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10651700000019

第19章 主题三 与课堂互动中的举手对话

课堂互动,有一个外显的标志,举手。课堂中举手的频率,举手的效率,举手的约束机制等,无不显示出这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驾驭之功。

我听到过“发言不必举手、坐下不必等教师示意”的声音,有人说这是新理念;听到过有教师谈举手频率的规律,大意是举手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变化,而呈现递减趋势。最能引起我思索的是曾见过的一个案例,在一堂公开课中,老师问题提出后,一名学生“唰”地举起了小手,老师笑了。接下来的情形,却是随着学生丢三落四的混乱回答,笑意在老师脸上慢慢消失。没等学生说完,老师就不客气地说道:“难道你不懂想好了再举手回答吗?”学生也很为老师打断他的话而懊恼,不禁嘴里喃喃说道:“难道我就不能先举手再去想怎样回答吗?”听此言,见此课,直觉告诉很多教师,那些课堂中的不举手和不准举手,就是问题,急需有人去集中思考、探讨和解决相关症结。

一、课堂中为什么不举手

了解举手是什么,可说是解决不举手的问题的前提。什么是举手?在此,笔者想结合语言学、心理教育学和新课程理念作三点阐述。在深入语言学的探索中发现,举手是与思想有联系的,它是靠“手动”的方式去传达思维的一种课堂无声语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举手,发现举手是课堂中的一种动手,学生智慧的激发就从手一举时开始了接力。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模式来理解举手,发现举手多出现在教师发动课堂交往的碰撞中,更可说它是师生间心灵对话的桥梁建构,手一举学习机会便有了预约。

对不举手的探讨,还可深入到现象学中去找答案,如结合加拿大著名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所开辟的教育现象学去理解举手这一教学现象。教授曾说:不能只把现象当作一种方法,还要把它当作一种心理治疗,应深信现象是一门学问,其方法确实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我们理解举手这一教育现象,只要借助了他的话,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教师如果注重去理解举手,它一定就会成为师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应用好了举手,师生间理解得越多,培养出来的人性就会越丰富,建构的智慧就会越美丽。

学生在课堂中不举手,其症结多在两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原因,如心理安全、个性等原因;二是自身外的原因。解决学生不举手的问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才能找到让学生多举手的捷径。

二、怎样让学生多举手

一千个教师,解决怎样让学生举手的问题,就会有一千种方法。怎样让学生举手,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去研究问题,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立足教师找原因,上课不举手发言是由很多因“教”而起。如,课堂语言描述不严谨,提问不具有挑战,评价不能促进思维发展,交流时无法让学生真诚感受生命等;如,教师课堂表情没有丰富内涵,眼神不能调控课堂,动作毫无亮色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不举手。有研究还表明课堂交往的有效性,约四分之一左右的课堂交往取决于有声语言,大多却取决于举手等类似的无声语言。举手,实是一把衡量课堂是否是有效教学的尺子,只要师生互动在课堂中,加强了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的协调,就会交互反馈对话的质量。

在教学艺术上求精,也能让学生多举手。举手,施教之功,贵在启导,而启导之法,贵在善问。“善问者”能在学生处于“愤”“悱”心理状态中,恰当选择提问方式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只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中下工夫才行。课前要精心设疑,如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提问,在教学关键处发问,在抽象概念处引问,在加深理解处设问等;课中要“巧”问,如具有启发性、形象性、层次性、适度性,其问就应宜“明确”忌“误导”,宜“逻辑”忌“无序”,宜“精辟”忌“泛化”,宜“情趣”忌“乏味”等。预设和生成,可说是促进举手的第一法宝。

还需研究教学技巧才行。不举手出现了教学裂痕,深入一线找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中,甚至到了“打死也不举手”的地步,也让人曾见到过老师的无奈,他采取“谁不举手就叫谁”的策略,也是收效不大的。“不举手”,它多是学生在用无声示意教师,你的课堂有“问题”。学生的不举手,只能进一步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中还缺少驾驭举手的修养。看来,再探讨为啥是“启”而不“举”也很重要。

举手表示合作,不举手表示什么?有经验的教师,总能让学生上课多举手,哪怕不懂时。怎样让学生举起手来?一千个教师,解决怎样让学生举手的问题,就会有一千种技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得好:“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举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去研究问题,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才是最有效的办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把手举起来,最成功的案例是“换只手举”。其内容大概是,教师对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私下里建立了理解的渠道:“这样吧,下次老师提问时,你要是有把握回答,你就举右手,要是你没有把握回答,就举左手。但要记住,今后在学习中要建立自信心,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如此,学生在课堂又怎能不举手?如此,建立起师生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又没有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就是一种教育智慧的体现吗?

还见过一位教师对举手的探讨:课上,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的举着张开的手掌,有的举着捏紧的拳头,有的伸出一根手指,有的伸出两根手指……这些是什么意思?“举着拳头的表明他还没有发过言,伸出一根手指表明他才发过一次言,伸出两根手指表明他已发过两次言……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雕虫小技”,可细心的教师是能借此掌握学生发言的情况的,并会激励学生去发言,及时调整发言的对象。

三、课堂中举手的突破

有经验的教师,还得善于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那些见了“不举手”,犹如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的教师,就只能称作“教书匠”。可惜我们许多教师至今沉溺于教学的小技巧,而忽略了学习教育理念,以致不求教育的创新。研究型的教师见了“不举手”的现象,其教育的智慧是能被激发的,其眼里就能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而后还能通过研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真是两种教育观,两种不同教学效应。这些,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话题。对此,再谈两点关于举手的建议。首先是,教师要有“问题”研究意识。如,为啥不举手可说是一个问题,可以去研究教师的预设为啥没有得到好的落实;为何勉强举手是一个问题,也可以去研究如何恰当处理课堂教学机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也是一个问题,研究课堂调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样也有价值。其次是,教师要博学,即不但要有过硬的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时对其他领域也加强学习。就学生不举手而言,从心理学与教育学中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师们要更懂一点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懂一点现象学的知识,在解决“不举手”的问题时,研讨中产生的方法一定会更多。

举手,也是一种幸福,如常见许多成人至今还怀念读书时代,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被老师表扬的那种愉悦心情。在我近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最愉快的,也莫过于课堂上有学生积极举手参与,所带来的那种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交流给我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