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约每1万名儿童中有2~4例,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健康自测”
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
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当医生”、“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把“我”说成“你”。
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
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
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常识”
1.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在1万名儿童中有2~4例,起病于30~36个月以前,2/3患儿出生后即有孤独症表现,1/3患儿在一二岁时基本正常,以后才有异常。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展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疾病。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只要家长注意观察,细心比较孩子与其他孩子发育不同的特点,早期发现儿童孤独症,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有自闭症倾向,家长们既不要听任其自然发展,也不要惊慌胡乱投医,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措施应是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孩子的损害,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儿童孤独症的原因。
(1)环境因素:经研究证实,儿童孤独症是由于某种脑病变的关系,但其发生原因是病毒,还是代谢失调,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有人认为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现在,否定了这种看法。
(2)器质性因素:如母孕期风疹感染、脑损伤,生下后患过脑炎、脑膜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被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智力、情绪和交际的缺陷,亦是与脑病变有关。
(3)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长也发现有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3.儿童大脑发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3岁左右,这时大脑快速发育,脑容量可达到成年人的70%以上,思维理解能力开始分化,各项功能进步明显;
(2)第二个阶段是7至8岁左右,这时大脑基本发育成熟,脑容量也基本接近成人水平,逻辑推理能力增强。
4.儿童孤独症发病特点。
只有掌握了儿童孤独症发病的特点,才能较好的对症下药,找到好的方法治疗此症。儿童孤独症发病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理解能力减退,尤其是对语言的理解力较差,因此表现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时机应为36~48个月,因为此时大脑的分化刚刚开始,许多功能还不完善,其可塑性是最大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治疗成功的机率最大,效果也最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可塑性降低,许多功能分化结束,再从新分配就很困难,治疗效果也随之降低。
通常情况下,我国孤独症患儿平均诊断时间要推迟6个月左右,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疾病的程度加重。还有一些医生对孤独症的认识比较落后,宁可认为是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也不愿意承认是孤独症,这也人为地推迟了诊断时间。孤独症的治疗,干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虽然在我国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父母即使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表现,也没有引起重视,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正常儿童,不能切身体会到正常儿童的发育规律,这也造成了就诊时间的推迟。患了孤独症并不可怕,只要家长抱着积极的态度,及早治疗,及早干预,从而为患儿争取一个最佳的治疗时机是当务之急。
“治疗”
治疗儿童孤独症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常用的有以下一些方法:
1.药物治疗法。药物治疗不能改变患儿的病程,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某些症状。患儿孤独伴有抑郁及刻板、强迫动作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可用氯米帕明、哌甲酯(利他林)可改善活动过度和注意力涣散症状。近年来,有报道采用纳曲酮、维生素B6等治疗儿童孤独症,部分患儿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2.教育训练法。教育训练是治疗孤独症患儿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教育训练的目的是教会患儿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理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1)教育训练操作者大多为特教老师和家长,训练成功与否,取决于家长和老师是否对患儿有耐心、爱心,与孤独症患儿交往,使患儿先对训练者感兴趣,双方能相互沟通,这一阶段往往是最困难的阶段。尤其在早期阶段,把孩子交给“保姆”、“爷爷、奶奶”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把要学的技能分成若干个细小步骤来完成,而不是一下子就全部教给他们。比如教患儿正确使用筷子,先把自己拿筷子的姿势展示给他,再让他从数只筷子中捡出两只并粗细端对齐,然后用手握住他的手并且保持在正确的握拿状态,再反复进行直到他自己掌握握拿技术。孤独症患儿很容易因失败而烦燥或放弃学习,因此,在训练中要边教边做边鼓励,直到孩子学会为止。
(3)训练时要动作——言语——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行为治疗中的“阳性强化法”。在教孩子做某一技能时,要不断讲解每一步骤和意义,当患儿完成时便给予其适当的奖励(多为孩子喜欢的食品或玩具)。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孩子对训练的兴趣和减少不愉快情绪的发生。
(4)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要有恒心。不可期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一种技能。比如,“上厕所”对正常发育的儿童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蹲马桶、擦屁股、拉水箱、洗手等一系列动作,并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孤独症患儿可能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掌握和运用。
3.行为治疗法。行为治疗或行为矫治的目的在于减少病态行为如攻击行为、自伤、刻板行为和在公共场合引起家长难堪行为的发生,增加社会化行为。其最终目的是阻止种种令人不快的行为,促进建设性行为。在行为矫治的开始阶段,很多家长对行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一点不知道,一定要有专业人员如行为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特教老师等在治疗的同时,把矫治方法教给家长。
4.早期发现干预法。家长在日常生活与孩子密切的接触中,如果发现有异常的蛛丝马迹,应有意识地多加留意。因为早期发现病情,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对患儿进行矫治,对患儿日后病情好转有着一定的影响。
“预防”
如遇难产时,应尽量避免婴幼儿窒息,以免造成脑损害。
避免多次的高热惊厥。
平时应尽量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