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16

第16章 走出“毛毛虫怪圈”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其实毛毛虫现象,在教育生活中也时常见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也在做毛毛虫类似的事情而自己浑然不觉吗?我们习惯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习惯于现有的工作状态,习惯于周而复始的重复而不能自拔,毛毛虫效应其实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却无从察觉。

我们习惯于走传统的教育老路,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然而,课改的成效却并不让人十分乐观,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依然左右着一线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然停留在陈旧的思想观念与方法上,课堂并没有真正放之于学生,教学依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何?是教育理念宣传不够吗?其实新课程理念经过几轮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已经令每一位教师耳熟能详。只不过,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习惯于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做传统习惯的“跟随者”,而不能及时地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向,最终只能在原地踏步走,这就是习惯性思维的力量,这就是“毛毛虫效应”,这也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师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左右着教师,左右着教师的教学,从而让改革停滞不前。新课改要深入下去,就应当打破教师的固有思维,打破教师的传统习惯,从而走出习惯的怪圈。

毛毛虫效应同时也告诉我们生物体一个奇怪的本性——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不仅适合于毛毛虫,而且适合我们人类,更适合我们教育工作者。其实,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这种从众心理,习惯跟随他人的教育路线而坚定不移。为何很多学校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而关起门来却继续实行着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就学校管理者而言,他们不喜欢创新,更不敢于改革,因为创新与改革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远不如跟随主流来得稳妥。而教师个体也是如此,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左右的教育环境之下,谁也不愿意标新立异,而是墨守成规地走大众路线,从众虽然不会出现什么奇迹,但是至少不会犯什么错误。于是,我们的教育便将实然的状态作为了应然的状态,将大众的教育预期作为了教育的本质目标。这样的教育称不上是真正的教育,只能称得上是功利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很难获得突破与发展,因为从众心理的左右,教育大氛围不改,小圈子的教育风气也很难改善。

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者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拥有教育的理性,这种教育的理性需要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需要清醒的教育头脑。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应当思考教育应当向何处去,应当怎么走?而不是糊里糊涂地跟随着传统的习惯,跟随着大众的脚步。只有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清醒的教育头脑,我们才能明晰教育的走向,才能选择教育的方向,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上理性的教育发展之路。

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者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改革的意识。教育要发展、要突破、要创新,必然要走上改革之路,改革才会让教育有生机,才会让教育有活力,才会让教育有所起色。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管理措施、传统的教育方式,只能让教育在传统与落后的状态上持续下去,要发展就需要勇于改变,打破传统的状态,打破旧有的思维。

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者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