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45

第45章 什么对于学校的发展最重要

前不久,去了辖区的两所乡村小学,一所村小位于近郊,交通算得上便利,基础设施与硬件条件都算得上是极好的,校长有独立的办公室,教师拥有自己的台式电脑,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室一应俱全。然而,当真正走进这样一所高标准建设的学校时,我看到的却是令人痛心的一幕,功能科室内灰尘满地,显然很少开放;办公电脑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大多已处于瘫痪状态;教师展现的也是一张张呆滞沉闷的脸。校长则不住地向我们倒苦水,述说着教师一心进城、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痛苦。

第二所村小给我的却是另一番印象,这所小学地处偏僻,距离所在乡镇还有二十来里地,学校的教学楼正处于建设阶段,校长、教师拥挤在两间教室内办公,学生教室则分散两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状态下,教师们却一个个精神焕发,生机勃勃,办公室正中间摆放着一张乒乓球桌,课间时分,年轻教师会挥舞几下,活动活动筋骨,年老教师则会翻看着摆在报架上的教育报刊。随手翻看一位教师的备课,工整、认真,且课课有反思,显然是用心去备的,而在办公室的黑板上,则清晰地写着一周的工作安排以及教师公开课的开课时间等内容。校长对于学校的前景更是信心百倍,向我们畅谈学校的发展规划,展望着教学楼投入使用的情景。

两所小学,两种面貌,两种状态,为何?是学校设施与条件的差异吗?显然不是,相反,条件好的学校不一定能够办出一流的教育,而条件差的学校也不一定出不了教育成果。相比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哪所学校拥有电脑、拥有专业的教科书,又有哪所学校达到了现如今的办学条件呢?然而,那时照样能办出名校,培养出杰出人才。

诚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对于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是将其作为影响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失偏颇的。第一所小学就是最好的证明,硬性条件一流了,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如若不然,这些教学设备只能成为无用的废铁,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关系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还在于人,在于学校的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管理措施与方法,在于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教育教学水平。一个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校牢骚满腹,对教学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教师,又怎么指望他能够教育好学生,创造一流的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确立,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愿景也将很快实现。今后,一流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每一所学校都不再遥远。学校需要思考的应当是在这些硬性条件拥有与具备之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如果校长的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师的精神状态一如既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穿新鞋,走老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

教育的发展应当“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不仅是讲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也是在讲,我们的教育还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管理者的管理积极性、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因为承担教育职责的终究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