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55900000019

第19章 疑难杂证

一、中风

王某,男,79岁。患高血压病10年之久。分右侧肢体偏瘫2天,于1995年6月13日就诊。证见右侧肢体偏瘫,伴口眼斜,语言不利,头痛昏眩,烦躁不安,四肢麻木疼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血压25/13kPa。系属肝风痰热、阻闭经络所致。治宜化痰通络,清热平肝。方用温胆汤加减:陈皮10g,云苓12g,枳实10g,竹茹6g,天麻10g,石菖蒲10g,草决明10g,夏枯草15g,竹沥15g,葛根10g,天竺黄12g,僵蚕10g,全蝎6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3g,水煎服。连服7剂,患者头痛昏眩,烦躁不安及四肢疼痛减轻,右足渐能移动,再服10剂后、语言清晰,大便不干,足可开步,但行走无力,手握力较差,舌苔转薄黄腻,血压降至187/12kPa。以原方去夏枯草、草决明、葛根,加黄芪120g,地龙15g继服,并配用大活络丹、维脑路通片、复方丹参片内服,同时加强功能锻炼,共治疗2月有余,而诸症恢复如初。

中风是老年常见危重证候之一,多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阴阳失调,加之饮食劳倦,七情外邪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肢体筋脉失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肝风内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阳而成。本案乃因患者年老体衰,肝肾阴亏、肝阳化风,更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蕴生热,肝风痰热,横窜经络而成。故方中以温胆汤清热化痰、去半夏,是不欲其操,加天竺黄、石菖蒲、天麻、僵蚕、竹沥、全蝎、化痰熄风开窍。草决明、夏枯草平肝潜阳,芪、桃仁、红花、地龙益气活血通络,诸药合用,使痰热清,脉络通,气血和调而诸症得愈。

二、脊髓炎

苏某,女,50岁,农民,1985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双下肢麻木无力1周,加重并瘫痪3天,伴小便潴留。患者于1周前因过度劳累后,即感双下肢麻木,未曾介意。3月25日突感双下肢无力,跌倒在地,经人扶起后,不能站立,即在当地卫生院治疗2天,症状无明显好转,故来我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7/105kPa,面色黯黑,被迫体位,查体欠合作,口眼无歪斜,伸舌不偏,活动自如,吞咽反应存在,心肺(-),肝脾(-),腹部平坦柔软,下腹部轻微膨隆,叩诊呈浊音,肠鸣存在,双上肢活动自如,双下肢肌力“O”级,肌张力及触觉、痛觉、温觉均减弱,膝腱反射消失。脑脊液检查:细胞数350个/mm3,糖75mg%,蛋白质72mg%,氯化物7902mg%,血常规: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10×109/L,中性074,淋巴026.西医诊断: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入院后经采用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等药治疗,症状稍有缓解,患者要求出院服中药治疗,故来诊治。观其面色不华,色黯,短气懒言,倦怠乏力,腰酸肢麻,双下肢萎弱不用,不能站立,饮食尚可,大便不畅,小便潴留,舌质紫暗,舌底脉络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之痿证,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佐以宣上通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2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2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杏仁10g,车前子10g,大云10g,桂枝1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经用上方加减,服药30余剂后,患者食纳如常,大小便正常,双下肢自感有力,肌张力较前增强,继用上方合地黄饮子加味治疗2月余,双下肢感觉及肌力恢复正常,能够参加体力劳动,随访半年而病未作。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属祖国医学病痿证”范畴,临床以下肢痿弱乏力,不能步履为主要特点,古人认为,“肺热叶焦”是引起痿证的主要病理,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而清代王清任则以为“元气亏损”是引起痿证的主要原因,提出补气活血之法治疗。该患者是由于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营养肢体,导致瘀血阻络而发本证,故采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使“气行则血行”,使“足得血而能步”,杏仁、车前、桂枝温阳宣肺通下,而小便自利,后期采用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之地黄饮子加味治疗,强筋骨,益精血,而诸症自除。

