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10643600000078

第78章 (1)入狱蒙难“小骆驼”

张玺是河北省平乡县人,青年时期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在张增智、胡丰登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快担任了邢台三所学校的团总支书记,成为了邢台学生运动的骨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亡爱国群众运动,受北平学潮的影响,张玺率领邢台地区的团组织和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反抗日本侵略、查禁日货的爱国宣传活动。

1932年秋,张玺因团总支秘书胡丰登叛变而在邢台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张玺义正辞严地坚持“抗日无罪”的坚定立场。敌人拿他没办法,不久他被押解到“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坐牢4年多。

草岚子监狱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用来关押“政治犯”的临时看守所,专门关押被北平行营军法处判了刑的政治犯。他们妄图通过感化、诱降等卑劣手段,动摇在押共产党人的信仰,使他们自首叛变,出卖革命。在草岚子监狱中被押的有殷鉴、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张友清、杨献珍等一大批坚定的共产党员。

张玺入狱后,在狱中党支部领导下,勇敢地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反省政策”和反对监狱当局克扣口粮、争取下镣、要求保释病人等斗争。入狱后的第一关,就是经受敌人劝降的考验,敌人放出风声说“家里可来人规劝”,张玺的家人闻讯前来劝说过两次,张玺坚持立场毫不动摇,同时晓之大义,说服家人把带来给他赎身的钱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作为接济难友、坚持狱中斗争和学习的费用。第二关则是经受酷刑考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被连续审讯3次,每次都是当面过堂,关独居监房,戴着7斤多重的镣铐,受到残酷折磨。但他抱定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的决心,不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出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狱中难友,在青年中享有崇高威望,1934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成为在监狱里入党的为数不多的优秀党员之一。

为了坚持长期斗争,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建立了党支部,殷鉴、薄一波先后担任过支部书记,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是支部骨干。在斗争中,有些难友为了急于成功,提出了越狱暴动的行动方案,还举出了王维纲越狱成功的例子,来说明越狱的可能性。党支部经过商量,考虑到越狱是不现实的,搞不好会造成无谓牺牲。草岚子监狱位于北平市中心地段,敌人有严密防范,即使越狱成功,出去后也难逃敌人之手。

党支部经过慎重研究,主张“反省分院”斗争的最高形式应是绝食。张玺拥护这个决定,并在青年同志中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工作。1934年12月19日,狱中党支部发动了一次为期7昼夜的绝食斗争,包括病号在内有60多人参加。当天早饭时,大家走进食堂,肃静坐好,谁也不动碗筷。中午,监狱还是照样在开饭,但谁也不去吃饭。监狱看守把饭递到跟前,大家闭上眼睛,不予理会。

开始时,监狱当局习惯性地采取法西斯式的蛮横态度,并发狠话说:“所提要求,有的可以考虑,但必须先复食。否则,饿死一个抬走一个,饿死两个抬走一双。”后来,敌人开始软硬兼施,先以好饭好菜相诱惑,后以“死几个人我们不在乎”相威胁,再次劝大家复食并称“有话好说”,但都被大家坚决拒绝了。大家相互鼓励,决心斗争到底。

由于这次斗争准备最充分,参加人数最多,到了第7天,监狱当局派个处长主动要求谈判,说“只要复食,可以答应所提条件”。经薄一波、殷鉴、张玺商量,决定绝食斗争适可而止,从而迫使敌人基本上答应了难友们提出的条件。

1935年春,草岚子监狱来了3个神秘人物,一个自称是“军法处的法官”,另两个说是“共产党要犯”,后来查明,这3个人是南京派来的国民党宪兵特务。他们冒充法官和犯人,打入“反省分院”内部,掌握了狱中党组织的一些情况,决定将包括张玺在内的12位狱中斗争的组织领导者和骨干处死。面对死亡,张玺和他的战友义无反顾,决心就义。此时,正值“何梅协定”签定,确定华北五省自治,国民党的势力退出北平,国民党宪兵部队仓皇南撤,张玺和这些冤中难友才幸免于难。

张玺在狱中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得到了狱中同志的爱戴,送了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小骆驼”,意指他像骆驼一样,身负重托,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进在沙漠里。他憎恨敌人,对敌人的肉体和精神折磨有很强的忍耐力;他热爱同志,对难友热心帮助,有说服力;他酷爱读书,对革命理论有极强的吸收力和消化力。薄一波称赞他是“狱中青年里最好的一个”,“对敌斗争坚决勇敢,又是个学习马列主义的模范。”