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疾病自查自疗手册
10649300000096

第96章 3、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由于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疫区经济发展,因此,人们称它为“瘟神”。

“健康自测”

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到过疫区的人。

接触过疫水。

皮疹。

发热。

腹痛。

腹泻。

乏力。

肝脏不适。

“常识”

1.血吸虫病传染源。

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终宿主除人以外,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在我国,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家畜有牛、犬、猪等9种;野生动物有褐家鼠、野兔、野猪等31种。由于储蓄宿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使得防治工作难度加大,在流行病学上病人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评价这些动物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既要考虑到其体内血吸虫生物学特性;又要注意这些动物数量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动物粪便中的含卵量及其污染环境程度。

2.血吸虫病发病及分布情况。

资料显示,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在我国因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十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计有患者千余万人,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流行情况得到基本控制。但文革期间,由于预防工作中断,使血吸虫病又复流行和蔓延。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仍很有必要。

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1990)。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协,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造成了“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解放后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70年代未期,患病人数已降至250万,晚期病人已很少见到。灭螺面积达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创新。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要达到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血吸虫病症状和体征的轻重与感染血吸虫的数量和感染者的抵抗力有很大关系,与感染血吸虫的数量大致成正比。感染轻者可没有任何表现。

不同人对血吸虫感染的反应也不相同。疫区居民因长期反复小量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症状可轻微,病人生活及劳动能力如同或接近正常人。而非疫区的居民由于对血吸虫病没有免疫力,当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常出现记性感染症状,病情凶猛。

感染者的体质和营养状况对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也有一定的影响。体质强壮、营养良好的与体质虚弱、营养不佳的人相比,虽然感染血吸虫的数量相同,但前者所出现的饿症状和体征可能比后者轻。

从以上情况可以得知,疫区有相当一部分血吸虫感染者在粪便检查时虽然发现有血吸虫卵,但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和体征,健康状况良好,这是因为侵入人体的尾蚴数量不多,雌虫卵较少,而身体抵抗力又较强的缘故。

3.血吸虫病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量人口流动,给血吸虫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致使这种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断延续。据推算全国有154万病人,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血吸虫急性感染发生,特别对儿童的危害相当大。每年因患血吸虫病损害健康,降低生产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算。目前,全国尚有未控制的流行区,绝大多数是流行严重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边远山区。各流行区的情况不一,目标不同,防制对策亦应有所不同。因此,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

目前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趋势是基本控制地区和监测地区疫情尚稳定,未控制地区疫情回升基本得到遏制,并开始有所下降,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已经历了以全面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到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灭螺的转变过程。最终控制、消灭血吸虫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务相当艰巨,还有一些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粪便污染水的方式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居民生活习惯及家畜的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便成为疫水,对人、畜具有感染性。人体感染血吸虫的方式一般可分为生产下水和生活下水两类。

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习惯的人感染血吸虫的高峰季节也不相同。

在冬天,当天寒地冻,河水、湖水、塘水结冰或干枯时,感染性钉螺极少甚至不逸出尾蚴,形成较长时间的血吸虫非易感季节,感染不容易发生。

但在某些血吸虫病流行区,冬季气温不一定很低,仍有可能发生感染。

在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最适宜钉螺活动。加上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因此感染的机会较多。

在夏季,气温高,下湖、下河游泳、洗澡的人数多,接触疫水的时间长,身体暴露的面积也大。另外,在洞庭湖、鄱阳湖湖滨和长江沿岸等一些地区,洪水季节到来时,由于抗洪抢险突击下水人数增多,因此,受感染的人数也有可能增加。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

在秋季,温度也适宜钉螺活动,且又是捕鱼的好季节,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湖地区居民纷纷下湖捕鱼、捉虾,常常发生急性感染。因此,秋季同样是感染血吸虫的一个重要季节。

容易感染血吸虫的地方称作易感地带。一般是指人畜常到感染性钉螺较多的地方。此外,也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情况。

不同类型的疫区其易感地带的地形、地貌也不相同。在水网地区,易感地带常常位于居民点附近。如居民因生产生活常去的地方,或船民、渔民经常停靠船只的码头附近,或牛棚及耕牛过河渡水的渡口附近,或排灌渠道内。在湖泊沼泽地区,易感地带大多是地势低洼、地形复杂、感染性钉螺密度高、人畜活动频繁的江湖洲滩、孤岛或新围堤垸尚未开垦的地段。丘陵和山间平坝地区的易感地带常在居民区附近的池塘、沟渠和小溪。高山型地区的易感地带主要为梯田,其次是家畜放牧的草铺和坑、塘、沟等。

“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治疗原则是首先要挽救患者的生命。因病情较重,应加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防止病情恶化,使患者尽快脱离危险。在积极挽救生命的同时,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早进行抗虫治疗,以杀灭血吸虫和彻底消除症状。

慢性血吸虫病可由未治愈的急性血吸虫病转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在该病流行区发现的病人,绝大多数是慢性早期病人。慢性病人大多数没有症状,治疗的目的在于杀灭体内的血吸虫,防止镔铁请向晚期发展。同时控制和消灭传染源,达到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

支持和对症治疗:早期卧床休息,同时口服维生素类药物。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补充水、盐及能量物质。当重症患者不能进食是,要从静脉给予补充能量。对一般轻型和中型患者的发热用吡喹酮即可逐渐退热。对高热、中毒症状严重的重型患者可于杀虫治疗前或同时合并应用皮质激素类退热药物,这样对改善病情的作用更快。对出现休克要立即实施抗休克疗法。

病原治疗:轻型及体温在40℃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患者,可近早使用吡喹酮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中型或重型患者,先用支持疗法,治疗合并症,改善集体状况,再作病原治疗。

“预防”

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