三、脑动脉炎

姜某,男,4岁,1978年6月5日初诊。患者于1977年8月行走时跌倒,起后即发现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不能自主运动,经多方治疗病情未见好转。1978年5月23日又跌倒一次,即精神萎靡,语言蹇涩,口眼歪斜,左侧肢体活动失灵,四肢抽搐,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诊断为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合并左侧偏瘫,住院治疗27天,症状未有好转而出院,于6月5日来本院门诊要求中药治疗。证见精神萎靡,形体消瘦,语蹇,四肢抽搐,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肌张力减弱,舌尖红,脉弦数,证属气虚血瘀,肝风内动所致,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化痰,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0g,桃仁10g,红花10g,菖蒲10g,丹皮10g,地龙10g,胆南星3g,竹沥10g,僵蚕10g,牡蛎10g,防风1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6月11日复诊,服上药3剂后,精神较前好转,左下肢抽搐较前减轻,食纳不佳,舌红,脉弦数。继以上方加珍珠母10g,焦三仙各6g,菊花10g,继服5剂。6月20日三诊,服上药后,精神较佳,左侧肢体活动自如,四肢偶有抽动,但仍语言不清,舌淡红,脉弦数,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味: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麝香015g,生姜10g,大葱3根,大枣4枚(去核),菖蒲10g,防风10g,黄酒25g,菊花10g,甘草6g,水煎服,每2日1剂,连服2周,服上药3剂后,语言明显好转,6剂全服后,语言清楚,余症消失而痊愈,一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合并偏瘫,临床报道极少,小儿发病更是少见,该患儿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加之跌仆致使气虚痰盛瘀血内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脉络不通所致,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不遂》中曰:“小儿中风……,皆是气不达于四肢”,故治疗上采用其益气活血化瘀之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为主,佐以平肝熄风,化痰之药治疗,其症缓解,加入通窍活血汤6剂,而获痊愈。

四、网状青斑

网状青斑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血管性皮肤病,国内外文献报道极少,是无特殊疗法,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我们从1986年至1998年在门诊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本病11例,收到较好的疗效,故报道如下:

11例患者中,女8例,男3例;年龄最小23岁,年龄最大57岁,平均40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3年,平均病程9年;治疗天数最长121天,最短50天。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发热,双下肢行走困难,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经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中药治疗,11例患者均获得基本痊愈。

如治赵某,女,23岁,教师。因站立时双下肢出现麻木和青紫斑纹,酸胀疼痛3年余,于1987年7月11日来我院门诊治疗。患者自述3年前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每当站立时间较长,双下肢就出现青紫色斑纹,伴有酸麻不适感觉,休息平卧后上述症状消失。病变先由两足踝部开始,向上逐渐漫延,但未经治疗。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因长期站立,症状加重,发展到两腿,两上肢并出现刺痛感。查体:患者平卧时双下肢皮色正常,站立10分钟以后,双下肢自踝部至臀部出现网状青紫色斑纹,小腿下1/3至踝关节浅感觉明显减退,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均正常,无营养障碍象征。两上肢下垂时,前臂中段以下皮肤轻微潮红,双下肢和上肢局部按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酸痛感。舌淡苔薄白,舌下静脉青紫,脉沉细。诊断,网状青斑。治宜益气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方用益气活血饮:黄芪60g,丹参30g,赤芍30g,当归15g,川芎15g,鸡血藤15g,川牛膝10g,桃仁10g,红花10g,路路通3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5天后,患者站立时两下肢刺痛感、酸麻不适感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但皮肤青紫色如前。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土元10g,附子10g,继服。并每日用5%葡萄糖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2个月后全身症状消失,站立时双下肢青斑时间延长,青紫色基本消失,病情基本痊愈。6个月后随访,其病未再复发。

