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碥石集(第四集)
10653100000013

第13章 肾病诊治

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

一、益气养阴法

加味清心莲子饮

黄芪50g,党参20g,地骨皮20g,麦冬20g,茯苓15g,柴胡15g,黄芩15g,车前子20g,石莲子15g,白花蛇舌草30g,益母草30g,甘草15g。

适应证及辨证要点

(1)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见下列证候:无高血压及氮质血症,水肿消退后出现体倦,短气,全身衰弱,腰酸痛,心悸乏力,口干,咽干,手足心热,食欲不振,小便色黄,舌质赤薄苔或舌光赤,脉象沉或兼数者。

(2)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泌尿系感染见下列证候:

尿频,尿急,尿痛遇劳累、感冒着凉或情绪变动即发作,倦怠乏力、腰酸痛,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舌尖赤或边缘红或舌苔白少津,脉滑或稍数者。尿检白细胞反复出现或兼红细胞、脓细胞,菌尿。

“按”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初起阶段多属气虚、阳虚,日久演变则转化为气虚阴虚,从大量临床观察为本病多见的规律,揆其原因一则本病开始大多水肿迁延不消,多数脾肾阳虚气虚,日久演变为气虚阴虚,以阴阳互根,阳伤日久必然损及阴液,所谓“阳损及阴”;二则此病大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且用量大用日久,糖皮质激素为阳刚之剂,用日久则耗伤气阴出现气阴两伤证候,因而治疗一面要顾及气虚,一面又要顾及阴虚,以补气养阴为治疗大法。

补气养阴之方较多,我数十年经验以《局方》清心莲子饮加味为佳,原方以石莲子为君取其有清心火、涩精之效。石莲子入脾胃,脾胃有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蛋白质属于水谷之精微,石莲子清心火养脾阴又秘精微对蛋白尿外泄有收涩作用。黄芪、党参补气升阳,地骨皮、麦冬滋阴,黄芩清上焦心肺之热,肺热清则清肃下行,车前子、茯苓淡渗利湿,柴胡以疏散肝胆之郁热。补气与养阴,清热利湿,秘精合用相辅相成。原方谓:“治小便白浊,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男子五淋,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又谓: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

慢性肾炎多兼血瘀,故于原方加益母草活血利水,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固摄,适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日久不消者。在原方秘精补虚效用上加重补气的功能,《素问》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由于气虚无力下达洲都酿成湿热之邪不得蠲除,故以黄芪为主药,用量较重,一般30~50g。我用此方随证加减化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消退或无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高脂血有较好疗效,还有慢性肾盂肾炎尿检白细胞顽固不消,有的用西药抗生素无效者均有较好疗效。

再应注意,黄芪属甘温之品,量大久服多易生热,我们曾用过黄芪一味煎膏(黄芪膏)治疗此病久服后产生咽干口燥唇焦,皮肤生疖现象,因此上方适用以气虚为主者较佳。若以阴虚症相对较重者如五心烦热,咽赤口干,小便黄赤,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或滑数,则宜加入生地黄、玄参、金银花、蒲公英;如伴有血尿者可加大蓟、小蓟、茅根、蒲黄、侧柏叶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剂。辨证时注意观察如阴虚内热相对较重者须增加养阴清热用药方能洽中病机,如果坚持原方不变,不仅导致阴虚内热加重,尿蛋白亦常随之增重,所见甚多极应注意。

根据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结果,黄芪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含量,病理组观察也证明黄芪组病变减轻,并认为黄芪消除蛋白尿、降低非蛋白氮,对肾小球肾炎的阻抑作用与黄芪增加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另据《现代中药药理手册》报道:“黄芪对人体和动物均有明显利尿作用……黄芪能减轻庆大霉素所致的肾毒性损害,明显改善肾衰竭动物的肾功能,使血肌酐下降,肾实质细胞代谢有明显改善。”笔者临床观察有的病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不全氮质血症期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应用本方一个疗程蛋白尿及肾功有明显好转,但并非单用黄芪一味而是根据辨证属于气虚者,否则无效,可见必须根据辨证论治施用。除本方外还有升阳益胃汤,保元汤重用黄芪对肾炎的蛋白尿皆有一定效果。但黄芪用量须大方能有效,成人量我常用30~50g,个别病例用100~200g。凡用本方治疗有效者,尿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蛋白提高,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下降,面色红润,体力增加,脉象转有力,但久服易生内热应注意。

验案举例

(1)张×女26岁干部大庆市门诊号160742001年12月7日初诊。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年,尿蛋白( ),潜血( ),血压130/90mmHg,眼睑有轻度肿,口干,咽颊红微痛,腰酸,全身乏力,短气,心悸,舌尖红,苔白,脉沉弱。曾经当地医院治疗一年余,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等治疗皆无效,不能工作,全身虚弱乏力定为难治性肾炎。据上诉证脉辨为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予以气养阴清热秘精法。

黄芪50g,党参20g,石莲子15g,地骨皮15g,赤茯苓15g,柴胡15g,茅根30g,小蓟30g,麦门冬15g,车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重楼30g,生山药20g,芡实15g,甘草15g。

