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激起了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总爆发。流亡入关的东北爱国人士及广大青年及时奋起,成立了许多抗日救亡组织,进行抗日复土的斗争。当于毅夫得知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占领北大营,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蒋介石命令不抵抗,东北即将全面沦陷的消息,如雷轰顶。他决心投笔从戎,连夜奋笔疾书,发出“东北沦亡,中国万难偏安;山河破碎,匹夫岂能苟全”的豪言壮语,挺身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此时于毅夫正在天津,在张学铭手下当秘书。张学铭是东北名将张学良的胞弟,担任天津市市长兼公安局局长。于毅夫不满国民党政府看着东北沦陷而采取不抵抗政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张学铭被蒋介石免去本兼各职后,于毅夫也愤然辞职,再次迁居北平。1936年7月,于毅夫经中共北方局刘少奇、彭真等批准,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1月,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沙千里、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7位爱国领袖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悍然逮捕,全国各界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组织营救工作。于毅夫熟悉东北军将领和东北各界爱国领袖人物,便与高崇民、阎宝航等一起,在东北军将领中积极开展爱国救亡活动。于毅夫亲自写信给国民党将领张学良称:“不抵抗主义就是投降主义。历史上搞投降的秦桧,如今还跪在杭州岳飞墓前,是历史的罪人,绝不能当秦桧。”信中,于毅夫敦促张学良积极响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同情并支持社会各界营救沈钧儒七君子的正义行动。
1936年末发生了西安事变,全国人民要求国民党政府释放张学良,国共合作,对日抗战。西安事变之后,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于毅夫毅然参加推动营救张学良的活动。他多方联系,日夜奔走,作了巨大的努力。由于蒋介石的反动顽固,张学良将军还是长系囹圄,但社会各界对于毅夫的备竭艰辛和活动能力,都很钦佩。
1937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工委书记刘澜波,带着周恩来的指示来到北平,组织东北人士的抗日活动。于毅夫得知消息后,立即与刘澜波取得联系,并同高崇民等人筹备成立统一的东北救亡团体“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刘澜波任总会党团书记,于毅夫任总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东总”党组成员。
“东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它贯彻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于毅夫积极活跃在东北人士和各界救亡团体之间,为发展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很大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开始了,全国人心激奋,处于抗战前线的平津青年学生更是热血沸腾,党领导的各救亡团体纷纷组织慰问团、服务团去前方进行宣传鼓动。于毅夫迅速组建“东总”慰劳服务团,他亲自担任团长,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前线慰问将士,分别到北平周边的宛平、门头沟、南宛慰问。在当时各慰问团中,于毅夫率领的慰问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驻扎宛平城长达10天时间。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由于华北环境日益险恶,“东总”于同年7月迁到上海。于毅夫随之来沪,进行了大量联系工作,又代表“东总”前去济南组成分会,年底去武汉继续担任“东总”领导工作,直接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周恩来、董必武领导下进行活动。武汉撤退后,他率东北救亡总会迁往重庆,任中共东北救亡总会党团书记兼《反攻》半月刊总编辑,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专门为《反攻》题写了刊头。
国民党中央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开始在各地加紧破坏抗日救亡运动。“东总”机关刊物《反攻》半月刊遭到审查与刁难,常常不得不延期出版。对此,于毅夫积极应对,并未退缩,他利用国民党各派之间的矛盾,展开上层统战工作。周恩来曾多次指出,要坚持住这块阵地,“只要东北救亡总会的牌子、《反攻》的牌子存在,蒋介石就很难出卖东北,要以这样的团体和刊物跟蒋介石作斗争”。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于毅夫参加统战团体“宪政促进会”、“兵役实施协进会”、“中苏文化协会”的工作,他参加演讲,筹办座谈会,活动能力很强,和各方面人士都谈得来,在活动中有很大的吸引力。皖南事变后,于毅夫留在重庆工作已非常困难,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前往香港,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