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世界篇
10645100000043

第43章 吴哥窟:柬埔寨的旗帜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它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1992年,被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吴哥窟的布局和风格

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着一个长方形的长满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由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整个遗址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着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的五点梅花式排列的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吴哥窟的历史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因此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担当设计师,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

吴哥寺在14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因13世纪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为国教。15世纪初叶暹罗入侵吴哥之后,因暹罗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吴哥寺变为上座部佛寺。此后吴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与吴哥城的交流

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中国皇帝铁穆耳委派周达观出使真腊。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出发,经西沙群岛海域、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洞里萨湖到达吴哥王国。元帝国的使团驻吴哥一年时间,周达观充分了解了这里的风情,回国后写了关于当地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14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绶出使真腊。尹绶从广州取海道经占城,过洞里萨湖、菩提萨州、经吴哥窟抵达真腊。尹绶回国后将真腊国的山川、地理和吴哥都城所见,绘画成图上呈,明成祖大喜。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将其覆盖。

吴哥窟的发现与保护

吴哥窟长期隐没在原始森林里,不为人所知,一些高棉猎户偶然在打猎中发现了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 达 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 都 科托报告其游历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与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 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未能引起重视。

1857年,法国传教士夏尔 艾米尔 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同样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 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里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广泛关注。

1908年起,法国远东学院开始对包括吴哥窟在内的大批吴哥古迹进行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清除杂草、树林、积土、白蚁,稳定地基,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物,然后把考古学家在历次古迹重建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分析重建技术,运用在吴哥古迹的重建上。清理吴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分析重建术复原吴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用遗址的原来材料,按古代的建造方法复原遗址,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允许适当使用代替物。这项工作进行了30年,直到了60年代才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停顿。1990年这项工作重新展开。

消失之谜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感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都对此—无所知。

按说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忽然中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有人把这归于外敌的入侵,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更迭,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吴哥地区至少有一百万以上人口居住过,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12世纪的宏大建筑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苏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00年之久。

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蛇神像。一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此后,吴哥王朝历代国王的国都都使用此种风格,并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