水煎服

治疗经过服用上方21剂,尿蛋白( ),潜血( ),前方加地锦20g、荠菜20g 续服3周21剂,潜血(±),蛋白晨起(±),下午(±~ ),续用上方不变又服21剂,尿检潜血(-),尿蛋白(-),下午有时( ),但休息后蛋白仍(-)。嘱续用前方用6剂后,病人经检已怀孕从而获得缓解。

地锦草活血止血治疗肾与膀胱湿热尿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荠菜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治疗血尿之佳品。此病例加此二药后潜血随之好转直至消失。

(2)林×男37岁干部黑龙江省泰康县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年余,经××医院用雷公藤多甙、强的松、火把花根片等治疗均无效,1999年9月10日来门诊求治,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 ),潜血( ),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皆正常,血肌酐225μmol/L,尿素氮11. 5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0μmol/L;无浮肿,全身乏力,腰酸腿软,手足心热,舌质紫,苔白厚。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不全氮质血症期,动员其做病理检查,病人不同意。据其脉证分析为气阴两虚夹有血瘀,除令其服西药降压外,用本方加桃仁15g、丹参20g、葛根20g、生地20g、大黄7g,经三个月治疗服上方60余剂,尿蛋白、潜血转阴,血肌酐75μmol/L(正常值130),尿素氮7. 8μmol/L(正常值7. 0)。后经数次检查肾功及尿常规均无异常,从而缓解。

“按”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属气阴两虚者用此方有较好疗效,症状改善,尿蛋白减少或消失,肾功也有一定好转。但也有的患者经用本方后尿蛋白无明显改善,但体力较前增强,腰酸痛、疲倦、短气、五心烦热随之好转,舌苔转薄及脉象有力,用药前常患感冒,经用药后感冒减少。可见,中医辨证论治是从整体观调整气血阴阳之平衡与强的松、免疫抑制剂针对局部治疗有所不同。

慢性肾盂肾炎相当于中医之劳淋,其特征为遇劳及感冒即发作,大多数病机为气阴两虚,抗邪能力减弱,湿热留恋,可概括为“正虚邪恋”,故反复发作不已,清热解毒利水通淋只能取效一时,旋作旋止,遇劳及感冒即发作。方书虽然指出有心脾肾劳淋之分,但据本人经验只顾扶正不除邪亦不能取效。根据《局方》谓本方“治遗沥涩痛……五淋”。用本方加入清热解毒之剂如金银花、白花舌蛇草、连翘、公英、生地、贯众、败酱草等疗效颇佳,虽有小便涩、排尿不畅涩痛等症常可随之消失,菌尿、白细胞顽固不消或顽固性血尿皆由气阴两虚不摄湿热不除所致,本方益气滋阴固摄加清热解毒多能获得良好疗效。

(3)张×女38岁某机关干部2001年6月6日初诊

既往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经治疗缓解,但偶遇过劳或感冒即发作。近日因过劳小便频数灼热痛,尿不通畅,腰痛,全身乏力,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各种抗生素消炎药症状缓解,但尿检白细胞充满,红细胞30~40个,脓细胞5~7个不消失来中医就诊。诊察如上述症状,脉象数,舌尖赤,苔薄白少津,诊断:劳淋。辨证为气阴两虚夹下元湿热不除,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

黄芪30g,太子参20g,地骨皮15g,石莲子15g,柴胡15g,茯苓15g,麦冬15g,车前子20g,金银花3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30g,连翘20g,败酱草30g,甘草15g。

水煎,日二次服

6月15日二诊服七剂,小便通畅,痛涩大减,腰及少腹痛亦减轻,舌尖仍赤,苔见润,脉数,尿检白细胞10~15个,红细胞3~5个,脓细胞(-)。用上方加枸杞20g、山萸15g,又二次复诊共服14剂,脉无数象,诸症消失,尿检全部转阴,嘱继服上方若干剂以资巩固。

二、清热利湿法

1. 清热利湿汤

车前草20g,?蓄20g,瞿麦20g,石韦15g,茅根30g,小蓟30g,大黄7g,山栀15g,金银花30g,连翘20g,地锦草20g,荠菜20g,甘草15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30g,滑石20g。

2. 主病

(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感染者,尿检大量红细胞或肉眼血尿,蛋白尿( ~ )。

(2)泌尿系感染尿检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菌尿者。

3. 辨证要点

肾小球肾炎

(1)咽干口燥,心烦热,眼干涩,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咽痛,扁桃体红肿。

(2)小便深黄或尿少色赤,小腹胀满,腰酸痛,眼睑、头面及下肢浮肿。

(3)舌质红,苔白干,脉滑数。

泌尿系感染(包括急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1)小便短涩,涓滴而下,色赤黄,腰痛,小腹胀或下坠,恶寒发热,手足烦热。

(2)舌红或舌尖赤,苔白干,脉象滑数或弦数。

(3)尿检白细胞量多或有脓细胞,血尿。

“按”本方石韦、车前、?蓄、瞿麦、滑石皆具有清热利水通淋之功效,生地黄、茅根、小蓟、山栀、地锦草、荠菜清热凉血止血,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公英清热解毒,大黄为苦寒泻下药,于本方中取其清热解毒、开瘀利水通淋,宜小量,一般用量5~10g,多用则泻下,少量用时开瘀利水止血,对小便涩痛不利及血尿有佳效,为方中不可缺之药。

