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为了大地的丰收
10654400000033

第33章 女博士韦钰勤俭朴素

1981年6月16日,西德亚琛工业大学高频研究所电子学专家、权威云集,听取一位中国女学者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论文内容讲的是“回旋管的大讯号理论。”专家权威们听了以后,对论文的水平,对这位女学者的对答如流,都给予了最高的评价,一致通过她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她,就是南京工学院讲师韦钰,是新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由于韦钰的研究成果不但为西德在这方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超过了美、苏在这方面目前的水平,亚琛工业大学为此特别给她颁发了巴歇尔奖章,她成了获得该奖章的第一位中国人。

韦钰原计划只是到西德作一般的进修学习。她的西德导师杜林教授在她完成了最初两项研究课题后,发现这位中国女学者在电子器件方面有相当高的水平,便鼓励她将一般进修改为攻读博士学位,并主动为她申请到了著名的汉堡奖学金。

每月二千一百马克的汉堡奖学金是西德最高的科研奖学金。韦钰享用两年,已经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外汇。国家规定,出国人员在国外获得的奖学金归获得者个人支配。这样,她的收入就一下子变成了原来的五、六倍,大家都开玩笑地叫她“财主”。

根据西德的规定,这样的“财主”,应该搬出收费低廉的学生宿舍,可以住进专为汉堡奖学金获得者提供的公寓,那里有现代化的全套家用设备,地点就在她工作的研究所附近,上下班十分方便。

但韦钰是个“富”而不奢的人,中华女儿勤俭持家的美德在她身上始终牢牢保持着。搬进新居后,她心里一直不安。每月五百马克的房金,她觉得太贵了。在迁入新居当天她给家中写信说:“能省还是要省,虽然现在自己能支配那么多钱了,还要想到国家,我还在找合适的房子。我尽量保证学习条件,有多余的钱为学校购些仪器、器材,我不想为家里多买东西,这点我想家里定能谅解我的。”

韦钰节约措施的第一条就是想法降低房金。她设法找到了一位印度女学者和她同住,这样房金就可节省一半。虽然如此,她还是觉得自己住得太好了。当那位印度女学者回国后,她找不到合适的人同住,又搬了两次家,房金一次比一次便宜。她最后住的是一座旧式楼房第六层的屋顶阁楼,那种老式房子没有电梯,没有暖气,没有浴室,德国人是不愿意住的。在那个阁楼上,她一直住到离开西德回国。因为她总是处处十分节省,外国朋友又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她“节约姑娘”。

韦钰虽身处“财主”地位,却仍过着“节约姑娘”的生活,用这种方法从她获得的奖学金中节余出一万二千马克,买了微型计算机及附件,买了二百多公斤研究资料,带回祖国献给南京工学院作科研教学之用。

韦钰这种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高尚思想情操,人们称赞她是新中国科技人员的典型代表。

富足也不要忘记节俭,只有节俭才能给你高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