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26

第26章 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学巨著,在中华民族和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比欧洲早了两个世纪。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镇。在客店吃饭时,他向店法?”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色顿时大变,惊慌地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就再没出来!”

徐霞客听店主这么一说,游兴反而大增。天亮后他立即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直奔麻叶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那麻叶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隐约可见,险象环生。徐霞客不慌不主打听道:“老哥,不知去麻叶洞怎么个走忙,徐徐点燃手中的火把,便从黑洞里钻了进去。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洞内冷气袭人,阴森可怖,不时有水珠滴在颈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弯走了多少时间,只见侧面突然有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随即被眼前的奇景惊得目瞪口呆:头顶的巨石上,齐刷刷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胧中,但见根根石柱从洞顶垂下,棵棵石笋从地上生出,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钙)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像这样奇特的景观,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暗自庆幸,亏得没听店主的话,否则岂不遗恨终身?

后来,在西南地区,徐霞客又多次仔细考察过石灰岩地貌,曾先后探访过101个岩洞。在他的笔记里,详尽地记述了溶蚀对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蚀,不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圆形的洼地,还能形成状如门洞的“天桥”以及岩洞中奇妙绝伦的石钟乳、石笋。对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广泛深入的考察和详细记录,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00多年;而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伟大先驱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数万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是徐霞客30余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被称为“古今游记第一”。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也赞叹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知识小百科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江苏省江阴市霞客镇,始建于明代,清代初翻修,现存三进两侧,保持原有的风貌。故居第一进面阔七间,进深六架,高5.8米。中悬陆定一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背面置徐霞客半身浮雕像。第二进阔五间,进深六架,高5.8米,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学者所撰论文、专著。第三进面阔五间,进深八架,高6.8米,正厅三间中悬沈鹏 所书“崇礼堂”匾额,壁间陈列现代名人题词。东西两书房展示四十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的风光照片。1993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首都举办“千古奇人徐霞客纪念展”,获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