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常因感染而加重,不少病例经治疗缓解,蛋白尿消失,一经感染又复出现,且经糖皮质激素治疗之肾炎、肾综大多免疫力低下,极易感染,反复感染发作成为本病的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可以认为感染是治疗慢性肾炎过程中一重要干扰因素。例如,患者面浮白光白,腰酸肢冷,浮肿,属于脾肾阳虚,但多夹杂口苦咽干或咽痛,尿少苔腻干,舌质红或兼皮肤湿疹,尤其多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必须清热解毒利湿,但又不宜苦寒伤脾胃,所以清热解毒利湿又不伤脾胃是本方之特点,笔者用之颇效,湿热除则蛋白尿、血尿随之减少或消失。但伴有脾肾阳虚或气阴两虚,又必须加入温补脾肾或益气养阴之剂,温与清补合用扶正除邪,正邪兼顾为佳。

王×女51岁2000年5月初诊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年余,经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火把花根片等及中药补肾益气药物治疗不效,于2000年5月10日来门诊就诊,尿常规蛋白( )、潜血( ),面色白光白,腰酸痛,畏寒,小便黄少,下肢肿,舌苔腻,口苦,咽干痛,舌质赤有溃疡,五心烦热,脉象数,此属湿热蕴蓄入侵于足少阴肾经,宜清热利湿解毒之品治疗。

车前草20g,蓄20g,瞿麦20g,石韦15g,小蓟30g,茅根30g,生地15g,山栀15g,连翘20g,双花30g,地锦草20g,荠菜20g,甘草15g,滑石20g。

水煎日二次服

服上方28剂后小便明显增多,浮肿全消,尿蛋白( ),潜血( ),咽仍痛,小便色仍黄,口舌疮亦消退,诸症均减轻,但胃脘稍有不适,宜上方去山栀加入砂仁15g、白蔻15g,宜温脾胃,继服前方又服28剂,小便色转淡黄,诸症皆大减,胃脘已无不适,但尿检蛋白( ),潜血( ),腰仍酸痛,全身乏力,舌苔转薄,脉沉弱,此湿热之邪已大除,而脾肾气虚已露端倪,拟议补脾肾清热解毒法疗。

黄芪30g,太子参15g,石韦15g,熟地20g,山萸20g,枸杞20g,公英30g,双花30g,连翘20g,茅根30g,小蓟30g,车前草20g,地锦草20g,荠菜20g,甘草15g,白术15g,砂仁15g。

上方连服三十余剂全身有力,腰痛已除,口干咽痛俱除,舌润薄苔,脉沉滑,尿常规经数次检查蛋白(±~ ),潜血(-),从而获得近期基本缓解。

三、清肺温脾肾法

1. 花粉瞿麦汤

天花粉20g,瞿麦20g,附子片15g,山药20g,泽泻20g,茯苓20g,麦冬20g,知母15g,桂枝15g,黄芪30g,甘草15g。

水煎日二次服

2. 适应病

(1)慢性肾小球肾炎。

(2)肾病综合征。

(3)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3. 辨证要点

(1)水肿(中度或轻度),小便不利。

(2)口干渴,胸腔或胃脘灼热,舌红苔燥。

(3)形寒肢冷,四肢困重,头昏沉,大便不实。

(4)腰膝酸痛沉重,两下肢寒凉。

(5)脉象沉。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之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本方乃针对肺热,脾肾虚寒,上热下寒,寒热交错而设。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能,若肺为邪热所扰则失于清肃下行,一方表现咽干痛,口渴,舌赤或苔白薄少津,另方又出现小便不利酿成水肿;脾主健运,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之功能,为人体输布精微和水液代谢之枢纽,如脾虚运化失调则精微不能输布,水湿不得运行而停蓄;肾司开阖,其开阖之功能端赖肾中阴阳之互济保持相对之平衡,若肾阳虚开阖失司则呈现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小便不利。综上肺、脾、肾三脏寒热交错功能失调为本病病机之症结,方用天花粉、知母、麦门冬以清肺,肺热清则水液清肃下行;黄芪、山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利湿,脾气健则运化功能复常,水湿得以正常输布自无停蓄为患;附子、桂枝温肾阳,肾阳充则自可恢复其开阖功能。

病机寒热综错,必须寒温并用,使肺热清、脾气健、肾阳复三脏功能协调,则小便利而水肿消,临床观察凡难治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多见于寒热虚实交错,纯温纯补皆难见效。1999年10月治一胡姓妇女,患肾病综合征经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片及中药补肾清热等皆无效,来门诊求治,眼睑及双下肢浮肿不消,口干咽痛,舌燥质红,下午低热37. 8℃左右持续二月不退,小便少,腰痛,怕冷,面色白光白,脉象沉滑,尿蛋白( ~ ),红细胞5~7,血浆蛋白:白蛋白2. 8,球蛋白3. 4,总蛋白6. 2,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值,诊为肾病综合征。此病人曾用强的松、环磷酰胺等治疗皆未效,动员病理检查,病人不同意。根据其脉症分析辨证为肺热、脾虚、肾寒症,投以本方加重楼30g、山豆根15g以助其清热解毒之功。服前方14剂近一周低热退,体温36. 7℃,小便增多3000ml左右,下肢浮肿大减,全身较有力,尿蛋白( ~ ),继服14剂浮肿消,口干咽痛大减,尿蛋白( ~ )。以此方化裁继服50剂,诸症皆除,尿蛋白(-~±),血浆蛋白上升至正常值,从而缓解。

