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世界篇
10645100000019

第19章 伦勃朗和《夜巡》

伦勃朗 马尔曼松 里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是以妻子为模特儿绘制出不朽之作的画家之一。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夜巡》,但却因这幅画而陷入经济困境。

艺术与人生

伦勃朗1606年7月15日生于荷兰的文化名城莱顿,父亲是磨坊主,家境贫寒。他先在莱顿大学读书,同年即转而学画,后来赴意大利师从名画家绘画。1625年开始独立创作,主要是肖像画,并很快出名。1631年他迁居荷兰的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次年以《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一画而誉满艺坛。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阶层取悦的肖像画,雇主的满意与否才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受欢迎,因此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和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莎士基亚结了婚。她带来的陪嫁钱使这位贫穷的画家沾了光,并且还使他从此能出入城里的名门望族之家。他们开始了美满的家庭生活。这段时间,伦勃朗画了许多莎士基亚的肖像,也许这正是画家表达爱情的方式!这些作品中,有微笑的莎士基亚,有穿戴华丽的莎士基亚,还有裸体作品《达娜厄》等。更典型的是《画家和他的妻子》,画面上伦勃朗佩着剑,犹如一位骑士,并在举杯祝酒,而莎士基亚则坐在他的膝上,回首凝视,明显地表达了一种家庭的和睦与欢乐。他把荷兰的肖像画、历史画和风景画发展到了极致,为油画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花神》《浪子回头》《100荷币版画》《浴女》等。

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他的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伦勃朗请了一个并无艺术修养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件事被当地人视作丑闻,整个市民阶层都对他进行诬蔑和诅咒,每个人都以侮辱这个高贵的灵魂为能事,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他的村妇妻子,这一切对他非常不利。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

《夜巡》及其创作历程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共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自尊,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这件事情在阿姆斯特丹闹得沸沸扬扬,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这件画作为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影响,还有声誉上的,以致后来找他绘画的人锐减。

《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边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现在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

伦勃朗故居和传世之作

伦勃朗当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故居现已是一个重要文物景点,供人参观。虽然没有画家鲁本斯故居的豪华,但也是在闹市区中的一幢小楼。室内按历史的原貌陈列,窄小的楼梯、昏暗的内室,以及餐厅中那极其粗笨的木头桌子等都很有当年的情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小小的窗子射进的光束,那仿制的蜡烛放出微弱的光芒,似乎就是伦勃朗画中那种大片晦暗中突出局部受光处的特写效果。

伦勃朗的传世油画达600幅之多,由于后世对其作品评价甚高,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品,以至出现“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3000幅在美国”的笑话,这给考证留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1969年在伦勃朗逝世300周年纪念的时候,荷兰的6位专家携带当时最新的技术手段对散布在全世界的600幅“真迹”再次进行鉴定,得出的结论是只有350幅靠得住。画家生前的凄凉和死后的荣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能不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