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为了大地的丰收
10654400000035

第35章 爱民模范谢臣艰苦朴素的故事

1963年8月,在一次抗洪抢险中,谢臣奋不顾身抢救遇难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谢臣的功绩,北京部队追认他为“优秀共青团员”,国防部追授他“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谢臣班”。

三件“宝”

提起谢臣,战士们自然会想起他的三件“宝”:一把层层迭迭补了七层的旧雨伞,一条只有三尺长一尺多宽的羊毛毯,一把已被山石磨去了三分之一的羊铲。长辛店人经常用他的这些遗物来教育后人,要勤俭节约,要热爱集体的事业。

谢臣原来在生产队放羊。公社给每一个放羊人员发了一把油布雨伞、一条羊毛毯子、一把新羊铲。按规定这些东西一年一发,以旧换新。谢臣领到雨伞、毛毯和羊铲后,心里非常高兴,他说:“社里真关心放羊的,一定要把羊放好。”

第二年,别的羊倌雨伞和羊毛毯都破了,从队里领来了新的,他却没有领。别人问他,他说:“还能用,今年不领了。”其实谁都知道,他的雨伞尽管用得细心,经过一年的风吹雪打雨淋日晒,早就出了窟窿。羊毛毯也因为常用它包羊,磨破了。又过了一年,他仍然没去领新的。第四年,老羊倌谢洪斋不见谢臣领雨伞和毛毯,便找到他问:“你的雨伞和毛毯用够年头了,怎么还不去领新的?”他还是那句话:“还能用。”当老羊倌看到他的破雨伞已补了三层,毛毯只剩下半块时,心里很难过,谢臣抢先开口:“三爷,现在咱们社里还穷,能凑合用就凑合吧!实在不能用了再换。”话不多,可打动了老羊倌的心:“这孩子原来是为了社里少花钱啊!”他不再说什么了。

这三件宝整整跟了谢臣四年多,他把这三件东西视如珍宝。入伍的前一天,他把毛毯晒干,把雨伞包好,把羊铲擦净,交给老羊倌谢洪斋,嘱托说:“三爷,你给保存好,我服役期满回来放羊还要用。”老羊倌收藏起这三件东西,感慨地说:“放心吧,我一定给你保存好。”

谢臣牺牲后,老羊倌谢洪斋一直收藏着这三件已破烂不堪的“宝贝”,始终不愿扔掉。每当放羊的青年人闹思想问题时,他便拿出这些东西,给大家讲一讲谢臣和他的三件“宝”的故事。

两个针线包

针线包,炮三连的干部、战士,每人都有一个。但在谢臣同志的身上,却常常带着两个。这两个针线包,早在1958年给公社放羊时就有了。因为那时候羊多,牧羊人少,谢臣为了管好集体财产,在羊圈跟前搭了个小棚子,昼夜住在山上,衣服破了没有时间送到家里缝补,便向母亲要了些针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牧羊用的雨伞破了,毛毯缝补的整整齐齐。从此,在他身上出现了这两个针线包。

1960年谢臣入伍,这两个针钱包也跟他到了部队,成了他整天不离身的宝贝,用它们缝过炮衣,补过笼布和战友们的军装。谢臣当了驭手以后,这两个针线包的用处就更大了。比如他使用的那一套鞍具,都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四五年了。鞍子、皮套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缝缝。谢臣接过这些东西,当天晚上就缝好了。

一天,班长李树山见套拥子实在不能用了,就对谢臣说:“你的套拥子,已用够年头了,可以领个新的。”谢臣说:“不,等我想想办法,修理修理还能用。”第二天中午,谢臣从废旧物资中,找了一截雨布,在同志们睡午觉的时候,拿出他那特有的“针线包”,按照原来套拥子的模样,做了一个新套拥子,随手又把那个旧的修了修,谢臣使的车上有了两套套拥子。新旧交替使用,就更节省了。

“万宝囊”

连部卫生员梁锡波和谢臣是同乡。一天下午,他听说谢臣的家属来队探望谢臣,吃过晚饭他想去看看乡亲。一出门,正碰见谢臣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挎包回招待所去。他知道谢臣是连里的节约标兵,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挎包里准不是吃喝东西,可是他一转念,也可能是家里人给他捎来了水果。于是,便跑了几步追上谢臣,拍了一下他的挎包,好奇地问:“是家里捎来的吧,拿出来大家欣赏欣赏嘛!”

“行!完全可以。”谢臣笑呵呵地说着,把挎包递在梁锡波手里。梁锡波接过挎包,没等打开,就把手伸进挎包里,一把抓出了三根皮条。“好家伙,还用三根皮条在上边打掩护。”梁锡波又使劲摸了摸,没摸到什么像水果的东西,倒有一个什么东西把手扎了一下,他“唉呦”一声赶紧把手拿了出来。等他把挎包打开往里仔细一看,全都是些破破烂烂。除了皮条,还有麻绳,大小钉子,各种螺钉帽,小起子、木棒棒、马尾,足有十六七样东西。

“你放这些东西干什么?”梁锡波奇怪地问。谢臣接过挎包说:“用处可大呢!卖什么的吆喝什么,你当卫生员‘十字包’里离不了药,我是驭手就不能少了这些东西。如果马车、套具有了毛病或是少了零件,有了这些东西就能马上治好。”梁锡波一听马上明白了一切,给谢臣这个挎包送了个名字叫“万宝囊”。

其实“万宝囊”这个名字早在驭手中传开了。平时无论谁的马车、套具,丢了零件或磨损了,都会习惯地到谢臣的挎包里找一找。一次驭手陈其奎的大车轮胎掉了一个八角钉,他想到连里去领,谢臣见到后,马上从挎包里给他取出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八角钉。还有一次驭手李球在套车时马把后秋踢断了好几节,谢臣从挎包里找了几根皮条给他修好了。

谢臣同志这个“万宝囊”里的东西不是上级发的,也不是他用钱买来的,而是他利用出车和休息时间在垃圾堆上拣来的。

谢臣同志勤俭节约,是从点点滴滴,一分一厘入手的。他之所以这样事事讲节约,处处讲勤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国家还处在一穷二白的境地,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每个革命战士都要胸怀大天地,着手小事情。”

勤俭节约,就要从点点滴滴、一分一厘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