本年(2002年)一月治一刘某,35岁,经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 ),潜血( ~ ),红细胞5~7,血压170/100mmHg,经某医院用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未收效,来门诊求治。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口干咽痛(扁桃体红),手心热,胸中热,腰痛,恶寒,下肢冷,少腹痛,大便溏,舌质红少津,脉滑,大便溏日2~3次,曾用中药补脾肾之剂未效。经病理检查为膜性肾病,辨证为肺胃热,脾肾虚寒,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投以本方加重黄芪50g,白术20g,炮姜15g,连服2周14剂腹痛泄泻已愈,恶寒怕冷亦明显好转,但口干渴咽痛不减,于上方加山豆根20g,重楼30g又继服14剂咽痛干渴减轻,小便增多,一昼夜1800~2000ml,浮肿见消。继用上方不变又服14剂,诸症明显减轻,尿蛋白( ),潜血(±),继服2周14剂,尿蛋白(±~-),潜血(±),咽干口渴已愈,舌淡红脉缓,从而获得缓解。

此病人本年7月复查尿蛋白(-),潜血(-),仅口稍干,血压经用降压药维持已不高,余无他症状,全身有力,腰已不酸痛,脉象沉缓有力。此上热下寒,肺、脾、肾三脏寒热交错又一病例。

四、和中分消法

1. 适应证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以腹水、全身水肿为主者。

2. 辨证要点

(1)腹水(中重度)胀满及全身肿胀,小便不利,手足心热,恶心呕吐,胃脘胀满,口干咽干,食纳减少;

(2)舌质红苔白厚腻,舌体胖大,脉象弦滑或弦数;

(3)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高脂血或血肌酐、尿素氮高者。

和中消胀饮

黄芩15g,黄连10g,草果仁15g,半夏15g,干姜10g,陈皮15g,枳实15g,姜黄15g,茯苓15g,干晒参10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15g,知母15g,川朴10g,甘草10g。

水煎日两次服

“按”本方的作用在调和脾胃之功能,脾主升清阳司运化,胃主受纳降浊阴,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脾主升清是指脾的功能将饮食的精微及水液上输于肺,“肺朝百脉”通过肺输布于全身其他脏腑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胃主降浊乃指胃气以下行为顺,把初步经过消化吸收的饮食推向下行,脾与胃合作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升清降浊消化吸收的功能。本症的病机为脾气虚则不能升清而湿阻,胃气滞则不能降浊而热瘀,因而形成虚中夹瘀脾胃不和,湿热中阻之症。方中用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助其运化升清阳之功能;用四苓、二陈化痰利水湿,水湿除则脾气健;枳实、厚朴、姜黄开郁除满;黄芩、黄连清热除湿,共奏开郁降浊,平胃气之上逆,恢复其降浊之功能。组方从东垣中满分消丸衍化,配伍严谨,药味虽多而不溢,体现了用分消法消胀满之特色。从方药药味分析,只有四苓利水,利水之药原不甚多,妙在与补脾清热开郁泻满之药合用,则利水作用显著增强。笔者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之腹水均有良好疗效。如大便秘,可于方中加大黄以泻肠胃实热,加强泻浊之功效,水肿甚者亦可加二丑以逐水逆证加减变通其效尤佳。

验案举例

刘某女54岁家住黑龙江海伦市患慢性肾病综合征两年余,经当地医院用强的松缓解,但反复发作,近三个月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又发作咳嗽气促,高度腹水,经用激素、消炎药、速尿等,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已除,但高度腹水,腹膨大,小便一昼夜200~300ml,尿蛋白( )。用速尿等利尿药小便无明显增多,入我院住院治疗,除高度腹水外手心热心烦,恶心呕吐,咽干,舌苔白厚腻而燥,腹胀满难忍,双下肢亦浮肿,脉象沉滑,辨证为脾湿胃热,湿热瘀阻,升降失常,气滞水蓄。宜健脾温中,清胃热,除湿利水分消法。

泽泻30g,猪苓20g,茯苓30g,白术25g,人参15g,干姜10g,砂仁15g,黄芩15g,黄连15g,槟榔25g,姜黄15g,川朴25g,枳实15g,半夏20g,知母15g,二丑各20g(砸碎)。

水煎日两次服

初服七剂小便稍增多约500ml,继服14剂小便明显增多2000~2500ml,腹部宽松胀满减,呕恶已除能进饮食,但腹水仍多,食后胀满,尿蛋白( ),继用上方化裁继服50余剂,小便3000~3500ml,腹水全消,下肢肿亦除,脉象缓舌转润,尿蛋白( ~±),血浆白蛋白亦恢复正常而缓解出院。

五、疏郁利水法

1. 适应证

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大腹膨满水肿不消者。

2. 辨证要点

(1)腹胀满(高度腹水),胃脘胀满,四肢肿胀,两胁胀痛,小便不利,口干咽干,呕吐少食,面目虚浮,大便秘结。

(2)形体臃肿,皮厚色苍,舌苔白厚腻或稍黄,脉象沉滑有力。

新方流气饮

干晒参15g,白术20g,茯苓20g,甘草10g,陈皮15g,半夏15g,公丁香7g,枳实15g,川朴15g,槟榔15g,香附15g,草果仁15g,青皮15g,大黄10g,瞿麦20g,肉桂10g。

