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57200000018

第18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舌象变化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之一,是临床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舌诊理论对于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局部的病理改变都可能是整体病变的反映。正如杨云峰在《临证以验舌为准统论》中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该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脉脏腑之病,不独伤寒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杨氏之说,源于《内经》:“心开窍于舌”,“肾之脉挟舌本”,“脾之脉系舌本”,“诸经之气,皆上注于舌”等理论。说明脏腑经络与舌在生理上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病理状态下,脏腑的虚实、病情的浅深轻重、气血津液的盈亏变化,都能反映于舌。在病理发展过程中舌象的变化明显而迅速,能客观地显示病情,从而舌诊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愈后估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舌象研究的方向为有针对性地观察每一种病的动态变化,我们曾将确诊的6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舌象进行了如下分析(系资料完整的门诊及住院病例)。

一、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目前该病的诊断标准基本参考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并结合我国风湿病学术会议纪要SLE诊断标准(标准定为18条,具备5项即可诊断该病),本组63例均有发热;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关节疼痛血沉快;抗核抗体阳性;伴有内脏损害,常见肾、肝、心脏损害或脱发,雷诺氏现象等。来就诊者多属稳定期及急性活动期,用激素未能控制者。

二、临床资料

本组63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55例。年龄10~20岁者7例,21~30岁者18例,31~40岁者19例,41~50岁者11例,51~60岁者17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64岁。男女之比为1∶8.本病好发于青年妇女。15~40岁者40例,占2/3,妇女以肝为先天,以肾为本,这个年龄阶段正是生机旺盛时期,而罹患该病应责之先天不足、肝肾亏损。

三、舌象观察

1.舌质63例患者中,舌质红者39例,暗红者10例,舌质淡者11例(淡舌、体胖、边有齿印),红光舌者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由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久酿成热毒,首犯肌表、经络、关节,继则由表入里,累及脏腑。内因则是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致使热毒乘虚着于脏腑。耗气伤阴、损阴竭津,其中红舌39例为热毒深入,肝肾亏损;暗红舌10例显示毒邪久踞;滞气滞血;淡白舌11例表现为阳虚气弱,气血双亏;舌红光无苔者3例,属肝肾亏损之重证。

2.舌苔63例患者中,白苔21例,黄苔19例,厚腻苔20例(其中白腻苔10例、黄腻苔10例),腐苔2例,花剥苔1例。临床所见,前来就诊者稳定期病人居多。久病而邪毒内踞,正气渐衰,湿热毒邪中阻,气机升降失司之较重者,故见腻苔;有热象者显示黄腻苔;经治疗而邪气有所消退,病情稳定则见薄白苔或薄黄苔。符合薄苔常表示病邪轻浅的理论。

腐苔2例(腐苔是比较厚的一种苔,颗粒大而疏松,古人有“厚腐之苔无寒证”之说),均为急性活动期病人发热、皮疹、蛋白尿,是湿热毒邪壅盛,蒸发胃中浊气上升而成,示病情深重,证属难治。总之苔腐多为邪热有余,苔腻每属阳气被抑。

四、讨论

1.舌象与邪正消长密切相关正如《舌诊指南》中说:“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63例患者中,舌红苔黄者居多(29例),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湿热毒邪内踞,肝肾亏损,舌象的变化明显地反映了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进退,舌苔腐腻满布或白如积粉,是正邪交争的剧烈阶段,属本病的急性期,症见发热、皮疹、关节疼痛、血沉加快、蛋白尿( ~ )。舌红苔腻(或白或黄)显示病情趋于稳定,热毒虽盛,正伤不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是邪毒内踞,但不亢盛,病情稳定;舌淡红苔白有齿印,是邪毒内踞,脾肾阳虚;舌质红无苔,是热毒耗伤肾胃阴液而气阴两伤的表现。该病的舌象动态规律是舌苔由腐→腻→黄→白→薄者示邪去病退为顺,预后较好,若舌苔由薄转为厚腻或突然出现腐苔为毒邪转盛,示病进为逆,预后差。舌质由暗红→红→淡红为顺,为正气恢复,反之为逆。

2.舌象对治疗的指导意义舌象的变化能比较客观、准确、迅速地反映邪正的消长。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腐苔的急性发作期,病人治疗以清热解毒除湿为主即以祛邪为主。舌红苔厚腻趋于稳定期的病人,扶正祛邪并施,清热解毒兼补益肝肾,应侧重于祛邪;舌暗红者兼化瘀通滞;舌红苔薄者,以扶正为主兼清热解毒以祛邪;舌淡胖苔白有齿印者,补益肝肾;舌红光无苔者,滋肾胃阴液以润燥。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因各种因素而出现病情反复(外感、饮食失节、疲劳等),稳定期病人出现病情加重首先舌苔增厚转腻,此时治疗首重祛邪,清热解毒化湿,舌苔渐退,随之症状减轻或缓解。可见舌象的变化对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3.从舌象的变化估计预后《伤寒本旨·辨舌苔》中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可知舌苔是胃气的反映。《形色简摩·舌质舌苔辨》中有:“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说明舌苔能反映脏腑疾病的性质及邪正的盛衰,从而可推断疾病的预后。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舌红光无苔者,示胃气已伤,预后较差;苔腐者,为湿热毒邪亢盛,经清热解毒化腐治疗但仍反复出现腐苔者为病情严重;舌红苔薄者,病情稳定,预后较好。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舌象变化能客观地反映邪正的消长、病情的进退。舌苔的变化较快而早,舌质的变化缓慢,是辨证与治疗不可缺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