来,大家都认为她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见了她的儿子也是赞不绝口。在别人的夸赞之下,儿子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最后变得十分孝顺了。

同样的母亲,同样的儿子,同样的境遇,但是她们的做法却大相径庭,收获的结果也因此而迥异。第一位母亲用谴责让儿子离自己越来越远;而第二位母亲,却用宽容与智慧赢得了孝顺的儿子,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我们虽然同情第一位母亲,却不免为其而悲,她的遭遇固然有其儿子的问题,但是与其教子的方式却不无关系。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其一生的老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母亲的职责所在,而如何教会孩子做人则需要母亲的智慧。

对于第一位母亲,孩子一无是处,在她的眼中只有不孝,只有不幸,只有孩子对于自己的亏欠。对此,她选择了无奈,选择了批评,选择了指责,在她的推动下,儿子被贴上了不孝的标签,而这个标签却因此给儿子定了型,成为儿子行为的借口。批评与指责没有拉回孩子的心,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无情与不孝。

而第二位母亲却高明得多,她用她的方式让儿子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孝子”,虽然这个孝子是被动的,是不情愿的,但是却给儿子一个积极的心理认同,让儿子体验到了被人承认与激励的甜头,并最终融入到母亲为自己框定的行为榜样之中。

纵观两位母亲的教子方式,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可以获得应有的启示。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必然有些不尽如人意,距离我们期望的状态甚远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也许就会造就不一样的学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宽容,就如同第二位母亲一样,虽然孩子有些缺点,但是我们要相信这并不是孩子的本性,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干预,他们会积极向善,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宽容是走近孩子的第一步,也是实施教育的基础,而一味的批评与谴责,只能让孩子自暴自弃,最终变得无可救药。宽容孩子还需要信任孩子,信任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教育。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期待,就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对于问题学生我们需要这种信任,需要这种积极的情感期待。

当然,宽容与信任只是改变问题孩子的基础,如何教育还需要我们教师实施积极的干预,第二位母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对于问题孩子,我们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让孩子被动地做出一些正面积极的举动。而对此,则可以成为我们强化与激励的理由,定格放大,最终给予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认同,让孩子自己定位于自己发展的方向,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也许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很熟悉,陶先生利用正面激励的方式,成功地教育了一个问题孩子,此做法其实与第二位母亲的教子方式十分相似。对于打同伴的学生,陶先生并没有给予孩子一个坏学生的标签,而是发现其守信、诚实、助人的优秀品质,给予这个孩子一个积极的心理定位,让这位孩子坚信自己不是“坏孩子”,而是一位出色的学生,并最终让这位孩子以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审视自己,痛悔自己的过错。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机智而高明的吗?而如此智慧的教育其根本不就是给予学生一个积极的心理认同吗?

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认同,孩子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积极的心理认同,会让孩子积极向上,会让孩子改正缺点,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对于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给予他们一个积极的心理认同,两位母亲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