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99

第99章 医学成就最高的王爷朱橚

朱橚对我国中医药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组织编写了《袖珍方》、《保生余录》、《普济方》、《救荒本草》,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为中医药学和中医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朱橚(1361~1425),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封周王,谥定,故称周定王,我国方剂学家、植物学家。

洪武三年(1370年),朱橚被封为吴王,驻守凤阳。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橚到开封任职。朱橚多材,有远大的抱负,常想着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传名后世。他到开封以后,执行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兴修水利,减租减税,发放种子。

他还对各类药品、药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组织大批学者,编写了一部名为《保生余录》的方书。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因私自前往凤阳,触怒明太祖,被流放到云南。那时的云南是蛮荒之地,朱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艰难、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就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袖珍方》全书四卷,共3000多方,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刊行后,促进了云南贵州一带的医药事业发展。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橚回到开封。他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

永乐四年(1406年),由朱橚亲自订定,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普济方》刊行,同年《救荒本草》一书也刊行。《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中医方剂专著,共168卷,分为1600论,全书载图239幅,收载药方61738济,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该书集明朝以前方书之大成,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证之下都有一些方子,学者或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即可。《普济方》搜罗广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记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为我国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朱橚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是成就最突出的,以开拓新领域见长。《救荒本草》的编撰仅以食用植物为限,这一点与传统本草有所区别,是一种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是从传统本草学中分化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救荒本草》全书两卷,共记述植物414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由于作者有实验植物园,可以随时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书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将植物形态等表述出来,一种植物附一插图,图文配合相当紧凑,对植物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救荒本草》在救荒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开创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书在明代翻刻了几次,对明清时代的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救荒本草》以自己出色的植物学成就,还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l7世纪末,《救荒本草》传到了日本,博得日本学者的青睐和强烈关注,并多次刻印刊行。19世纪80年代俄国植物学家E·贝勒,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W。T。施温高,20世纪40年代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都给予朱橚和《救荒本草》很高的评价。

延伸阅读

朱橚保生普济救荒之谜

一个锦衣玉食的藩王,朱橚为什么会做这些方剂学和救荒方面的研究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朱橚是一个很有才华而不满当时政治,时有“异谋”的人。他曾三次有“不轨”行为,除两次被贬往云南外,永乐十八年(1420年)还曾因谋反被传讯。他大力编写刊行些以“保生”

、“普济”、“救荒”为宗旨的医药书籍,表面上看是由于目睹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意在“救国救民”,实际上是他争取民心的一种方法,为政治目的服务。其二,做些有影响的好事以流芳后世。他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重刊《袖珍方序》中写道:“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虽然他没有谋反成功,像他四哥朱棣那样当上皇帝,但立功留名后世的目的还是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