“按”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见此证型为气滞水蓄为病,此证应用利水之品多不能取效,因水气同病,气滞不行则水湿停聚。反之水积则气郁,气与水互结阻碍三焦运行,故致腹大膨胀,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症,《内经》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素问·灵兰秘典》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见三焦为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如果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受阻,水道不畅则水液停蓄,此证一方面脾胃不和失于运化,另一方面三焦气滞不通,故见脘腹胀满,四肢肿,气不下行,兼有嗳气胁肋胀痛,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候。本方由木香流气饮衍化,组方六君子汤健脾胃除痰湿,以利脾之运化;丁香、肉桂、草果仁温振脾阳;枳实、川朴、槟榔、香附、青皮、木香疏郁理气通利三焦气化;大黄清泻胃热以降湿浊。组方配伍严谨,药味虽多而不滥,笔者用于治疗肾病高度腹水常获捷效,服药后小便增多,腹水随之减少直至消除,尿蛋白亦常随水肿消退而减少。全方功用可概括为强健脾胃,温振脾阳,疏郁理气,通利三焦,泻热降浊。若腹水重者,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笔者常于此方加入甘遂(醋炙)5~7g,服药之后大便通利小便遂之增多,常获良效。甘遂以醋浸炒呈黄色为佳。

验案举例

(1)陈某女55岁退休工人绥化市1999年8月10日初诊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半年余,肢体及四肢肿胀,腹膨大胀满(中度腹水),胸满胁胀,气逆不得平卧,小便量少不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口苦咽干,脉象弦滑,曾用速尿及中药五苓散类无效。据上述脉证相当属气滞水蓄,脾失健运湿浊壅滞三焦不利。用新方流气饮疏郁理气,健脾胃,泻湿热,通利三焦法治疗。服三剂,腹中肠鸣矢气下行,小便渐增,继服四剂,气体下行自感腹中舒适,小便一昼夜1500~2000ml,原方中加泽泻、猪苓各20g,继服7剂,小便增至3000ml以上,腹胀大消,全身肿亦消,尿蛋白( ~ )。后用加味清心莲子饮、升阳益胃汤调治,4个月尿蛋白( ~±)出院,获得基本缓解。

(2)毕某女44岁工人1999年4月18日初诊

在本院住院,尿蛋白( ~ )、潜血( )、血肌酐355μmol/L、尿素氮187μmol/L、CO2 22. 1μmol/L、血压150mmHg,血脂不高,全身浮肿,腹水(高度),腹部膨胀难以转侧,小便不利,大便秘,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不全,曾经用过强的松、速尿、双氢克尿塞,小便无增腹水不消胀满难忍,服中药健脾利水及泻下之剂均无好转,会诊见其舌苔厚腻脉象沉滑有力,综上症脉分析此属脾虚失运气滞水蓄三焦壅遏,宜用木香流气饮加味治疗。

干晒参15g,白术20g,茯苓30g,半夏15g,公丁香10g,陈皮15g,广木香10g,枳实15g,肉桂7g,川朴15g,槟榔20g,香附15g,草果仁15g,青皮15g,大黄15g,木通15g,二丑各25g(不砸碎),甘遂5g(醋炙)。

水煎日两次服

服药7剂大便一次稍溏,小便量300ml,腹胀无明显好转,嘱继服七剂,小便略增700~800ml,大便下泻两次水样便,腹胀稍轻,小便仍不多,自述腹泻后腹部胀见轻,继用上方甘遂增至7. 5g,二丑各30g,连服14剂,大便下泻水样便较多,日行4次,小便亦增至2000ml,腹水明显减少,腹胀大轻,四肢肿亦大消,但停药后小便仍减少,继用上方甘遂增至10g,服七剂后小便一昼夜增至3000ml,大便下行3~4次水样便较多,腹水明显减少,腹胀进一步减轻,腹部明显见小,但仍不能停药,停药即小便减少,病人自觉精神大好,食欲增加,腹胀减轻,四肢肿全消,仍有腹水,此水去大半仍未根除,必须除邪务尽。继服上方甘遂增至15g,服药三剂小便增至5000ml,继服3剂加山药30g、白术30g,小便继续达5000ml以上,大便日行两次,腹水及四肢肿全消,与服药前水肿外观宛若两人。脉象沉弱,舌白苔润,尿蛋白( ),潜血( ),肌酐255μmol/L,尿素氮17. 0μmol/L,经用升阳益胃汤化裁治疗三个月全身有力,食欲增加,诸症减轻,尿蛋白(±~ ),潜血(±),血压用降压药维持亦正常,从而出院。但肌酐188μmol/L,尿素氮10. 7μmol/L,嘱继续治疗以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此病人系本省黑河市人未再复诊,远期疗效未追踪复查。

“按”甘遂味苦性寒有毒,为泻水之圣药,泻水消肿,通利二便,攻逐水热为治水热壅结阳水之要药。《景岳全书》有舟车丸主治水热壅结气机阻滞,临床见症大腹水肿胀满坚硬,口渴,气促,便秘,脉沉数有力。笔者改用汤剂去轻粉治肝硬化腹水(重度),结核性腹膜炎高度腹水,肾炎,肾病综合征腹水见上述脉证者用之有捷效。

