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72

第72章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华罗庚(1910~1985年),江苏金坛人,中国杰出的数学科学家。华罗庚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华罗庚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经营一间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一面帮助父亲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有时入了迷,他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就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当时,他的数学书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

有志者事竟成。1930年春,华罗庚的论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赞扬,华罗庚也因此获得了在清华学习的机会并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数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59年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空气,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延伸阅读

少年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在少年时代就非常注意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有一次,华罗庚和同学们在河边放风筝,放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刮断了风筝线,断线的风筝像一个醉汉跌落到河对岸,同学们奔跑着把风筝拉回来,重放。

这时华罗庚却站在一旁,一动不动地陷入了沉思;从风筝线的长度和地面的夹角能够算出风筝的高度,那么从风筝的高度和它落地的时间,能不能测算出风的速度呢?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把风筝升到高空,然后再把风筝线剪断,让风筝自由飘落,计算着风速。结果与他的设想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