又治彭某,女,28岁,工人。患者于6年前,先在右小腿内侧出现紫红斑块,并逐渐向膝关节大腿漫延,遇冷皮色变青,遇热皮色呈紫红色,病变部位麻木,冷痛。曾在多处治疗,疗效不甚显著,于1992年10月5日来我院门诊治疗。查体:患者脸色白,痛苦表情,右下肢小腿内侧出现青紫斑块,有结节伴样改变,按之有酸痛胀麻感觉,皮肤温度变低,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网状青斑,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温阳通脉散结,方用益气活血饮化裁:黄芪60g,当归15g,丹参30g,白芍20g,川牛膝10g,附子10g,土元10g,苍术10g,桂枝10g,地龙10g,木瓜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15天为一疗程。治疗后,患肢温度明显好转,怕冷、双下肢压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下肢青斑如故,为加强活血通络、益气养血、温阳散结的功效,原方加人参10g,去桂枝加肉桂10g,鹿角霜10g,并口服复方丹参片,配服妙济丹治疗3个月,患肢温度正常,麻木、怕冷、斑块全部消失,下肢青色变浅,已能正常工作。半年后随访,患者述其症状未复发。

综上,网状青斑为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肤呈网状青紫变色,多好发于青年女性,以四肢为多见。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其病理特点为足背动脉痉挛,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血流缓慢,皮温降低,在皮肤出现紫红色网状或树状斑纹。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疗法,而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机体受病邪侵袭,经脉受阻,瘀血内阻于血脉之中,失去正常的功能,即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现象。瘀血内阻,滞留局部,则出现青紫斑块;瘀血阻于四肢,气机不畅,气血不能达于四末,故麻木怕冷;经络受阻,血脉不通,则出现疼痛,且遇寒加重,遇暖则缓。瘀血内阻,郁而化热,血肉腐败,则可形成溃疡。

益气活血化瘀之法为“网状青斑”的有效治法。《内经》云:“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曰“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反而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根据上述治疗原则,我们选用益气活血化瘀饮等方剂,取黄芪、当归、鸡血藤益气、补血、活血,选丹参、赤芍、土元活血化瘀,用牛膝、木瓜、路路通行气活血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用肉桂、附子、地龙温阳散结,通络止痛,从而达到了益气活血化瘀,通阳散结止痛,行气补血之功。另外根据祖国医学“血瘀者,气必滞”,气行血亦行 ,活血必行气的传统认识,所以我们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又加重补气药黄芪的用量,以增强其活血化瘀之功效。

值得说明的是,在应用益气活血化瘀方内服治疗本病的同时,应当配用复方丹参注射静滴等以促进血液流通,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这对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效果。

五、阳痿

辛某,男,40岁,1988年5月14日初诊。患者平素嗜好烟酒,阳痿已1年余,曾多处就医,曾经服温肾壮阳之品。症见形体较胖,周身困重而轻度乏力,胸胁郁闷不舒、心情烦躁苦恼,阳事难举,脉沉有力,舌根厚白腻苔。此乃痰湿内盛阻遏肝经所致。治宜祛湿化痰清热,疏肝理气健脾,方用温胆汤加减:生半夏12g,香附子12g,陈皮10g,云苓10g,枳实10g,竹茹10g,郁金10g,川楝子10g,白术15g,甘草15g。嘱戒烟酒,常食清淡。服药8剂后,自述阳事可举,但举而不坚。药已中病,仍用前方加菟丝子15g,仙茅15g,淫羊藿15g,以补肾壮阳,并内服还少丹日2粒,继服月余,阳事举而能坚,诸症皆除。

患者平素常恣食豪饮、痰湿内生、阻滞肝脉、宗筋失养,故阳痿不举。且复以温阳之品助纣为虐,致使痰湿阻滞更甚,而阳痿亦愈甚。故以温胆汤祛湿化痰清热,白术健脾燥湿以助祛痰,川楝子、郁金、香附舒肝理气解郁。痰湿既去,宗筋得养,故阳物可举。