十枣汤用甘遂3g,大枣10枚煎汤治疗胸膜炎积水有良好疗效。甘遂炙用性较温和,笔者用醋浸泡3~5小时,用微火焦黄,用水煎服或研末用胶囊吞服每次3g。用后多泻下水样便,继之则小便通利,逐渐增量则小便随之增多直至水肿消退为止。

六、温阳活血法

适应证

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以水肿为主者。

辨证要点

(1)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或水肿反复发作,小便少,大便溏或溏而不爽,脘腹胀满,腰痛,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晦暗;

(2)面色白光白,舌体胖嫩滑润,舌质淡或边缘、舌下有瘀斑,脉沉细迟或沉涩。

加味真武汤

附子25~30g(先煎),茯苓30g,白术25g,白芍25g,干晒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益母草30g,红花15g,桃仁15g,生姜15g,甘草15g。

“按”本病病机为脾肾阳虚夹有血瘀之症,由于脾肾阳虚无力温运水湿形成水肿谓之“阴水”。本方为温肾健脾利水活血之剂,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属于脾肾阳虚之水肿。方中附子为温助肾阳之品;参、术、苓、草益气健脾;白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敛阴滋阴;参、附、术为温热燥药,故伍以敛阴滋阴之剂,相辅顾护阴液,防其热燥耗阴。高度水肿血液循环受阻,现代医学谓之高凝,故用益母草、桃仁、红花活血利水改善血凝,水除气血通畅则全身功能得以恢复。益母草有活血利水之功需重用方效,余常用30~50g,且属于轻剂多用对胃肠无任何副作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功能,仲景之真武汤、附子汤、四逆汤等皆重用附子以温补肾阳,主治亡阳厥逆,表现为形寒肢冷,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水肿,甚剧四肢厥冷,脉微沉伏(血压低不升),通过附子的回阳效能,改善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消除水肿,恢复心肾功能。除肾阳虚水肿外亦可治疗心功不全之水肿,笔者以此方治疗心衰之水肿亦颇有效。但附子有毒不宜生用,其有效成分乌头碱宜久煎,药理实验煮沸时间愈久,毒性大大减弱,其回阳救逆强心作用不减,一般先煮1小时,再入他药为佳。

徐某男32岁干部1999年10月15日

以高度水肿入院,经检查尿蛋白( ~ ),血浆蛋白2. 1,球蛋白3. 0,总蛋白5. 1,甘油三酯8. 9,胆固醇9. 7,血压130/85mmHg。全身浮肿,手足厥冷,小便不利,大便溏不爽,腰酸痛,畏寒,腹胀(中等度腹水),脉沉,舌嫩白滑,面色白光白。诊断肾病综合征,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治以温肾健脾利水消肿法。

附子片25g,茯苓25g,白术25g,白芍15g,生姜20g,肉桂10g,坤草30g,红花15g,桃仁15g,寸冬15g,五味子15g,党参15g,五加皮20g,水煎服。

连服两周14剂,小便增3000ml(一昼夜)以上,浮肿大消,腹胀减,形寒肢冷亦明显改观,继以上方加黄芪30g服14剂,小便3000~4000ml,水肿进一步消退,但下肢、眼睑有轻肿,口中稍感干,原方加知母15g继服7剂,水肿全消,尿蛋白( ~±),继用升阳益胃汤化裁健脾胃升清阳法调治两个月,尿蛋白(±~ ),血浆蛋白恢复正常而出院。

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阳虚者此方确有良效,但笔者临床观察纯属脾肾阳虚只是少数,可能是我院病房、门诊所治的病人大多经过中西药治疗,病机寒热错杂,在脾肾阳虚证中常伴见口苦咽干、咽痛,尿黄,舌苔黄腻或厚腻等湿热内蕴证候,虚实寒热夹杂成为治疗过程中一个干扰因素,亦常棘手,笔者经过精细辨证多系用寒温并用、清补兼施法取效。

七、补肾益气法

适应证

(1)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蛋白尿日久不消者。

(2)IgA肾病血尿反复出现者。

辨证要点

(1)腰酸痛,腰腿酸软,手足心热,神疲体倦乏力,气短心悸,少气懒言,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咽干口噪;

(2)舌红少苔,小便色赤或深黄,大便干,脉象细数或沉数。

处方:加味地黄汤

熟地20g,山萸15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知母15g,黄柏10g,龟甲20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黄芪20~30g,党参20~30g,地骨皮15g,甘草15g,水煎服。

“按”本方为补肾滋阴益气固摄之剂,治疗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病程日久不消,见上述脉证属于阴虚火旺,气虚固摄无力以致血尿、蛋白尿日久不除者。凡病程久之血尿大多属于肾阴亏耗虚火妄动,方中以知柏地黄汤加人参、黄芪为主,前者滋肾阴降相火,后者益气固摄。蛋白尿属于水谷精微。补肾益气固摄既可治阴虚火旺之血尿,又可治气虚不摄之蛋白尿,具有双重作用。加知母、龟板、黄柏配伍尤能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对于阴虚火旺肾失封藏之血尿尤为适宜。女贞子、旱莲草为二至丸,地骨皮皆滋阴降火之品组于一方其效弥彰。

