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73

第73章 当代杰出的数学科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数学科学家,他打开了两百多年来一直无人能够打开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被称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的第一人,受到世界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称赞,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省闽侯人,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自幼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他在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沈元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因此被称为“攻克‘哥德巴赫猜

想’的第一人”,英国数学家哈

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

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

“陈氏定理”。此外,陈景润曾任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

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

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

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

职。共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

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延伸阅读

陈景润的爱国故事

1977年,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信邀请陈景润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其中就有陈景润。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可以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给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回信说:“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陈景润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外语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1966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 2”)。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国际知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陈景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