六、嗜睡症

赵某,男,27岁,1985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常欲睡觉1年余。患者1年前因骑车不慎被人损伤头部,后常感头昏头痛,继则出现常欲睡觉,即使是早寝晚起,白天也时时欲眠,精神极度疲倦。患者正在求学期间,然每日上课睡觉,不能完成当日课程,为此常感苦恼和不安,曾在某医院经中西医治疗,服刺五加、补中益气汤等药,疗效不显,暑假回家而来本院门诊治疗。查体: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昏嗜睡,头痛健忘,食纳如常,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虚血瘀所致,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醒脑宁神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0g,当归10g,菖蒲10g,菊花10g,薄荷10g,白芷10g,甘草6g,麝香(冲服)015g。服药5剂后,症状稍有改善,候诊时已不打瞌睡,精神也为之一振,继以上方加减服药23剂,其症消失。寒假患者欣然来告,上症回校后从未复发。

多寐一证,古人多从气虚痰湿立论,谓其:“脾胃虚则怠惰嗜卧”,“脾胃多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前医投益气升阳之药未效,其不知该患者之病是外伤引起,瘀血内阻清窍,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发生本证。采用益气活血化瘀开窍之补阳还五汤加入菖蒲、薄荷、荷叶、藿香升举清阳、醒脑开窍,使清阳得升,浊阳得降,诸症自除。

七、老年性痴呆

张某,男,63岁。患者既往有脑动脉硬化史10余年,在文革期间曾蒙冤受害。恢复工作不久,老伴去世身心受到很大刺激,近1月来,精神抑郁,神志差,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嗜睡,不思饮食,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证为气郁痰阻,蒙闭清窍。治以温胆汤加味:法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0g,枳实10g,竹茹6g,菖蒲10g,郁金10g,木香6g,柴胡10g,丹参15g,厚朴10g,胆南星6g。5剂后,病情稍有好转,神识似睡似醒,原方加远志10g,继服7剂后,精神较前好转,亦不喃喃自语,睡眠减少,食纳增加,继以上方加减连服半月余,诸症基本消失。

本例患者年过华甲,脾胃功能衰退,加之一生坎坷,忧思劳倦,气郁痰结,蒙闭清窍,致神志痴呆诸症,故方中以温胆汤加胆南星,燥湿化痰,木香、陈皮、丹参、柴胡疏肝解郁,焦三仙、厚朴醒脾开胃,菖蒲、郁金、远志豁痰解郁开窍,如此痰去郁开,清窍得通,诸症解。

八、膀胱癌

赵某,男,67岁,干部。1984年5月6日初诊。主诉:尿血2月余,患者两月前无明显原因始感少腹胀满不舒,继则出现血尿,经某县医院查治,疗效欠佳。后去西安医科大学附院作X线膀胱造影及尿沉渣涂片,诊断为“膀胱癌”,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查体:面色白,肢倦乏力,短气懒言,精神萎顿,溺赤如血,时而挟有血块,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数微弦。细查前医之治疗处方,有谓膀胱积热而用八正散、小蓟饮子者;有言肾气不固而用六味地黄汤加二至丸者;也有专事抗癌而进半枝莲、白花舌蛇草者。窃思诸法既鲜疗效,应另辟蹊径。据患者全身之临床症状我们认为,该患者年过花甲,尿血较久,正气不足,且因前医投入大量凉血止血之药,使脉络瘀阻,血不归经,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20g,当归12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琥珀6g,白及30g,蒲黄10g,白茅根30g,五灵脂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上药服4剂后,血尿由鲜红转为暗红色,尿量减少,血块消失。继服上方4剂后,血尿消失,食纳增,精神好转,继以上方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兼服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各1丸,1日3次),以巩固疗效善其后,随访10个月,上症未作。

本例顽固性血尿在诸治不效的情况下,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的,因“人之一身不离气血,凡病之多日不愈,须当为之调血”(《普济方·诸血门》)。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而本例患者血尿时间较久,气血不足,用了大量的止血药,而血未止,必然导致瘀血内阻,久病则瘀,用益气活血化瘀药治疗,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大量黄芪对诱生病毒干扰素有促进作用,有间接的抗癌作用,补益药同活血药相伍,能收到扶正抗癌,止血之功,临床应用,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