验案举例

蒋某女53岁工人1999年6月17日初诊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一年余,尿蛋白( ~ ),红细胞满视野,有时30~50个反复出现,多则充满,少则30~50个,潜血( ),血压150/100mmHg,因病人不同意来做病理检查,曾在他院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片及清热止血中药皆无效,经介绍来寓求治。症见全身乏力,短气,腰酸痛,下肢无力,后臀部酸痛,脉沉细稍数,舌质红。根据病程一年余,大量血尿及蛋白尿不止,结合症脉分析当属肾阴亏耗,气虚无力固摄之证,宜益气固摄法。

熟地20g,山萸20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知母15g,黄柏10g,黄芪30g,党参20g,龟板20g,血余炭2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侧柏炭20g,地骨皮15g,水煎服。

治疗经过:自1999年6月17日初诊至7月20日共服上方28剂,血压经用降压药维持正常,腰痛膝软大减,自感有力精神亦佳,尿检红细胞2~3个,潜血(-),尿蛋白(±),脉沉滑,舌淡红转润,后又经数次尿检红细胞均在2~3个之间,蛋白(±),从而缓解。

八、补肾益气固摄法

功效:益气补肾固摄收敛止血。

适应证

(1)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为主者;

(2)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者;

(3)不明原因的血尿顽固不止者。

辨证要点

(1)血尿病程日久不消、顽固不止;

(2)腰酸腿软,全身乏力,体倦神疲气弱;

(3)舌淡润,脉象沉弱或沉细无力;

(4)有轻度贫血。

处方:益气补肾固摄合剂

黄芪30g,太子参20g,石莲子15g,乌梅炭20g,金樱子15g,熟地25g,五倍子15g,龟板20g,孩儿茶15g,龙骨20g,牡蛎20g,山萸20g,茜草20g,地骨皮15g,赤石脂25g,甘草15g,水煎服。

病例潘某男23岁工人大庆新村2000年2月15日初诊

反复血尿不消、有时肉眼见红细胞,有时红细胞30~50个,潜血( ),蛋白(-),经病理检查确诊IgA肾病,从1999年2月迄今经中西医药治疗曾用过甲强、雷公藤多甙片、火把化根片治疗均未收效。病人现在症状:全身乏力,腰酸痛腿软,舌淡脉沉,面白光无浮肿,血压130/80mmHg,血红蛋白11g,肾功:血肌酐、尿素氮均在正常值,辨证分析属于血尿日久气虚不摄,肾虚不固,当以益气补肾固摄收敛止血法。

熟地25g,山萸20g,女贞子20g,枸杞20g,旱莲20g,黄芪30g,党参20g,龙骨20g,牡蛎20g,海蛸20g,茜草20g,乌梅炭20g,地榆炭30g,侧柏炭20g,儿茶15g,仙鹤草30g,小蓟30g,茅根30g,甘草15g,水煎服。

初服14剂,血尿减少肉眼未见血尿,镜下红细胞30~40个,潜血( ),考虑血尿病程日久属气虚肾虚不摄,非同一般热伤血络收效之速,嘱继服原方。从本年2月15日至5月26日一直坚持服用本方稍有化裁,中间曾两次检查红细胞消失,潜血亦无,后又出现红细胞5~7个。直至7~8月三次检查血尿(红细胞)0~2个、潜血(-),两个月内未复发,特别是全身有力,腰亦不痛,腰腿均有力,在大庆郊区住,到采油四厂每日骑自行车几十里路程亦不觉累。可见,中医治疗此病从益气补肾增强体质整体观治疗之特色。

“按”本病病机为肾阴虚,气虚血失统摄滑脱不止。本方作用为补肾益气阴,固脱收敛止血,适用于以上列举血尿符合辨证要点多能取效。方中黄芪、太子参益气为止;溲血日久耗伤肾阴,故用熟地、山萸、龟板滋补肾阴;地骨皮、石莲子滋阴清热;龙骨、牡蛎具收敛之功,为治溲血日久滑脱不止之圣药。

五倍子、金樱子、乌梅炭、孩儿茶、赤石脂皆具收敛固涩止血之功效。五倍子多用于消化道出血有良效,笔者用于肾病出血亦有效,并对蛋白尿亦有一定疗效;孩儿茶功能清热固涩止血,一般多外用,笔者临床用于内服亦颇效。曾治曹姓男18岁学生,初为肉眼血尿,蛋白( ),经治疗肉眼血尿消失,但镜下血尿不减时充满,少则30~50个,蛋白尿( ),经病理检查诊断为IgA肾病,用雷公藤多甙及中药等治疗无效持续一年余,腰酸,全身乏力不能坚持上学,家属甚为忧虑,慕名来门诊求治。面色?,舌淡红,脉细弱,镜下血尿(红细胞)30~50个。据其病程久,脉证分析为肾阴虚,气虚血失统摄不固,投以上方加赤石脂20g(布包)同煎,初服七剂效果不明显,继服上方不变又连服七剂,尿检红细胞10~15个、蛋白尿( )。继服上方连服,经两个月治疗尿检红细胞3~5个,蛋白尿(±)。连续服药十余剂,全身有力,腰腿不痛,尿检红细胞2~3个,脉象有力,嘱其上学。随访此病人考入大学,远期疗效巩固。

1992年6月又治一于姓妇女65岁。肉眼血尿三月余,经哈医大附院检查无结果,为不明原因血尿,来中医求治。病人素体尚佳,无明显症状,微有腰酸乏力,脉象沉弱,舌质淡红,余先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主治无效,考虑此病人三月余曾经用过多种中西药止血均未收效,按气虚不摄血治疗当会无误,其所以未效原因,补气中缺乏收涩固下之品,遂投以本方连服14剂,血尿消失,镜下亦无。唯胃脘稍不适乃属五倍子、儿茶所致,于本方加入陈皮、枳壳嘱其继服七剂以巩固疗效,从而痊愈。

笔者在门诊、病房治疗血尿日久不止者多例,辨证多呈现腰痛膝软,全身乏力,用补肾益气之剂有一定疗效,但血尿常呈现血尿迁延不愈,用此方补肾益气加收敛止血之品常取得良好疗效。如本年(2002年)五月在门诊治一张某,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3年中西药治疗尿蛋白( ~ ),镜下血尿反复充满或30~50以上,全身乏力,腰痛膝软,脉沉弱,舌质红,投以上方。三次复诊服药21剂,尿蛋白(±~ )、红细胞5~8,后继服上方化裁调治。经三个月治疗有时红细胞10~15~20个,药后经几次尿检红细胞0~2,尿蛋白(-)而缓解。

赤石脂别名红土、石脂,甘涩温,功用涩肠止泻、止血、敛疮、生肌解毒,具收敛止泻止血作用。治虚寒性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研磨外用治疗疮疡不敛,湿疹脓水浸淫。对胃肠出血有止血作用,如《伤寒论》之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笔者用于血尿日久不止属滑脱者亦有良效。

孩儿茶异名乌爹泥,含多量鞣质为收敛剂。《本草纲目》谓:味甘苦,微寒无毒,功用清热化痰,外用生肌定痛,内用治痰热咳嗽,消渴,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血崩等。本方用之取其收敛止血之功效。

九、泄热活血法

适应证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以血尿为主者。

辨证要点

(1)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小便黄赤灼热,舌尖赤苔白燥,或兼咽痛,扁桃体红肿者;

(2)急性泌尿系感染发热,小便涩痛灼热,尿急,尿频,少腹胀满,大便秘;

(3)舌尖或边红干少津,苔白燥,脉象滑数有力者;

(4)肉眼血尿,色鲜红或兼夹有血块或镜下血尿。

桃黄止血汤

大黄7. 5g,桃仁20g,小蓟30g,茅根30g,生地20g,侧柏叶20g,山栀子10g,蒲黄15g,桂枝10g,甘草15g,水煎服。

“按”(1)本方为热结下焦(包括肾与膀胱)邪热迫血妄行外溢出现尿血。本方主药为桃仁、大黄以泻热结,热除瘀开则血止,此方乃根据桃核承气汤意,除大黄、桃仁泻热逐瘀;桂枝温通以防寒凝;小蓟、侧柏叶、茅根、生地、山栀诸药凉血清热止血,合而为清热止血之有效方剂。凡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血尿属瘀热者皆有卓效。

(2)大黄《本经》谓“下瘀血,血闭”;《别录》谓治“老血,血留结,少腹痛”;《甄权》主治“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水肠”;《元素》谓“除下焦湿热”。李时珍谓“治下利里急腹痛,小便淋漓”。综上可知,大黄除治阳明实热具有泻下作用,又能通利小便、清热泻热、化瘀止血之功效。故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泌尿系感染之血尿辨证属于热结迫血外溢者有良效。

验案举例

吴某女35岁患慢性肾炎一年余,反复镜下红细胞30~40个,有时出现肉眼血尿,蛋白(-),经中西药治疗无效于2001年5月在北京医科大学附院病理检查诊断IgA肾病,于2001年11月来门诊求治。证见腰痛,手足心热,便秘,小便深赤,舌质红,苔燥,口干咽干,脉滑数,辨证属于热结足少阴经,迫血妄行,宜泻热凉血止血之剂。

桃仁25g,大黄10g,生地20g,茅根30g,小蓟30g,侧柏叶20g,山栀15g,赤芍20g,藕节20g,生草15g,水煎服。

治疗经过:从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服药80余剂,初服药10剂大便微溏日1~2次,血尿明显减少30~40个,未出现肉眼血尿。继服则大便不溏,日一次,镜下红细胞20~30个,前方加茜草20g,仙鹤草30g,血余炭20g,连服上方中间有时偶见镜下红细胞30~40个,继服药不变至本年3月,红细胞2~3个,有时3~5个,潜血(-)。继服至3月20日,镜下红细胞(-),手足烦热已退,腰痛已除,舌转润,脉缓,停服药观察迄今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按”前人认为溺血应以脉症辨证,如张景岳谓:“分精道,小肠,膀胱,肾难辨。不知有火脉火症,涩痛为热,宜清利。如无手足阴虚好辨,宜左归、固阴加减。若命门火衰非右归、四维加味不可。”

现今溺血有属肉眼血尿,有属镜下可参考脉症。如见滑实则为火脉;如见少腹满便秘,小便涩痛则为火证,宜清利法;如无瘀热可用小蓟饮子加味;如小腹满,便秘,尿涩通则可用本方百不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